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肥料生态级”,对我来说,不是啥高深理论,就是自己这几年瞎琢磨、动手干出来的一点体会。一开始种东西,我也是跟风,看别人用啥化肥我就用图个省事,见效也快。但时间长,就发现地越来越没劲儿,有点板结,下点雨水都渗不下去。种出来的菜,感觉味道也差点意思。
后来我就琢磨,老辈人那时候没化肥,地不也照样种得挺肯定有啥门道。我就开始留意,看那些老园丁、老农民他们是咋弄的。发现他们特宝贝那些烂菜叶、杂草、还有啥鸡粪牛粪的。我就想着,咱也试试呗。
第一步,我就开始自己攒“料”。
找个不碍事的角落,弄个简单的堆肥区。平时厨房里的菜帮子、果皮(柑橘类的少放点)、鸡蛋壳(捏碎),还有地里拔的嫩草(注意别带草籽的!)、秋天扫的落叶,这些玩意儿我都给它扔进去。有时候也搞点弄熟发酵好的鸡粪、羊粪啥的掺和一下,但量不大,关键是得彻底腐熟,不然烧苗。
堆的时候也不是瞎堆,大概就是一层湿(菜叶果皮)一层干(落叶干草)地铺,有点像做三明治。太干就洒点水,让它保持潮乎乎的,但不能水汪汪的。隔三差五的,我就得拿着叉子或者铁锹去给它翻腾翻腾,让里外都能接触到空气,这样发酵得才匀实、才快。
第二步,就是把这“宝贝”用到地里去。
等那堆东西变得黑乎乎的,闻起来是一股土腥味而不是臭味,抓在手里松软潮湿,那就差不多。这玩意儿我主要用在两个时候:
- 打底肥:每年开春或者秋天深翻地之前,我就把这些沤好的肥大把大把撒到地里,然后用旋耕机或者铁锹,使劲给它翻到土里去,跟原来的土充分混匀。不能就撒在表面,那没啥用。这样弄完,感觉土确实松快多,抓一把在手里,能感觉里面有空隙。
- 追肥:庄稼长起来,光靠底肥肯定不够。我就看情况追肥。比如种菜,在离菜根远一点的地方,用小铲子挖个小沟或者几个小洞,把腐熟好的肥埋进去一点,再盖上土。或者有时候弄点草木灰,撒在垄边或者植株周围(不能太靠近根)。像豆渣水、淘米水,我也是先让它们在桶里发酵几天,有点酸味,再兑上好多水,稀稀地浇在地里。
几年下来的感受
这么搞几年下来,最大的感觉是
地真的“活”过来。没以前那么硬,下雨后渗水快,地里蚯蚓明显多不少,翻地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土的颜色也深,看着就肥沃。
种出来的东西,味道确实更浓。不管是蔬菜还是水果,吃起来感觉那个本味儿更足,更实在。家里人都说比外面买的好吃。
再就是,病虫害好像少点。不是说完全没有,但感觉植株更壮实,抗性强一些,不像以前那么容易生病或者招虫子。可能土壤环境好,根系长得壮,植物自然就健康。
我理解的这个“肥料生态级”,不是说非得买啥标签特别高级的肥料,关键是用心去养土,用这些土里来的、自然的东西还给土,让土壤自己形成一个好的小生态环境。土好,你种啥它都给你好好长。这过程虽然麻烦点,得多花些力气,但看着地一年比一年心里踏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