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斑鸠窝草有叫什么
四川斑鸠窝草又叫田基黄草。田基黄草又称地耳草、斑鸠窝等,是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的全草,具有清利湿热、散瘀消肿的功效。
斑鸠窝草,藤黄科植物地耳草的干燥全草。味甘、微苦,药性凉。归胆、肝经。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传染性肝炎,泻痢,小儿惊风,疳积,喉蛾,肠痈,疖肿,蛇咬伤。产自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形态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35厘米,全株无毛。须根细。茎丛生,稍铺散,上升,多分枝。叶无柄,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到20毫米,宽2到4毫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半抱茎,边缘软骨质,呈微波状,基部具疏缘毛,两面微显粉绿色。
聚伞花序通常具3之5花,顶生或花单生叶腋;花梗细,长5到20毫米,无毛,果时稍下弯,基部有时具2披针形苞片,萼片5,披针形,长2,4毫米,宽1毫米,顶端渐尖,边缘膜质,中脉明显,无毛,花瓣5,白色,短于萼片或近等长,2深裂几达基部。
裂片条形,钝头,雄蕊5,有时6之7,微短于花瓣,子房卵形,花柱3有时为2,短线形。蒴果卵圆形,与宿存萼等长或稍长,6齿裂,含多数种子;种子肾脏形,微扁,褐色,具皱纹状凸起。
地耳草最喜欢什么样的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800米以下的田边、沟边、草地以及撩荒地上。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生长于地势向阳,比较潮湿的冷沙土或黄泥土
和田基黄一样的植物
地耳草田基黄、田基王、小田基黄、黄花草。
田基黄是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茎横走,紫红色。茎直立,高30-70cm,圆柱形,有黑色腺点,基部紫红色,通常不分枝,嫩梢和花序轴具褐色腺体。
传统主治疮疡肿毒、湿热黄疸、肠痈腹痛等病症。
别名:地耳草、斑鸠窝、雀舌草、蛇查口、合掌草、跌水草、七寸金、一条香、金锁匙、红孩儿、寸金草、田边菊、痧子草、光明草、莽壳草、小王不留行、细叶黄、观音莲、降龙草、七层塔、土防风、小元宝草、黄花仔、禾霞气、耳挖草、小田基黄、小还魂、小蚁药、小对叶草、八金刚草、蛇细草、对叶草。
田基黄别名是什么?
田基黄别名是地耳草、雀舌草、蛇查口、跌水草、寸金草等。
田基黄,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此草一年生草本。生长在有阳光的田边,地头边,或小路边。沟边,山旁边。一般生长高度约20公分上下。也有40多公分的。茎有点方样,叶包茎而生,小花开黄色,小叶从茎出,不断生长不断开花,种子细小。
采摘时间从农历5月到秋未皆可。下霜后枯死。其叶茎之色,于阳光与生长地方有点不同,大多情况下,初生时叶绿,在生长后阳光强照,全草变的黄色,如时间再长,或气温变化全草会变红。大多以黄多。
田基黄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45厘米。茎单一或多少簇生,直立或外倾或匍地而在基部生根,在花序下部不分枝或各式分枝,具4纵线棱,散布淡色腺点。
叶无柄,叶片通常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至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2-1.8厘米,宽0.1-1厘米,先端近锐尖至圆形,基部心形抱茎至截形,边缘全缘,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但有时带苍白色,具1-3条基生主脉和1-2对侧脉,但无明显脉网,无边缘生的腺点,全面散布透明腺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田基黄
地耳草都有什么作用?
地耳草,产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含槲皮素及其3-葡萄糖苷、7-葡萄糖苷和3-鼠李糖苷,预试还含鞣质、内酯、蒽醌、酚类、氨基酸。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黄疸热淋、恶疮、肿毒、毒蛇咬伤等症。1.清热解毒地耳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恶疮、肿毒、毒蛇咬伤等症。治疗疮疖肿毒或毒蛇咬伤,可用鲜草煎服,另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南宁市药物志》:”清内热,治眼疾。”《生草药性备要》:”治酒病,消肿胀,敷大恶疮,理疳疮肿。”2.利湿退黄地耳草具有利湿退黄的作用,可用于用黄疸、热淋、痢疾等症。治湿热黄疸,具有良好疗效,可配合茵陈、金钱草等同用,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均有治疗作用。治痧症吐泻,可以用水煎服。3.活血消肿地耳草具有活血消肿的功效,用治跌仆损伤,除煎汤内服外,还可用鲜草适量或配骨碎补、乳香、没药等煎服,可同时用鲜品捣烂外敷。《福建民间草药》:”活血,破瘀,消肿,解毒。”
营养价值
全草含摁贝素,紫金牛醌,三十烷醇及2,5-二羟基3-烷基苯醌类衍生物,还含有三叶豆甙,金丝桃甙,异鼠李素-3-半乳糖甙,芸香甙,槲皮素-3-鼠李糖基(1→2)半乳糖甙,异鼠李素-3-刺槐二糖甙,毛里求斯排草素及两种新黄酮醇甙。
1、田基黄苷(白前苷B)对急、慢性肝炎有效;异槲皮苷及总黄酮也是治疗肝炎、降酶的有效成分;它还能降压、抗炎。
2、地耳草低浓度流浸膏对肠管有兴奋作用,高浓度呈痉挛收缩,与乙酰胆碱有协同作用。有保肝,抗癌,抗疟,抗菌作用。
3、田基黄碱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与烟碱相似,但强度仅为烟碱的1/5-1/20,对植物神经节、肾上腺髓质、延脑各中枢(尤其是呕吐中枢)、神经一肌肉接头,以及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都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
中药古今研究:地耳草
一、典籍摘要
1、《岭南采药录》:“去硝黄火毒,敷虾箝疮,理跌打、蛇伤。”
2、《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用于肝炎,早期肝硬化,阑尾炎,眼结膜炎,扁桃体炎;外用治疮疖肿毒,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3、《质问本草》:“涂火毒,消阳症结疽。”
4、《分类草药性》:“解一切蛇虫毒,清火,止泄泻,刀伤用良。”
5、《中药大辞典》:“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传染性肝炎,泻痢,小儿惊风,疳积,喉蛾,肠痈,疖肿,蛇咬伤。”
6、《福建民间草药》:“活血,破瘀,消肿,解毒。”
7、《中药学》:“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可用于湿热黄疸,疮疡肿痛,毒蛇咬伤跌仆伤痛等症。”
8、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渗湿利水,消肿止痛。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区疼痛,阑尾炎,疔肿痈疽,毒蛇咬伤,跌打扭伤。”
9、《南宁市药物志》:“清内热,治眼疾。”
10、《新华本草纲要》:“用于胃脘痛、咳嗽、月经不调。”
11、《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风湿性神经痛,头晕。”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槲皮苷、异槲皮苷、田基黄苷,还含香豆素、蒽醌等。
2、作用:本品有抗肝损伤、调节免疫、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3、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伤寒及副伤寒、防治感冒、痈、疖及其他皮下化脓性感染。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