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搞肥料这事儿,我琢磨挺久。家里厨房每天那点果皮菜叶,扔怪可惜的,院子里扫的落叶草屑也没地方堆。后来听说可以自己弄啥有氧发酵,搞成肥料,正一举两得,还能给我的菜地加点好料。
动手前的准备
一开始也没想太复杂,就找个大点的塑料桶。想着得透气,不然不就成沤臭水嘛那味儿可受不。我就拿电钻在桶壁和底部钻不少孔,保证空气能进去。材料嘛主要是攒些日子的厨房垃圾,像什么菜帮子、水果皮、鸡蛋壳,但注意,肉油的我可没敢放,怕招虫子还死臭。另外就是院子里清理出来的干树叶、小树枝和剪下来的草。听人说光有湿的(厨房垃圾)不行,还得有干的(落叶枯草)搭配着来。
开始堆料发酵
弄个桶,材料也七七八八,就开始往里装。我记得是一层湿的(菜叶果皮),铺一层干的(落叶枯草),大概就这么一层一层往上摞。有时候看哪层太干,就稍微洒点水,让它保持那种潮乎乎的感觉,捏手里感觉湿润,但又不会滴水,那状态就对。对,为让它启动快点,我还掺点之前剩下的旧土和一点点别人给的鸡粪干,听说里面有微生物,能帮着快点发酵。
盖子我没盖严实,就虚掩着,也是为透气。接下来就是等,但也不能干等着。
过程中的管理
这有氧发酵,关键就在“有氧”俩字,说白就是要让里头的料能接触到空气。所以我每隔个三五天,就得拿个长棍子或者小铲子,伸进去给它整个翻腾一遍。底下翻上来,上面翻下去,里外都透透气。刚开始几天没啥动静,大概一周多,手伸进去就能感觉到里面热乎乎的,说明微生物开始干活。这期间确实得勤快点翻,不然只有外面发酵,里面还是老样子,甚至可能因为缺氧变臭。
有一次,估计是那阵子菜叶子放多,湿料比例太高,确实闻着有点酸味。我就赶紧加好多干树叶进去,又使劲翻几遍,增加碳含量和透气性,过两天那股味儿就下去。所以这干湿搭配真的很重要。
收获的时候
就这么翻翻停停,加加料,大概过差不多两个月,具体时间我也记不清,反正感觉桶里的东西不再发热,颜色变得黑黢黢、深褐色,看着就像外面买的那种营养土,闻起来也没有臭味,反倒是一股泥土的清香。这时候我就知道,这肥料算是成。
我把桶里的东西倒出来,摊开晾晾,让它稍微干一点。那些没完全分解掉的小树枝啥的,我就筛出来扔回桶里继续下一轮。剩下的这些黑乎乎、松散的土,就是我自制的有机肥。
用后感
用自己做的肥料种菜,感觉就是不一样。我把它混在土里当底肥,或者直接撒在菜根旁边。感觉用之后,地里的蔬菜长得是壮实多,叶子也绿油油的。关键是,这过程挺有意思,看着一堆“垃圾”在自己手里变成有用的宝贝,心里头挺得劲的。而且家里垃圾也少,一举多得,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