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在家自己弄肥料这事儿,一开始我也挺头疼的,主要是那个味儿,实在有点扛不住,邻居估计也得有意见。后来琢磨挺长时间,试好几种法子,总算摸索出点经验,现在弄出来的肥,基本没啥臭味,效果还挺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是怎么干的。
准备家伙事儿
你得找个家伙事儿来装东西。我用的是那种带盖子的大塑料桶,差不多四五十升,小区里捡一个或者自己买一个都行,洗干净晾干。盖子很重要,后面会说到。
然后就是攒原料。这可是关键,直接关系到后面臭不臭。
- 干料:我平时会攒点干树叶、剪下来的草、快递纸箱撕碎(把胶带啥的去掉)、喝完的茶叶渣晒干、还有咖啡渣。这些都是好东西,能吸味儿,还能调节湿度。
- 湿料:主要是厨房里的菜叶子、水果皮(特别是柑橘类的皮,比如橙子皮、柚子皮,这个是去味儿的小能手,我每次都特意多放点)、烂水果(别太多,不然太湿)、鸡蛋壳(捏碎撒进去)。注意,肉、鱼、骨头、剩饭剩菜、油腻腻的东西,我一般不放,那些玩意儿是真容易发臭生虫。
开始动手堆料
桶准备好,料也攒一些,就可以开始往里装。我这方法,有点像做三明治或者千层饼,一层一层来。
第一步:打底。桶底先铺一层比较厚的干料,大概有个五六厘米,干树叶、碎纸壳都行。这一层主要是为透气和吸走多余的水分。
第二步:铺湿料。把攒的菜叶子、果皮啥的铺在干料上面,别太厚,均匀一点。
第三步:盖干料。在湿料上面再撒一层干料,咖啡渣、干茶叶渣这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一层不用像底层那么厚,能把湿料盖住就行。
第四步:撒点“料”。我会把攒的鸡蛋壳捏碎,撒一点进去,听说能补钙。还有,柑橘皮,我一般是切成小块,混在湿料里或者单独撒一层,它的那个清香味儿,对抑制臭味确实有点用。
第五步:重复。就按照“一层湿料一层干料”这样,像盖楼一样往上加。记住,干湿搭配很重要,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怎么判断?感觉料有点潮乎乎的,但用力攥一把,又不会滴水,那就差不多。
第六步:封顶。最上面一层,一定要铺厚一点的干料,比如干草或者土,大概五到十厘米厚。这一层主要是为把味道“盖住”。
第七步:盖盖子。把桶盖盖上。但是,别盖死!我一般是稍微拧松一点,或者在盖子上戳几个小孔,让它能稍微透点气。完全密封死,里面的东西容易变成腐烂,那味道也好不。
耐心等待和照看
接下来就是等。这个过程不能急,得让里面的微生物慢慢干活。我通常把桶放在角落里,不太碍事儿的地方,比如阳台角落或者院子边上。
隔个一两周,我会打开盖子看看。如果感觉有点干,就稍微洒点水,别太多。如果感觉太湿,就再加点干料进去,比如碎纸壳或者干草,然后稍微翻动一下,让空气进去。
翻动这个事儿,不用太勤,大概一个月翻一次就行。翻的时候,味道肯定会有一点,但只要你前面干湿搭配做得放柑橘皮啥的,就不会是那种让人恶心的恶臭,顶多是一种发酵的酸味或者土腥味。
收获“不臭肥”
这个过程需要多久?看天气和原料。夏天快一点,可能一两个月。冬天慢,可能得三四个月甚至更久。
怎么算好?等你打开桶,看到里面的东西都变成深褐色或者黑色的,像土一样,结构松散,闻起来是一股泥土的清香味,或者淡淡的发酵酸味,那就说明差不多成功。
这时候取出来,稍微晾晾,就可以用。拌在土里种花种菜,效果真的不赖,关键是,自己做的,放心,还没啥怪味儿,邻居也不会抱怨。我家的菜园子,现在基本都靠这自制肥,长得也挺
总的来说,想让堆肥不臭,关键就是:选对原料(避开肉类油脂),干湿搭配利用好柑橘皮咖啡渣这些能吸味的东西,还有就是别密封死,让它适当透气。多试几次,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挺简单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