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土壤肥料利用存在哪些问题?
农业生产中土壤肥料利用存在的问题
1.土壤养分缺乏、质量下降
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与复种指数的提高、人们忽视有机肥、化肥不合理使用等,耕地质量出现下降趋势,综合表现为土壤基础肥力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仍在继续下降(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如耕层变浅容重增加),土壤缓冲能力下降,各种污染加剧等,已明显地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耕地退化污染严重、耕地流失仍然存在
中国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受工业“三废”、乡镇企业、农药污染的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全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超过0.23亿 km 。根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到2006年10月31日,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接近中国耕地18亿亩的警戒线。
西方学者认为耕地面积如果达不到人均6亩,是很难长期合理解决粮食问题的,中国土地承载力(有限土地上的最大人口承载量)早已超越极限。耕地是国土的精华,一方面耕地承载力已超过极限,另一方面耕地还在急速减少,能否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直接影响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化学肥料资源紧缺、有机肥料资源浪费
在积极增加化肥投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中国化肥资源面临短缺的局面。用以生产合成氨原料气的煤、焦炭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中国磷矿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磷矿分布不平衡,且品位较低,约占85%的磷矿集中于西南和中南地区的云、贵、川、湘、鄂五省,形成了“南富北贫”、“南磷北运”的状况,不利于农业生产。
一方面,中国钾肥资源相当贫乏,主要分布在青海、云南、四川等省,中国钾盐矿极少,品位太低,浮选困难,未能规模生产,钾肥主要从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外进口。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带动养殖业兴起,规模化养殖场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随意堆放,未能充分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养分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钾肥紧缺的原因,钾肥有哪些种类
;
回答
中国钾肥紧缺主要是因为用于钾肥生产的钾盐在我国属于紧缺矿产资源。中国钾资源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1.63%,同时中国还是世界钾盐特别是钾肥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钾肥消耗量约占世界消耗总量的20%。钾肥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磷酸钾(磷酸一钾、磷酸二氢钾、聚磷酸钾、多聚磷酸钾)、草木灰、钾石盐、钾镁盐、光卤石、硝酸钾等。
一、中国钾肥紧缺的原因
1、中国钾肥紧缺主要是因为用于钾肥生产的钾盐在我国属于紧缺矿产资源。全球钾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中国占世界资源总量的1.63%。同时,我国还是世界钾盐特别是钾肥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钾肥消耗量约占世界消耗总量的20%。
2、中国钾肥工业发展滞后,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长期依赖进口,每年约50%的钾肥源自进口。据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
二、钾肥有哪些种类
根据钾肥的化学组成可分为含氯钾肥和不含氯钾肥,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磷酸钾(磷酸一钾、磷酸二氢钾、聚磷酸钾、多聚磷酸钾)、草木灰、钾石盐、钾镁盐、光卤石、硝酸钾等。其中氯化钾、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硝酸钾被称为“钾肥四兄弟”。
1、氯化钾:高浓度的速效钾肥,外观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含有铁盐呈红色,溶于水,有吸湿性,久贮易结块。可做基肥、追肥使用,基肥亩用量8-10公斤,追肥亩用量5-7公斤,叶面喷肥0.5%-1%为宜。
2、硫酸钾:高浓度速效性钾肥,外观呈白色结晶或带颜色的结晶或颗粒,含钾理论上54%,一般是50%,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具有很好的水溶性,特点是吸湿小,易溶于水,贮藏时不易结块。
4、磷酸二氢钾:含磷52%,含钾约34%,是化学中性、生理中性肥料,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能缓冲土壤酸碱变化,稳定土壤的pH值。
5、硝酸钾:含硝态氮13.5%,含钾46%,是化学中性、生理中性肥料,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长期施用,不会导致土壤酸化。
我国南方地区的耕地为什么普遍缺钾?
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降雨频繁、降雨量大,土壤中的钾离子容易被雨水淋溶到土壤的下层,导致耕作层中的钾离子数量偏少,所以在生产中要适量补充钾肥,最好是少量多次施用。
中国土壤的土质普遍严重缺钾,需要补钾的耕地占比达70%。尤其在南方砖红土壤地区,含钾量仅为0.4%。
根据我国农业部结合土壤普查结果提出,氮、磷、钾肥,在玉米、小麦、大米、大豆等大田粮食作物上的提倡施用比例为1∶0.42∶0.42,在棕榈油、油菜籽、水果蔬菜、棉花和糖类等经济作物上提倡比例为1∶0.50∶0.70,粤西地区香蕉配方肥料氮、磷、钾提倡比例为1∶0.3∶1.3。
纵观中国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对钾肥的使用量还远低于推荐比例。因此,未来全国钾肥需求量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扩展资料:
耕地条件:
1、水田
水田:指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如水稻和小麦、油菜、蚕豆等轮种),仍计为水田。
2、旱地
旱地:指除水田以外的耕地。旱地包括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3、水浇地
水浇地:是指旱地中有一定水源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由于雨水充足在当年暂时没有进行灌溉的水浇地,也应包括在内。
4、无水浇
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是指没有固定水源和灌溉设施,不能进行正常灌溉的旱地。
我国土壤的地区分布
土壤是构成土地的基础要素之一,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土壤溶液)、空气(土壤空气)及包括微生物在内的生物体等组成。了解掌握土壤的种类,因地制宜,对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意义重大。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地形、地貌各异,因而土壤种类繁多,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水稻土 水稻土是通过水耕熟化过程而形成的特殊人工土壤。水稻土遍及全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集中,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5.5%,其农作物产量约占全国农作物总产量的50%。稻谷总产居世界首位。
△半水成土 这类土壤集中在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华北的黄淮海平原,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一般较高,土壤的下部受到地下水浸润或土层暂时滞水,因而可在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半水成土主要包括草甸土、潮土、砂姜黑土、灌淤土、黑土和白浆土。半水成土分布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矿质营养丰富,是我国旱田作物的主要产区。在利用上还须注意应采取综合措施解决旱涝问题,正确地排水耕作,以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盐碱土 盐碱土中由于可溶性盐分和代换性钠的含量太高,作物难以生长,且它的分布较为广泛,差不多遍及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以北地区以及所有的滨海地带,大约有2666多万公顷,其中耕地约666万多公顷。它们主要分布在以上区域地形较低、地面水流和地下径流都比较滞缓或较易汇集的地段。这类土壤的生产潜力很大,但如不经过脱盐碱改良,一般是难以利用的。盐碱土的改良利用一般采取以水肥为中心、水利农业、生物等措施进行综合改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经过种稻改良的盐碱土,其单季稻每公顷产量可达1万千克以上,为改良盐碱土积累了宝贵经验。
△半淋溶土 半淋溶土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省交界的丘陵地区,是由褐土、灰褐土,土娄土和绵土四种不同土类组成的。它们在中性、微碱性森林灌木条件下进行腐殖质累积而成。碳酸钙的淋溶和淀积作用比较明显。这些土壤绝大部分都早已开垦为农田,耕种历史悠久。与此同时,由于几千年的耕作种植,土壤肥力消耗很大。再加上该种土壤多分布于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的供应不足不匀,因此,应切实把培肥地力和开展旱地农业土壤水分的调控研究放在首位。
△富铝土 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彻底分解,钾、钙、钠、镁、硅等成分不断淋失,而铁、铝、锰等元素则相对富集,其中铝的稳定性最高。由于这类土壤中的氧化铁含量高,因而多呈红色。富铝土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燥红土和黄壤等5种土壤,其分布范围北起长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台湾,澎湖列岛,西至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及藏南纵谷的察隅地区。
我国有富铝土1.13亿多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其中耕地为28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富铝土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盐基高度不饱和,磷的有效性低。在利用和改良上要加强水土保持,多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在施用氮肥的同时,施好磷、钾肥及镁、硼、钼、锌等微量元素,施用石灰改良其酸性。富铝土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植物生长季长,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特有的经济作物。目前,这类土壤尚未充分利用,因此,它是我国生产潜力很大的土壤资源。
△岩性土 由于某些岩石的性质对于土壤的形成起了延缓作用,从而使这种土壤更多地保持着岩石的某些特性,如发育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的紫色土,小片和零星分布在我国南方石灰岩山地丘陵地区的黑色石灰土及红色石灰土以及遍布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风沙土等。紫色土、黑色石灰土以及红色石灰土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壤,种植粮、棉、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都能获得好收成。在利用上,水土流失是主要限制因素。 在改良上,要着重抓好坡地改梯田,大搞间作套种,以增加土壤被覆,减少水土流失。风沙土未经固定和改良则难以利用,但通过植树造林、封沙育草、引水拉沙、引洪淤灌和设置沙障等措施,也是可以利用的。
△淋溶土 这一类土壤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和灰色森林土等,大多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丘陵山地,为我国的主要森林土壤。淋溶土是在酸性环境条件下进行腐殖质积累的土壤。渗透水对土壤可溶性盐类,胶粒,细小土粒的溶解、悬浮和推动下移均有很大的淋溶作用。粘土产物自土壤上部向下移动并淀积在一定部位形成淀积层的淀积作用都很明显。淋溶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在农业利用上应特别重视水土保持。
△钙层土 我国北方广大的草原都是钙层土,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中东部及其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的交接地段。松辽平原,新疆的昭苏盆地,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山地也有一部分。
在土体中,钙层土具有灰白色石灰聚积层腐殖化过程,使得这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上部为颜色较暗的腐殖质层,下部为颜色较淡的钙积层,整个土层都呈中性至强碱性反应,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40%。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少雨区,降水量年仅150~450毫米,这对需水相对较少的草本植物来说,是很适应的。因此,这类土壤在利用上应以畜牧业为主,力戒毁草开荒,造成土壤荒漠化。
△石膏——盐层土 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一些具有石膏和盐分土壤的通称,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这些地域大多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属欧亚大陆有名的干旱中心,其面积占国土的20%。石膏——盐层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有草原土壤那样明显的腐殖质层,表土具有含碳酸钙较多的孔状结皮与薄皮层,上边大多盖有不同数量的砾石,其下为含铁和粘土稍多的红棕色紧实层,再下则为各式各样的石膏和盐分聚积层。石膏——盐层土地处我国最干旱的沙漠地带,这些地域干旱少雨,这类土壤主要用来放牧非常耐旱的骆驼,但利用率很低。
△高山土 多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森林郁闭线以上,岩石的风化程度和土壤的发育程度都比较低,土层较薄;土壤中砾石含量较高,土壤淋溶作用微弱,大多呈中性或碱性反应。这类土壤所在地,绝大多数都是较好的高山牧场,适宜于牧养耗牛、绵羊等。
△水成土 水成土以冷湿的三江平原和川西北高原若尔盖地区分布最多。这些地区由于地表排水不良,经常积水和受地下水的浸润,土壤剖面上部常积累很厚的腐殖质或泥炭。下部有潜育化特征。以腐殖质层的厚薄来区分,水成土可分为沼泽土和泥炭土。水成土宜用作芦苇用地和牧草用地,不宜大量开垦为农田。
来自:
还有这里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
我国哪些地区是典型的盐碱化土壤?
1,
土地盐碱化。我国华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顾名思义,滨海平原地势较底,多积水,地势低洼,水不易排出,导致地下水上泛,地下水带来一定的盐类,并随着这些水的蒸发,盐类沉积的地表,造成土地表面盐分的富集。
2,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包括几个方面,包括土地沙化,岩石性荒漠化等,但影响我国的还是土地沙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因是降水少,多大风与沙尘,大风导致沙丘活化,使得土地荒漠化得以扩展。
3,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地势较高,地势的坡度较大,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较多且集中夏季,丘陵地区,地势较高,坡度较大,人类的滥砍滥伐,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它的流失是土壤的流失,出现裸岩,这也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
4,地层下陷。主要位于半快的交界地带,通常情况下,地层下陷是伴随着地震,火山等重大的地质活动的发生而产生的,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盆地整体下降了好几厘米,具体数字我忘记了。
5,关于土壤板结的知识,老师讲的很少,我用的教材上几乎没有,不过我还是了解到一点。土壤板结,顾名思义,就是土壤太紧了,农民在种地的时候通常都是耕地,就是使土壤变得疏松,便于农作物的生长,至于原因嘛,这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知识,就是土壤却肥料,应该是缺钾肥吧,具体的你可以查一下,毕竟是初中的时候学的,高中我都没怎么学化学,文科生嘛嘿嘿。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