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肥料的事儿,以前可真是凭感觉、凭经验。咱们种地的,祖祖辈辈传下来不少老话儿,啥时候该施肥,大概撒多少,心里头有个模糊的谱,但准不准,那真是看天吃饭,也看地给不给面子。
前些年,明显感觉老法子有点跟不上。化肥价格蹭蹭涨,地力好像也不如从前,有时候肥没少施,产量和品质就是上不去,白花钱不说,心里也憋屈。看着村里年轻人手机玩得溜,我就琢磨,这高科技能不能帮咱地里也出点力?
我的折腾过程
一开始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后来听镇上农技站的人说个词儿,叫“测土配方”,说是能测出地里缺啥营养,然后照方抓药,缺啥补听着挺但感觉挺麻烦,又是取土又是送检的。
后来我寻思,能不能自己先简单搞搞?就在网上买个简易的土壤测试盒子,想着先自己捣鼓捣鼓。那玩意儿操作起来有点费劲,说明书看得我头大,颜色对比啥的,眼神儿不好还真看不准。
- 第一步:硬着头皮学。 反复看说明,找邻居帮忙看颜色,大概弄明白自家几块地,有的地方好像氮肥有点过,有的地方磷肥不太够。
- 第二步:小范围尝试。 我没敢大动干戈,就选一小块地,按照那个测试结果,调整一下施肥的种类和量。比如,以前习惯撒复合肥,那次我就在那块试验田少用点含氮高的,多加点磷肥。
- 第三步:找专业点的帮忙。 自己测感觉还是不靠谱,后来还是咬咬牙,花点钱,请人来正经取土样,送到县里机构去化验。拿回来的报告单,数字一堆,看着晕。幸好农技站的小伙子给力,帮我一条条解释,哪个数字代表这块地具体该怎么施肥。
信息化是咋回事儿
这时候我才慢慢明白,他们说的“信息化”是啥意思。它不光是测土,关键是把测出来的数据用起来。 农技站那边有个系统,能把咱们这片儿的土壤数据都录进去,再结合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