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捣鼓那个“暖香肥料”的事儿。名字是我自己瞎取的,主要是用起来感觉挺对路,效果也还行,就分享下过程。
为啥要弄这个肥料?
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家里阳台上种的那几盆花花草草,老用外面买的肥,总感觉劲儿太大,要么就是没啥效果。特别是有些开花的,比如月季、茉莉,就盼着它们开得香一点,壮一点。买的肥要么没香味,要么用感觉土都板结。琢磨着,能不能自己弄点温和又有营养的东西?就动这心思。
动手收集材料
要做就做,我这人就是这样。翻翻网上的帖子,看些别人自制肥料的法子,感觉太复杂的搞不来,就想整个简单的。
我主要用下面这些东西:
- 厨余垃圾:主要是果皮(香蕉皮、苹果核啥的,柑橘类的少用点,怕太酸)、烂菜叶子(没油没盐的)、鸡蛋壳(捏碎)。
- 落叶和干草:小区里扫的,捡干净的,晒干备用。这玩意儿能增加透气性。
- 咖啡渣和豆渣:平时喝咖啡、打豆浆剩下的,据说这玩意儿营养不错,还能除点味儿。这就是我那“香”字的由来之一,至少比纯厨余好闻点。
- 一点旧土:就是花盆里换下来的老土,里面有点微生物,能帮着发酵。
特别注意:有油盐的厨余、肉类骨头啥的,我都没放,怕烧苗或者招虫子、发臭。
混合和发酵的过程
找个带盖子的旧塑料桶,底下钻几个小孔透气漏水。然后就开始一层一层铺料。
我一般是一层干料(落叶干草),一层湿料(厨余、咖啡渣豆渣),再撒点碎蛋壳和旧土。就这么一层一层往上加,大概装到桶的七八分满。每铺几层,就稍微喷点水,保持湿润,但不能太湿,手抓一把感觉潮乎乎但不滴水就行。
盖上盖子,但不是完全密封,留点缝透气。然后把桶放在阳台角落,不太碍事又不暴晒的地方。
接下来的关键就是等待和翻动。
大概过个一两周,我就用个小铲子或者棍子把它翻一翻,让里面的东西充分接触空气,这样发酵得更均匀。刚开始几天,如果料放得对,能感觉到桶里有点温温的热气,这就是“暖”字的由来,说明里面的微生物在努力干活。味道嘛刚开始有点酸味,但因为有咖啡渣和土,不像纯厨余那么冲。
这个过程得持续一段时间,看天气和材料,快的话一两个月,慢的话可能要三四个月。等到里面的东西都变成深褐色或者黑色的松散土壤状,闻起来是一股泥土的清香(或者说不臭),那就差不多。
使用和效果
弄好的肥料,我没直接当土用,而是混在普通园土里,大概一份肥配三四份土的比例,给花草换盆或者追肥用。
追肥的时候,就在花盆边缘挖一圈浅沟,把这“暖香肥料”埋进去薄薄一层,再盖上土,浇点水。不敢放多,怕烧根,薄肥勤施嘛
用这自制肥之后,感觉:
- 土壤好像松快点,没以前那么容易板结。
- 花草长得挺精神,叶子绿油油的。
- 最开心的是,那几盆茉莉和月季,开花的时候感觉香味是浓点,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但看着它们长得心里就舒坦。
这就是我捣鼓“暖香肥料”的全过程。说不上多专业,就是自己瞎琢磨、瞎实践的一点经验。东西都是身边常见的,做起来也不算太麻烦,主要是得有点耐心等它发酵如果你也愁买不到合适的肥料,或者想试试更自然的法子,不妨也动手试试看,挺有意思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