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竹(雷竹)的生物学特性
早竹(学名: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竿高8-10米,粗4-6厘米,幼竿深绿色,密被白粉,无毛,节暗紫色,老竿绿色、黄绿色或灰绿色;中部节间长15-25厘米,常在沟槽的对面一侧微膨大,有时隐约有黄色纵条纹,壁厚约3毫米;竿节最初为紫褐色,竿环与箨环均中度隆起。箨鞘褐绿色或淡黑褐色,初时多少有白粉,无毛,有不规则分散的大小不等的斑点,还有紫色纵条纹;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褐绿色或紫褐色,拱形,两侧明显下延或稍下延,致使箨舌两侧露出甚多,边缘生细纤毛;箨片窄带状披针形,强烈皱曲或竿上部者平直,外翻,绿色或紫褐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稀可5或6叶;无叶耳和鞘口繸毛;叶片带状披针形,长6-18厘米,宽0.8-2.2厘米。花枝呈穗状,长4-(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无叶耳及鞘口繸毛,缩小叶小形,狭披针形至锥状,每片佛焰苞内生有2枚假小穗;侧生假小穗常不发育,顶生假小穗常含2朵小花,常仅下方的1朵发育;颖1片,被短柔毛;外稃长2.5-2.8厘米,背部有短柔毛疏生;内稃长2-2.5厘米,背部1/2以上疏生短柔毛;鳞被仅见到1片,长约3毫米;花药12-13毫米;柱头仅见有2枚。笋期在3月中旬开始,花期4-5月
早竹的区别差异
虽然很多地方都将早竹叫为雷竹,其实他们还是存在区别的。早竹与雷竹在植物分类中属同一物种。雷竹是早竹中的一个新的类型,在浙江省有200多年种植历史,因春雷响时出笋而得名。
雷竹与早竹的主要区别如下:
① 早竹的竹秆节间较均匀;雷竹节间的近节下部稍缩小,中部膨大变粗;用手捏住竹秆节间从上至下摸之,即可感觉。
② 早竹的新竹秆节间被白粉,有的部分节有紫褐色;雷竹的新秆仅节下一圈有白粉环。
③早竹的小枝上叶片一般2-3片,少数5-6片,叶片较大且平展;雷竹多数5-6片,少数9-10片,叶片狭小,且稍卷曲。早竹与雷竹在浙江的杭州、湖州、嘉兴各地普遍栽培,每1/15公顷(1亩)产量高达2000-2500公斤,竹农有丰富的高产培育经验。
早园竹怎样栽培
早园竹栽培技术:
早园竹种植方法:
1、种竹的选择和掘取, 宜选二年生秆基直径为2-3厘米的竹做种竹,常有几株竹靠近生长在同一竹鞭上,可一齐掘起。选留强壮的2-3株,成丛种竹造林,成活率高,繁延快,可提早成林。
2、栽种竹和留母竹的密度, 栽种时,整株移植的每亩栽50-70株;移鞭的每亩70-90株。成林后,每亩保持母竹400-450株。因此,每年留养新竹每亩100-120株左右,砍去同数者竹。
3、竹鞭的处理早竹类留母竹多,竹鞭较浅而密生,发生跳鞭的机会多,不便挖沟埋鞭,可采用铺土埋鞭。用塘泥、河泥等结合施肥于晚秋成冬季铺在竹林地面。
早园竹注意事项:
(1)种竹位置的选择:选择冬季阳光能够照射到的土地,将土地内的砖头、瓦块、水泥、石头等杂物清除干净;
(2)移土:从山坡或山脚边选择肥沃的黄米土和黑沙土配比为7∶3,移土层的厚度为40cm;
(3)移栽时间:移栽时间是10月至翌年2月;
(4)种植地整理:对种植地进行全面耕翻,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杂草、树根,施有机肥,挖种植穴,种植穴的规格为长40cm、宽40cm、深30cm,密度为株行距50—60cm;
(5)母竹的要求:母竹的年龄是当年生或2年生;母竹的粗度:早园竹,胸径2-3cm;
(6)母竹的种植:母竹运到种植地后要立即种植,栽种时母竹的盘根表面比种植穴面低3—5cm,将表土与有机肥拌匀后回填种植穴内,厚10cm。
早园竹的种植方法?
学名Phyllostachys.praecox.
C.d.
Chu
et
C.S.
Chao,别名雷竹、早竹,属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以出笋早、笋期长、产量高而著名。秆高7-11米,径4-8㎝
,节短而均匀,长约20㎝。笋期3月上旬至4月上旬,或更早,故谓之“早园竹”。笋味鲜美,是浙、沪一带的早春主要时令菜鲜之一。
气候:
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水量1250MM-1800MM。
土壤:
沙质壤土或红、黄壤土,PH5.5-7.0,土层深50CM以上,疏松透气,排水良好。
地形:
海拔200M以下,坡度15度以下,背风向阳,光照充足,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地下水位低于80CM的丘陵缓坡地。
早竹类栽培特点:
早竹类包括早竹、各种哺鸡竹和尖头青竹等,都是散生的中小型笋用竹,它们的春笋、鞭笋产量高,品质比毛竹好。由于它们的笋芽形成期迟,而且形状小,故不能采收冬笋。
早竹类的栽培务求基本同毛竹,仅将特点说明如下:
1、种竹的选择和掘取 宜选二年生秆基直径为2-3厘米的竹做种竹,常有几株竹靠近生长在同一竹鞭上,可一齐掘起。选留强壮的2-3株,成丛种竹造林,成活率高,繁延快,可提早成林。
2、栽种竹和留母竹的密度 栽种时,整株移植的每亩栽50-70株;移鞭的每亩70-90株。成林后,每亩保持母竹400-450株。因此,每年留养新竹每亩100-120株左右,砍去同数者竹。
3、竹鞭的处理早竹类留母竹多,竹鞭较浅而密生,发生跳鞭的机会多,不便挖沟埋鞭,可采用铺土埋鞭。用塘泥、河泥等结合施肥于晚秋成冬季铺在竹林地面。
栽培技术
早竹是什么?
早竹又名早园竹、雷竹,优良笋用竹种。
竹秆高4~5m,横径约4cm。在杭州有紫头红与芦头青两个品种。前者在2月下旬开始出笋,约可持续2个月。笋壳底色淡紫,脉纹紫褐色,有褐色斑点和小斑块,表面光滑,边缘有稀疏白毛,无箨耳。箨片披针形,皱褶。笋上端出土初期为紫红色,以后转变为紫带绿色。适期采收的笋长16~19cm,基部横径3~3.5cm,单个重70~90g。芦头青笋壳底色淡青带紫,脉纹青紫色,有深紫褐色斑点和斑块,表面与边缘都无毛,无箨耳。箨鞘片青色带紫,披针形,皱褶。适时采收的笋长28~31cm,基部横径3.5~3.8cm,单个重180~205g。出笋日期比紫头红约迟15d,持续期也较短。以上两个品种的春笋品质都很好。夏秋间可采收鞭笋。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