对于果树而言,磷肥的作用究竟有哪些?
氮、磷、钾三种元素是果树需要量和收获时带走量较多的营养元素,所以,一般我们施肥时,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施氮、磷、钾这三种肥料,至于其他微量元素,多半是通过施有机肥或者果树从土壤中获取。上一节我们说了氮肥,今天来说说给果树施磷肥到底会有什么作用。
一般来说,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重要生命元素,也是植物合成磷脂、核酸、三磷酸腺苷和某些辅酶等重要生命物质的主要原料,能促进作物光合作用,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运转。而磷对于果树来说,其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花芽分化,改进果实品质,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果树抗寒、抗旱、抗病、抗盐碱方面的能力。
在果树的生命周期中,每个时期对磷肥的需求量都不太一样。一般在幼龄期,树体需肥量较少,对肥料敏感,需要施足磷肥,才能促进根系生长。而到了初果期,果树开始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是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若营养生长旺盛,就要以施用磷肥为主,配施钾肥,少施或不施氮肥,在适度控制树体营养生长的同时,也为树体后期生殖生长提供营养基础,若树体营养生长未达到挂果的树势要求,则需要以磷肥为主,配施氮、钾肥,兼顾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重点培养健壮的树势,为挂果促产奠定基础。
而到了盛果期,当以优质丰产、提高果品品质、维持健壮树势为目标。施肥应采取氮、磷、钾配合施用的策略,同时还要根据结果多少和树势进行侧重性施肥。在更新衰老期,果树以维持树势、延长盛果期为目标,应偏施氮肥,促进树体更新复壮。
这样看来磷肥确实对果树非常重要,如果不注意施磷肥,果树在缺磷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枝条纤细,生长减弱,侧枝少,展开的幼叶呈现暗绿色,叶片稀疏,叶小质地坚硬,幼叶下部的叶背面沿叶缘或中脉呈现紫色,叶与茎呈锐角,开花和坐果减少,春芽开放较晚,果实小,品质差等等症状。
而如果我们给果树施磷肥过多了的话,虽然刚开始的时候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是慢慢的磷肥会影响果树对其他元素吸收,从而导致果树营养失衡,造成果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以及出现各种各样的缺素症。总的来说,磷肥多了也不好,少了更不行。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综合判断果蔬是否缺磷的情况下,做到科学施肥。而对于施磷肥来说,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施肥呢?首先一点,必须了解果树对磷肥的需求规律。一般来说,在果树生长年周期内,从萌芽展叶期到果实膨大期,根系从土壤吸收磷素较少,生长发育所需磷素营养主要依靠上年树体根系和枝叶内储存的磷素供应,即养分再利用。而在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之间,树体则会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磷素,进而满足果树生殖生长的营养需要。
简单来说吧,果树对于磷的需求,主要是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不管是在什么时期,磷元素的来源都是来自于土壤。而土壤中可直接利用的磷元素往往不能满足果树正常生长的需要,因此就需要根据果树的需磷规律合理补充外源磷肥。但磷肥具有施入土壤后移动性小且易被土壤中二价阳离子固定的特点,造成了果树根系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困难,降低了肥效。所以,要做到科学施磷肥,就得做到以下几点:
A根据土壤情况施肥。将磷肥施在缺磷的土壤,可充分提高磷肥使用效果。另外,还要根据我们所施的磷肥种类来选择施方法,例如石灰性土壤宜选用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铵等水溶性磷肥;酸性土壤可选用钙镁磷肥、磷矿粉等弱酸溶性或难溶性磷肥等等。
B与有机肥混合使用。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可减少磷肥与土壤的接触机会,降低土壤对磷肥的固定。因此,可将磷肥和有机肥混合堆沤一段时间后作基肥使用。
C与氮肥配合使用。果树吸收各种养分有一定的比例,氮肥不足就会限制磷肥的吸收。土质差的果园可将磷肥与氮肥配合使用,这样既能减少氮素的挥发、流失,又可减少磷素的固定,促进果树对磷的吸收。
D集中施入。采用沟施或穴施法,将磷肥相对集中地深施于根系分布范围内,尽量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降低磷肥中有效磷被土壤中的钙、镁、铁、铝等离子固定的机会,提高其吸收利用率。
磷肥的作用及功能
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1、磷肥的作用: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用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甜菜、甘蔗、西瓜等的糖分;油菜籽的含油量。
2、全称磷素肥料。磷肥以磷为主要养分的肥料,磷肥肥效的大小(显著程度)和快慢决定于磷肥中有效的五氧化二磷的含量、土壤性质、放肥方法、作物种类等。
磷肥的种类:
1、水溶性磷肥。
主要有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和磷酸铵(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适合于各种土壤和各种作物,但最好用于中性和石灰性土壤。其中磷酸铵是氮磷二元复合肥料,且磷含量高,为氮的3-4倍,在使用时,除豆科作物外,大多数作物直接使用必须配施氮肥,调整氮、磷比例,否则,会造成浪费或由于氮磷使用比例不当引起减产。
2、混溶性磷肥。
指硝酸磷肥,也是一种氮磷二元复合肥料,最适宜在旱地施用,在水田和酸性土壤施用易引起脱氮损失。
3、枸溶性磷肥。
包括钙镁磷肥、磷酸氢钙、沉淀磷肥和钢渣磷肥等。这类磷肥不溶于水,但在土壤中被弱酸溶解,被作物吸收利用。而在石灰性碱性土壤中,与土壤中的钙结合,向难溶性磷酸方向转化,降低磷的有效性,因此,适用于在酸性土壤中施用。
4、难溶性磷肥。
如磷矿粉、骨粉等,只溶于强酸,不溶于水。施入土壤后,主要靠土壤中的酸使它慢慢溶解,变成作物能利用的形态,肥效很慢,但后效很长。适用于酸性土壤用作基肥,也可与有机肥料堆腐或与化学酸性、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效果较好。
磷肥能为作物带来充足的磷元素,怎么使用比较好?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磷是所有农作物生长都不可或缺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磷肥的使用,了解磷的作用和土壤中的磷素供应,科学合理地施用磷肥,也才能使磷肥的施肥效果更好,利用率更高。
科学研究揭示的结果表明,在所有高等植物的组织中,磷元素的含量大约在0.2%左右。磷不仅是所有农作物细胞核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植物进行生理代谢所必须的营养元素。磷对农作物生长中所必须进行的细胞分裂和各种器官组织的分化发育,特别是开花结实起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磷还具有提高农作物抗病、抗寒、抗旱、抗倒伏等抗性,促进根系发育等能力。
农田土壤中的磷素主要包括水溶性磷化合物、弱酸溶性磷化合物和难溶性磷化合物等3类。而其中的难溶性磷化合物属于难以被农作物利用和吸收的迟效磷,它们也占到了土壤中无机磷的绝大部分。只有水溶性磷化合物和弱酸溶性磷化合物才属于速效磷。水溶性磷化合物可以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只不过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极少。一般土壤中,每千克土壤只有水溶性磷化合物几毫克,缺磷的土壤中水溶性磷化合物甚至是每千克土壤速效磷含量不到1毫克。并且水溶性磷化合物在土壤中也极不稳定,非常容易被转化成难溶性磷化合物。而弱酸溶性磷化合物尽管比水溶性磷化合物含量多一些,但这种磷化合物只有在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也才能被农作物吸收和利用。
农田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是衡量土壤磷元素供应的重要指标,农民可以据此考虑磷肥的科学施用量。不过,磷肥在施用后,当季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一般也就在10%——25%之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两点:一是磷肥容易在土壤中被固定。磷肥一经施入土壤,便会立即进行属于它的化学的、生物的或生物化学的转化作用,并在相应转化的过程中最终与土壤中的钙形成反应,生成沉淀的磷酸氢钙,从而使水溶性磷被土壤固定。二是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差,而施入土壤的磷肥,如果不能扩散并与农作物的根系接触,自然也不能截获吸收。科学施肥已经研究证明,磷肥属于懒肥,在土壤中24小时移动的距离只有1——4毫米。不过,磷肥作为懒肥,它也同时是有较长的后效性的。
对于农民来说,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磷肥的施用效果和肥效利用率,需要针对不同的磷肥品种分别考虑相对科学的施用措施。
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水溶性磷肥,适合于各种土壤和各种农作物,但最好还是用于中性和石灰性土壤。其中的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含磷量多为含氮量的3——4倍,除豆科农作物外,为其它作物施用时,必须配施适量的氮肥,调整氮与磷的比例。否则,一味地施用磷酸一铵或磷酸二铵,不仅不能增产,还有可能因为氮与磷的施用比例不当而造成减产。
硝酸磷肥属于混溶性磷肥,也是二元复合肥,其中的氮素一半为铵态氮,另一半为硝态氮。施用并溶解后,对作物直接有效,即使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最适合在旱地施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缺磷的旱地,在选择施用磷肥时,应当选用五氧化二磷水溶率大于等于50%的高水溶率硝酸磷肥。而水田施用硝酸磷肥后,其中的硝态氮容易形成脱氮损失,最好改为施用磷酸铵。
钙镁磷肥和钢渣磷肥等枸溶性磷肥,适合施用于酸性土壤,且在酸性土壤施用的效果好于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水溶性磷肥。不过,这种枸溶性磷肥起效较慢,最好是做基肥和种肥使用。如果想做追肥,应该事先与农家肥一起堆沤后一同施用,也才能避免农作物在追肥的前期脱磷。
磷肥的作用
什么是磷肥?磷肥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具有磷(P)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元肥料,磷是组成细胞核、原生质的重要元素,是核酸及核苷酸的组成部分.作物体内磷脂、酶类和植均含有磷,磷参与构成生物膜及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和脂肪的合成、分解和运转等代谢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养分.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促进幼穗分化、灌浆和籽粒饱满,促使早熟; 还能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等作物的花芽分化和开花结实,提高结实率,增加浆果、甜菜、甘蔗以及西瓜等的糖分、薯类作物薯块中的淀粉含量、油料作物籽粒含油量以及豆科作物种子蛋白质含量.在栽种豆科绿肥时,施用 适量的磷肥能明显提高绿肥鲜草产量,使根瘤菌固氮量增多,达到通常称之为“以磷增氮”的目的.此外,还能提高作物抗旱、抗寒和抗盐碱等抗逆性.(来源:市农科所)。
磷肥的作用是什么??
磷肥的作用: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用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甜菜、甘蔗、西瓜等的糖分;油菜籽的含油量。
全称磷素肥料。磷肥以磷为主要养分的肥料,磷肥肥效的大小(显著程度)和快慢决定于磷肥中有效的五氧化二磷的含量、土壤性质、放肥方法、作物种类等。
拓展资料按所含磷酸盐的溶解能性分类 (1)水溶性磷肥,如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等。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一钙。
易溶于水,肥效较快。 (2)枸溶性磷肥,如沉淀磷肥、钢渣磷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等。
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二钙。微溶于水而溶于水2%枸橼酸溶液,肥效较慢。
(3)难溶性磷肥,如骨粉和磷矿粉。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
微溶于水和2%枸橼酸溶液,须在土壤中逐渐转变为磷酸一钙或磷酸二钙后才能发生肥效。
磷肥有哪些?磷肥作用是什么?
磷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须的三大元素之一,是重要的营养元素。
磷肥对农作物的生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低位。 磷是组成细胞核、原生质的重要元素,是核酸及核苷酸的组成部分。
作物体内磷脂、酶类和植素中均含有磷,磷参与构成生物膜及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和脂肪的合成、分解和运转等代谢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养分。 磷肥的分类: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磷肥、双烧磷肥、钙镁磷肥、重过磷酸钙、过磷酸钙、颗粒磷肥、富过磷酸钙、磷酸铵、白磷肥、磷酸轻钙。
磷肥作用: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促进幼穗分化、灌浆和籽粒饱满,促使早熟;还能促进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等作物的花芽分化和开花结实,提高结果率,增加浆果、甜菜、甘蔗以及西瓜等的糖分、薯类作物薯块中的淀粉含量、油料作物籽粒含油量以及豆科作物种子蛋白质含量。在栽种豆科绿肥时,施用适量的磷肥能明显提高绿肥鲜草产量,使根瘤菌固氮量增多,达到通常称之为“以磷增氮”的目的。
此外,还能提高作物抗旱、抗寒和抗盐碱等抗逆性。
磷肥的作用
答:具有磷(P)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元肥料。
磷是组成细胞核、原生质的重要元素,是核酸及核苷酸的组成部分。作物体内磷脂、酶类和植素中均含有磷,磷参与构成生物膜及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和脂肪的合成、分解和运转等代谢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养分。
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促进幼穗分化、灌浆和籽粒饱满,促使早熟;还能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等作物的花芽分化和开花结实,提高结果率,增加浆果、甜菜、甘蔗以及西瓜等的糖分、薯类作物薯块中的淀粉含量、油料作物籽粒含油量以及豆科作物种子蛋白质含量。在栽种豆科绿肥时,施用适量的磷肥能明显提高绿肥鲜草产量,使根瘤菌固氮量增多,达到通常称之为“以磷增氮”的目的。
此外,还能提高作物抗旱、抗寒和抗盐碱等抗逆性。
氮肥钾肥磷肥的作用
氮肥,是指以氮(N)为主要成分,具有N标明量,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
钾肥,全称钾素肥料。以钾为主要养分的肥料,植物体内含钾一般占干物质重的0.2%~4.1%,仅次于氮。钾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参与60种以上酶系统的活化,光合作用,同化产物的运输,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
磷肥以磷为主要养分的肥料。全称磷素肥料。磷肥肥效的大小(显著程度)和快慢决定于磷肥中有效的五氧化二磷的含量、土壤性质、施肥方法、作物种类等。
如何施用磷肥效果好
(1)根据土壤供磷能力,掌握合理的磷肥用量。
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是决定磷肥肥效的主要因素。一般土壤有效磷(P2O5)小于5毫克/千克时,为严重缺磷,氮、磷肥施用比例应为1∶1左右;有效磷(P2O5)含量在5~10毫克/千克时,为缺磷,氮、磷肥施用比例在1∶0.5左右;有效磷(P2O5)含量在10~15毫克/千克时,为轻度缺磷,可以少施或隔年施用磷肥。当有效磷(P2O5)含量大于15毫克/千克时,视为暂不缺磷,可以暂不施用磷肥。
(2)掌握磷肥在作物轮作中的合理分配。
在水田轮作时,如稻稻连作,在较缺磷的水田,早、晚稻磷肥的分配比例以2∶1为宜;在不太缺磷的水田,磷肥可全部施在早稻上。在水、旱轮作时,磷肥应首先施于旱作。在旱地轮作时,由于冬、秋季温度低,土壤磷素释放少,而夏季温度高,土壤磷素释放多,故磷肥应重点用于秋播作物上。如小麦、玉米轮作时,磷肥主要投入在小麦上作基肥,玉米利用其后效。豆科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时,磷肥重施于豆科作物上,以促进其固氮作用,达到“以磷增氮”的目的。
(3)注意施用方法。
旱地可用开沟条施、穴施;水田可用蘸秧根、塞秧蔸等集中施用的方法。同时注意在作基肥时上下分层施用,以满足作物苗期和中后期对磷的需求。
(4)配合施用有机肥、氮肥、钾肥等。
与有机肥堆沤后再施用,能显著地提高磷肥的肥效。但与氮肥、钾肥等配合施用时,应掌握合理的配比,具体比例要根据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化验结果及作物的种类确定。
(5)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的施用,由于游离酸含量较多,作种肥时应先与草木灰中和酸性后再施用,否则会发生烂种,影响全苗:不宜与碱性肥料混用,以免降低磷肥的有效性。
(6)沉淀磷酸钙的施用,由于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施用时尽量接近作物根系,便于作物吸收。
(7)磷矿粉与有机肥料共同堆腐沤制后施用,可提高磷矿粉的肥效;磷矿粉与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能提高磷矿粉的溶解度,增进肥效。
(8)钙镁磷肥在土中的移动性小,应施用到根系分布最广的土层,以利于作物吸收。
(9)钢渣磷肥含有10%的游离氧化钙,在储存和施用时不能与铵态氮、硝石、氯化镁混合。
磷肥有哪些种类以及作用
一、水溶性磷肥。
主要有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和磷酸铵(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适合于各种土壤和各种作物,但最好用于中性和石灰性土壤。其中磷酸铵是氮磷二元复合肥料,且磷含量高,为氮的3-4倍,在施用时,除豆科作物外,大多数作物直接施用必须配施氮肥,调整氮、磷比例,否则,会造成浪费或由于氮磷施用比例不当引起减产。
二、混溶性磷肥。
指硝酸磷肥,也是一种氮磷二元复合肥料,最适宜在旱地施用,在水田和酸性土壤施用易引起脱氮损失。
三、枸溶性磷肥。
包括钙镁磷肥、磷酸氢钙、沉淀磷肥和钢渣磷肥等。这类磷肥不溶于水,但在土壤中被弱酸溶解,被作物吸收利用。而在石灰性碱性土壤中,与土壤中的钙结合,向难溶性磷酸方向转化,降低磷的有效性,因此,适用于在酸性土壤中施用。
四、难溶性磷肥。
如磷矿粉、骨粉等,只溶于强酸,不溶于水。施入土壤后,主要靠土壤中的酸使它慢慢溶解,变成作物能利用的形态,肥效很慢,但后效很长。适用于酸性土壤用作基肥,也可与有机肥料堆腐或与化学酸性、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效果较好
农业中常用的三种磷肥是?
水溶性磷肥 水溶磷肥人人爱,易溶于水肥效快, 主要品种有两种,过磷酸钙和重钙。 它们性质均为酸,对碱作用很敏感, 储运千万莫受潮,严防磷素变无效。 ①过磷酸钙 过磷酸钙水能溶,各种作物都适用; 混沤厩肥分层施,减少土壤来固定。 配合尿素硫酸铵,以磷促氮大增产。 含磷十八呈酸性,运储施用莫遇碱。 ②重过磷酸钙 过磷酸钙名加重,也怕铁铝来固定。 含磷高达四十六,俗称重钙呈酸性。 用量掌握要灵活,它与普钙用法同。 由于含磷比较高,不宜拌种蘸根苗。 弱酸溶性磷肥 枸溶磷肥水不溶,只能溶在酸液中; 作物根系分泌酸,溶解磷肥是本能。 用前关键要堆沤,肥效慢长不固定; 只因内含钙和镁,酸性土壤更适应。 ①钙镁磷肥 钙镁磷肥呈碱性,酸性土壤最适用; 含磷十八水不溶,混合厩肥增效应。 只因含有钙镁锰,还有硅肥以及铜; 用于油菜蚕豌豆,果树谷物都适应。 ②钢渣磷肥 钢渣磷肥碱炉渣,酸性土壤喜欢它; 灰黑粉末含磷低,适宜用来作底肥。 用前最好先堆沤,磷素用率能提高; 千万莫混铵态氮,用于水稻能增产。 ③脱氟磷肥 脱氟磷肥含氟少,可喂牲畜作饲料; 浅灰褐色细粉末,混沤厩肥肥效高。 不易结块弱酸溶,含磷二十碱反应; 含钙较多无铅砷,最适土壤为酸性。 ④偏磷酸钙 偏磷酸钙浓度高,施用要比普钙少; 含磷高达六十三,弱酸全溶水溶慢。 吸湿结块无腐蚀,黄色粉末性偏碱; 最好施在酸性地,肥效持久作基肥。 难溶性磷肥 难溶磷肥溶解难,不溶水来稍溶酸。 要想取得好肥效,科学施肥是关键, 强调用前要堆沤,配合氮肥生理酸。 应施缺磷酸性地,撒施均匀作基肥。 ①磷矿粉 磷矿粉、性难溶,利用磷矿研磨成; 灰褐粉末不结块,没有腐蚀性稳定。 化学性质微偏碱,一般全磷超十三; 酸性低磷薄地用,适应豆科紫云英。 ②骨粉 骨粉现有三产品,脱脂脱胶生骨粉; 含磷有达二十七,含氮较少五至一。 由于难溶性偏碱,应施缺磷酸性田。 混合厩肥来堆沤,胜似普钙能增产。 钾肥 钾肥品种比较多,合理施用讲科学, 钾为一价强碱性,兄弟元素易化合。 能使多种酶活化,还能透过生物膜; 易溶于水肥效快,还需氮磷来配合。 ①硫酸钾 硫酸钾、较稳定,易溶于水性为中; 吸湿性小不结块,生理反应呈酸性。 含钾超过四十八,混合磷肥作用大; 喜钾作物马铃薯,烟叶葡萄和亚麻。 ②氯化钾 氯化钾、早当家,钾肥家族数它大。 易溶于水性为中,生理反应呈酸性。 多为白色结晶体,进口有的色为红, 含量五十至六十,忌氯作物莫要用。 ③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灰锰氧,深紫颜色结晶状; 既含钾来又含锰,叶面喷洒最适用。 不仅品质可提高,还能抑制多种病。 医药多用其消毒,水质净化也常用。 ④窑灰钾肥 窑灰钾肥强碱性,黄褐粉末结构松。 含钾只有十八九,还含钙镁硅铁硫。 施用不要作种肥,最好施在酸性地。 莫混普钙铵态氮,豆科作物很欢喜。 ⑤钾镁肥 钾镁肥、为中性,吸湿性强水能溶。 含钾可达二十七,还含食盐和镁肥。 用前最好要堆沤,适应酸性红土地, 忌氯作物不要用,千万莫要作种肥。 ⑥钾钙肥 钾钙肥、强碱性,酸性土壤最适用。 灰色粉末易溶水,各种作物都适应。 含钾仅有四至五,性状较好便运输。 十有七八硅钙镁,有利抗病防倒伏。 ⑦草木灰 草木灰含碳酸钾,粘质土壤吸附大; 易溶于水肥效高,不要混合人粪尿。 由于性质呈现碱,也莫掺合铵态氮; 含钾虽说仅有五,还含磷钙镁硫素。
肥料基础知识
肥料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那么你对肥料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肥料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什么是肥料?
我们把凡施入土壤或通过其他途径能够为植物提供营养成分,或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为植物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是增产的物质基础,我国农谚有“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之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包括当季肥效和后效,平均增产效果为50%,我国近年来的土壤肥力监测结果表明,肥料对农产品产量的贡献率,全国平均为57.8%。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一半归功于肥料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肥料施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忽视微肥;重产量,轻质量;施用 方法 陈旧落后。由此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一是地力下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污染环境和地下水;三是成本高,效益低,农业收入增加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四是高产低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面对发展“三高一优”和提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农户更新观念,扭转“三重三轻”等倾向,调整肥料结构,实施测、配、产、供、施一体化,已成为当前肥料工作的重点。
化学肥料是指用化学方法制造或者开采矿石,经过加工制成的肥料,也称无机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料等,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成分单纯,养分含量高;肥效快,肥劲猛;某些肥料有酸碱反应;一般不含有机质,无改土培肥的作用。化学肥料种类较多,性质和施用方法差异较大。
一、氮肥
1.氮肥的种类和性质
氮肥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三大类,包括氨水、碳铵、硫铵、氯化铵(铵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硝态氮肥)和尿素、石灰氮(酰胺态氮肥)等,生产上常用氮肥的种类和性质见表9-1。
2.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氮肥的种类不同,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不同。
硫铵、碳铵和氯化铵中NH4+的转化相同,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NO3-;硫铵和氯化铵中阴离子的转化相似,只是生成物不同,酸性土壤中两都分别生成硫酸和盐酸,增加土壤酸度;石灰性土壤中则分别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钙,使土壤孔隙堵塞或造成钙的流失,使土壤板结,结构破坏;二者在水田中的转化亦有所不同,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明显低于硫铵,且不会像硫铵一样产生水稻黑根,因此在水田中往往氯化铵的肥效高于硫铵;碳铵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则除了作为植物的碳素营养之外,大部可分解为CO2和H2O,因此,碳铵在土壤中无任何残留,对土壤无不良影响。
硝态氮肥如硝酸铵施入土壤后,NH4+和NO3-均可被植物吸收,对土壤无不良影响。NH4+除被植物吸收外,还可被胶体吸附,NO3-则易随水淋失,在还原条件下还会发生反硝化作用而脱氮。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较大的流动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以后尿素分子在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碳酸铵可进一步水解为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铵。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也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特别在石灰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上损失更为严重。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10℃时尿素转化需7-10天,20℃时需4-5天,30℃时只需2天。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要比 其它 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3.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研究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于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由于氮肥在土壤中有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条非生产性损失途径,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35%-60%,旱田为45%-47%,平均为50%,约有一半损失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氮肥的合理分配
氮肥的合理分配应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和肥料本身的特性来进行。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进行肥料区划和分配的必要前提,也是确定氮肥品种及其施用技术的依据。首选必须将氮肥重点分配在中、低等肥力的地区,碱性土壤可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铵、氯化铵等;酸性土壤上应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等。盐碱土不宜分配氯化铵,尿素适宜于一切土壤。铵态氮肥宜分配在水稻地区,并深施在还原层,硝态氮肥宜施在旱地上,不宜分配在雨量偏多的地区或水稻区。“早发田”要掌握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以防作物后期脱肥,“晚发田”既要注意前期提早发苗,又要防止后期氮肥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倒伏。质地粘重的土壤上氮肥可一次多施,砂质土壤上宜少量多次。
营养特点: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是决定氮肥合理分配的内在因素,首选要考虑作物的种类,应将氮肥重点分配在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上。其次要考虑不同作物对氮素形态的要求,水稻宜施用铵态氮肥,尤以氯化铵和氨水效果较好,马铃薯最好施用硫铵,大麻喜硝态氮,甜菜以硝酸钠最好,西红柿幼苗期喜铵态氮,结果期则以硝态氮为好,一般禾谷类作物硝态氮和铵态氮均可,叶菜类多喜硝态氮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氮肥的效果也不一样,在保证苗期营养的基础上,一般玉米要重施穗肥,早稻则要蘖肥重、穗肥稳、粒肥补,果树重施腊肥,这样都是经济有效施用氮肥的 措施 。
肥料特性:肥料本身的特性也和氮肥的合理分配密切相关,铵态氮肥表施易挥发,宜做基肥深施覆土。硝态氮肥移动性强,不宜做基肥,更不宜施在水田。碳铵、氨水、尿素、硝铵一般不宜用做种肥,氯化铵不宜施在盐碱土和低洼地,也不宜施在棉花、烟草、甘蔗、马铃薯、葡萄、甜菜等忌氯作物上。干旱地区宜分配硝态氮肥,多雨地区或多雨的季节宜分配铵态氮肥。
(2)氮肥的有效施用
氮肥深施:氮肥深施不仅能减少氮素的挥发、淋失和反硝化损失,还可以减少杂草和稻田藻类对氮素的消耗,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据测定,与表面撒施相比,利用率可提高20%-30%,且延长肥料的作用时间。
氮肥与有机肥及磷、钾肥配合施用:作物的高产、稳产,需要多种养分的均衡供应,单施氮肥,特别是在缺磷少钾的地块上,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氮肥与其他肥料特别是磷、钾肥的有效配合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增产作用均很显著。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互相促进,既能及时满足作物营养关键时期对氮素的需要,同时有机肥还具有改土培肥的作用,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氮肥增效剂的应用:氮肥增效剂又名硝化抑制剂,其作用在于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活动,从而抑制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作用,使施入土壤中的铵态氮肥能较长时间地以铵根离子的形式被胶体吸附,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减少氮素非生产性损失。目前,国内的硝化抑制剂效果较好的有2-氯-6(三氯甲基)吡啶,代号CP;2-氨基-4-氯-6-甲基嘧啶,代号AM;硫脲,代号TU;脒基硫脲,代号ASU等。氮肥增效剂对人的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避免与皮肤接触,并防止吸入口腔。
二、磷肥
1.磷肥的种类和性质
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和作物吸收的难易,通常将磷肥划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三大类。凡能溶于水(指其中含磷成分)的磷肥,称为水溶性磷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凡能溶于2%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或微碱性柠檬酸铵的磷肥,称为弱酸溶性磷肥或枸溶性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偏磷酸钙等;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弱酸而只能溶于强酸的磷肥,称为难溶性磷肥,如磷矿粉、骨粉等。生产上常用磷肥的种类和性质见表9-2。
2.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最主要的反应是异成分溶解。即在施肥以后,水分向施肥点汇集,使磷酸一钙溶解和水解,形成一种磷酸一钙、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钙的饱和溶液,其反应如下:
Ca(H2PO4)2•H2O+H2O←—-→CaHPO4•2H2O+H3PO4
这时施肥点周围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可高达10mg/kg-20mg/kg,使磷酸不断向外扩散。在施肥点,其微域土壤范围内饱和溶液的pH可达1-1.5。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能把土壤中的铁、铝、钙、镁等溶解出来,与磷酸根离子作用,形成不同溶解度的磷酸盐。在石灰性土壤中,磷与钙作用,生成磷酸二钙和磷酸八钙,最后大部分形成稳定的羟基磷灰石。在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钙通常与铁、铝作用形成磷酸铁、铝沉淀,而后进一步水解为盐基性磷酸铁铝。在弱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钙易被粘土矿物吸附固定。在中性土壤中,过磷酸钙主要是转化为CaHPO4•2H2O及溶解的Ca(H2PO4)2,是对作物供磷能力的最佳状态。CaHPO4•2H2O是弱酸溶性的,残留在施肥点位置,故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水平范围12.5px,纵深不过125px,其当年利用率也很低,通常为10%-25%。
钙镁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钙镁磷肥可在作物根系及微生物分泌的酸的作用下溶解,供作物吸收利用。
磷矿粉在土壤中的转化:磷矿粉施入土壤后,在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改变原有状态而转化为新的磷化合物。
影响这种转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Ca2+浓度和H2PO4-的浓度,很明显,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磷矿粉的这种转化,因此磷矿粉以施在酸性土壤肥效较高。
3.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施用
磷肥是所有化学肥料中利用率最低的,当季作物一般只能利用10%-25%。其原因主要是磷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同时它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又很小,而根与土壤接触的体积一般仅占耕层体积的4%-10%,因此,尽量减少磷的固定,防止磷的退化,增加磷与根系的接触面积,提高磷肥利用率,是合理施用磷肥,充分发挥单位磷肥最大效益的关键。
(1)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在土壤条件中,土壤的供磷水平、土壤N?P2O5、有机质含量、土壤熟化程度以及土壤酸碱度等因素与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关系最为密切。
土壤供磷水平及N?P2O5:土壤全磷含量与磷肥肥效相关性不大,而速效磷含量与磷肥肥效却有很好的相关性。一般认为速效磷(P2O5)在10mg?kg-20mg?kg(Olsen法)范围为中等含量,施磷肥增产;速效磷25mg?kg,施磷肥无效;速效磷10mg?kg时,施磷肥增产显著。蔬菜地磷的临界范围比较高,速效磷达57mg?kg时,施磷肥仍有效。国光苹果叶片含磷量小于0.14%为磷不足。磷肥肥效还与N?P2O5密切相关,在供磷水平较低,N?P2O5大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产显著;在供磷水平较高,N?P2O5小的土壤上,施用磷肥效果较小;在氮、磷供应水平都很高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产不稳定;而在氮、磷供应水平均低的土壤上,只有提高施氮水平,才有利于发挥磷肥的肥效。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磷肥肥效:一般来说,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5%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产不显著,在有机质含量2.5%的土壤上才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这是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因此磷肥最好施在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上。
土壤酸碱度与磷肥肥效:土壤酸碱度对不同品种磷肥的作用不同,通常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应分配在酸性土壤上,而水溶性磷肥则应分配在中性及石灰性土壤上。
在没有具体评价土壤供磷水平数量指标之前,也可以根据土壤的熟化程度对具体田块分配磷肥。一般应优先分配在瘠薄的瘦田、旱田、冷浸田、新垦地和新平整的土地,以及有机肥不足、酸性土壤或施氮肥量较高的土壤上,因为这些田块通常缺磷,施磷肥效果显著,经济效益高。
(2)根据作物需磷特性和轮作换茬制度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作物种类不同,对磷的吸收能力和吸收数量也不同。同一土壤上,凡对磷反应敏感的喜磷作物,如豆科作物、甘蔗、甜菜、油菜、萝卜、荞麦、玉米、番茄、甘薯、马铃薯和果树等,应优先分配磷肥。其中豆科作物、油菜、荞麦和果树,吸磷能力强,可施一些难溶性磷肥。而薯类虽对磷反应敏感,但吸收能力差,以施水溶性磷为好。某些对磷反应较差的作物如冬小麦等,由于冬季土温低,供磷能力差,分蘖阶段又需磷较多,所以也要施磷肥。
有轮作制度的地区,施用磷肥时,还应考虑到轮作特点。在水旱轮作中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即在同一轮作周期中把磷肥重点施于旱作上;在旱地轮作中,磷肥应优先施于需磷多、吸磷能力强的豆科作物上;轮作中作物对磷具有相似的营养特性时,磷肥应重点分配在越冬作物上。
(3)根据肥料性质合理分配和施用
水溶性磷肥适于大多数作物和土壤,但以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更为适宜。一般可做基肥、追肥和种肥集中施用。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最好分配在酸性土壤上,做基肥施用,施在吸磷能力强的喜磷作物上效果更好。同时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的粉碎细度也与其肥效密切相关,磷矿粉细度以90%通过100目筛孔,即最大粒径为0.149mm为宜。钙镁磷肥的粒径在40-100目范围内,其枸溶性磷的含量随粒径变细而增加,超过100目时其枸溶率变化不大,不同土壤对钙镁磷肥的溶解能力不同及不同种类的作物利用枸溶性磷的能力不同,所以对细度要求也不同。在 种植 旱作物的酸性土壤上施用,不宜小于40目,在中性缺磷土壤以及种植水稻时,不应小于60目,在缺磷的石灰性土壤上,以100目左右为宜。
(4)以种肥、基肥为主,根外追肥为辅
从作物不同生育期来看,作物磷素营养临界期一般都在早期,如水稻、小麦在三叶期,棉花在二至三叶期,玉米在五叶期,都是作物生长前期,如施足种肥,就可以满足这一时期对磷的需求,否则,磷素营养在磷素营养临界期供应不足,至少减产15%。在作物生长旺期,对磷的需要量很大,但此时根系发达,吸磷能力强,一般可利用基肥中的磷。因此,在条件允许时,三分之一做种肥,三分之二做基肥,是最适宜的磷肥分配方案。如磷肥不足,则首先做种肥,既可在苗期利用,又可在生长旺期利用。生长后期,作物主要通过体内磷的再分配和再利用来满足后期各器官的需要,因此,多数作物只要在前期能充分满足其磷素营养的需要,在后期对磷的反应就差一些。但有些作物如棉花在结铃开花期、大豆在结荚开花期、甘薯在块根膨大期均需较多的磷,这时我们就以根外追肥的方式来满足它们的需要,根外追肥的浓度,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和小麦以及果树的喷施浓度为1%-3%。双子叶植物如棉花、油菜、蕃茄、黄瓜等则以0.5%-1%为宜(过磷酸钙)。
(5)磷肥深施、集中施用
针对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且易被固定的特点,在施用磷肥时,必须减少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加与作物根群的接触机会,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磷肥的集中施用,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施用方法,因集中施用在作物根群附近,既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而减少固定,同时还提高施肥点与根系土壤之间磷的浓度梯度,有利于磷的扩散,便于根系吸收。
(6)氮、磷肥配合施用
N、P配合施用,能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和磷肥的利用率。在一般不缺钾的情况下,作物对N和P的需求有一定的比例。如禾本科作物的氮磷比例为2-3∶1,苹果的氮磷比为2∶1,而我国大多数土壤都缺氮素,所以单施磷肥,不会获得较高的肥效,只有当N、P营养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时,作物才能高产。
(7)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
首先,有机肥料中的粗腐殖质能保护水溶性磷,减少其与Fe、Al、Ca的接触而减少固定;其次,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草酸、酒石酸等。这些有机酸与Fe、Al、Ca形成络合物,防止了Fe、Al、Ca对磷的固定,同时这些有机酸也有利于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的溶解;再次,上述有机酸还可络合原土壤中磷酸铁、磷酸铝、磷酸钙中的Fe、Al、Ca,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
(8)磷肥的后效
磷肥的当年利用率为10%-25%,大部分的磷都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其后效很长。据研究,磷肥的年累加表现利用率连续5-10年,可达50%左右,所以在磷肥不足时,连续施用几年以后,可以隔2-3年再施用,利用以前所施磷肥的后效,就可以满足作物对磷肥的需求。
总之,磷肥合理施用,既要考虑到土壤条件、磷肥品种特性、作物的营养特性、施肥方法,还要考虑到与氮肥的合理配比及磷肥后效。当土壤中钾和微量元素不足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元素,使其不成为最小限制因子,这样,才能提高磷肥的肥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