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和蚰蜒耳朵区别如下:
1、外形不同。蚰蜒(钱串子)身体短而扁,呈灰白色或棕黄色,形状与蜈蚣相似,一般全身分为15节,每节上有1对细长的足,最后一对足特别长,毒颚较大。
二蜈蚣身体呈扁平长条形,全身一般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呈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一般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并有2条纵棱,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
2、生活习性不同。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多在夏秋季节活动,常栖居在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等,以捕捉小昆虫为食。蜈蚣惧畏日光,喜欢昼伏夜出,一般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白天多隐藏在洞穴或缝隙中,晚上出来活动、觅食。
3、科目分类不同。
蚰蜒,俗称钱串子、草鞋底。属节肢动物门、唇足纲、蚰蜒目、蚰蜒科。蜈蚣,别称天龙、百脚、吴公。
属节肢动物门、唇足纲、蜈蚣目、蜈蚣科。
主要区别是,科目分类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境分布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目分类不同
1、蚰蜒
蚰蜒俗称“ 钱串子”, “ 千足虫”,是唇足纲、 蚰蜒目、蚰蜒科动物。
2、蜈蚣
蜈蚣,别称天龙、百脚、吴公,是唇足纲、 蜈蚣目、蜈蚣科动物。
二、形态特征不同
1、蚰蜒
呈灰白色,虫体呈节状,约10~15 节,每节有细长足1对,最后一对较长,背部从头至尾有1条线状黑斑,腹部灰白色,头尾各1对触须,两侧有1对黑色眼点,毒颚较大,末端有毒爪,与体内的毒腺相通。
2、蜈蚣
头部有鞭状长触角,口腔由一对大颚和两对小颚构成,一对聚眼。身体长而扁,头部金黄色,背部暗绿色,腹部黄褐色。躯干部分21节,每节有一对足, 第一对足成钩状,有毒腺,蜇人。最后一对向后延伸成尾状。
三、生境分布不同
1、蚰蜒
栖息在房屋内阴湿的地方。捕食小动物。 全国大部分均有分布。
2、蜈蚣
栖息于腐木、石隙中,昼伏夜出。捕食小动物。 主要分布于湖北、浙江、四川的丘陵低山地区。
1、科属不同
蚰蜒:蚰蜒是节肢动物门蚰蜒目蚰蜒科动物。
蜈蚣:蜈蚣是节肢动物门整形亚纲蜈蚣目蜈蚣科动物。
2、栖息环境不同
蚰蜒:栖息于腐木、石隙中。
蜈蚣: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
3、习性不同
蚰蜒:蚰蜒属于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的物种。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虫为食。
蜈蚣:盛夏的蜈蚣常躲伏在废弃的沟壕里、荒芜的垄沟、田埂中。
到7晚秋时节,蜈蚣多栖居在背风向阳斜坡处的松软土里或腐烂的草堆里,或树根附近比较暖和的地方。蜈蚣性畏光,昼伏夜出,喜欢阴暗、潮湿、温暖、避雨和空气流通的环境。
蜈蚣和蚰蜒的外形特别的相似,但是二者在长度、习性以及毒性大小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具体区别如下:1、长度不同,蜈蚣的身体扁长,躯干也比较宽,身体有21节,长度大约在12厘米左右,看起来是扁扁的一条,而蚰蜒的身体较短,躯干也比较窄,看起来是短短的一根;
2、生活地区不同,蜈蚣通常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间,晚上外出捕食,白天不行动。且蜈蚣腿短,爬行时是弯弯曲曲的,速度不快。
通常是在地面发现它多些,蚰蜒行动迅速,多半在墙上游走;3、毒性不同,蜈蚣的毒性较强,甚至有的蜈蚣叮咬可以造成严重的过敏现象,另外如果被蜈蚣咬到,即使是毒性不强的小蜈蚣,伤口也会疼。
蚰蜒的毒性比较弱,被咬到皮肤会发生瘙痒、红斑、水疱等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9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