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外面的皮叫什么
最外层坚硬的壳是种皮,就是颖(颖壳),干燥鳞状,人类不能食用。带壳的叫麦粒。但一些变种成熟收割后自动与外壳脱离,比如青稞。粮食加工中,这层碎壳叫糠。种皮内里层是果皮,就是麸(麸皮),营养价值高,人类可食用。带麸的叫全麦。如同去颖脱壳的稻叫糙米。去掉皮壳后就是麦仁了。磨面加工中的分层就更多了中有时根据需要还把麸等好的东西也也脱掉了,成了所谓精粉……
小麦的颖壳属于营养器官吗
颖壳是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人类不能食用颖壳,但可以作为家畜饲料。
一颗小麦秸秆和颖壳比例是多少
小麦产量与秸秆大致比例为1:1,而一颗小麦与颖壳大致比例为3:1。
玉米颖壳是什么意思?看一个玉米种和水稻种好坏主要看哪些?
1,玉米
颖壳是玉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人类不能食用颖壳,但可以作为家畜饲料
看农作物品种的好坏。
1、产量方面:能否高产,产量是否达到高产要求。
2、稳产性的好坏:包括品种的抗逆性(抵抗病虫、抗倒伏),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好的品种适应性强,在多个地方均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水稻颖果是否有颖壳?
每个颖花由副护颖、护颖、内颖和外颖各1个、雄蕊6枚、浆片2枚和雌蕊1枚组成(图2-7)。小穗基部有两个颖片,退化呈两个小突起,称为副护颖。每个小穗有3朵小花,只有上部1朵小花发育正常,下部2朵小花退化,各剩1个颖片,称为护颖。护颖的长短是鉴别品种的重要性状之一。在成熟时观察,护颖的颜色可分为:(1)黄色,(2)紫色和(3)紫褐色。护颖的长短可分为:(1)短(小于1.5mm),(2)中(1.5~2.5mm),(3)长(大于2.5mm)。
每小穗顶端生有左右同形的2颖片,内有舟状的苞片,一大一小,分别称为外颖和内颖(又称外稃、内稃)。内外颖的顶部称为颖尖,成熟谷粒的颖尖颜色也是区别品种的形态特征之一,可分为7类:(1)白色,(2)秆黄色,(3)褐色或茶褐色,(4)红色,(5)顶端红色,(6)紫色和(7)顶端紫色。
有的水稻品种的外颖颖尖延长生成尖锐长硬毛一枚,称为芒。芒的有无与长短也是鉴别品种的重要性状之一。芒可分为:(0)无芒(完全无芒或主穗中有芒粒数在10%以下),(1)短芒(芒长1cm以下),(2)中芒(1.1~3.0cm),(3)长芒(3.1~5.0cm)和(4)特长芒(5.1cm以上)5级。我国栽培稻中地方品种有芒的较多,而现代改良品种中有芒的很少。成熟时的芒色分为6种:(1)秆黄色,(2)金黄色,(3)褐色或茶褐色,(4)红色,(5)紫色和(6)黑色。
雄蕊分为花丝和花药两部分。雌蕊由二裂的羽状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柱头的颜色是区别品种的性状之一。在小穗开花时(上午9时至下午2时)可用放大镜观察确定为(1)白色,(2)浅绿色,(3)黄色,(4)浅紫色和(5)紫色。常规水稻一般是闭颖受精,而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开花时部分颖花柱头外露,闭颖后留在颖壳外面,这是一种适应异交的生物学特性。柱头外露可分为外露、不外露和柱头发达(比正常水稻柱头大)。柱头外露的颖花数占总颖花数的百分数称为柱头外露颖花数,简称柱头外露率。柱头两个羽状分枝同时外露称为柱头双边外露,双边柱头外露颖花数占总颖花数的百分率称为双边柱头外露率。柱头仅一个羽状分枝外露称为单边柱头外露,所占总颖花数的百分率称为单边柱头外露率。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开花时颖花柱头外露率高,有利于异交结实,从而提高雄性不育系繁殖(不育系保持系)与杂交稻制种(不育系恢复系)的产量。
图2-7颖花的构造
Ⅰ.开花时颖花外形Ⅱ.开花时颖花内观(除去内外颖)Ⅲ.花的各部分
1.第一副护颖2.第二副护颖3.第一护颖4.第二护颖5.外颖6.内颖7.浆片8.子房9.柱头10.花丝11.花药
(丁颖,1961)。
图2-8谷粒的外形
1.第一护颖2.第二护颖3.外颖4.内颖5.茸毛6.小穗梗。
水稻颖壳有时不能闭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了解的朋友吗,谢谢!
水稻出现颖壳张开、不灌浆的现象主要与土壤因素有关,但究竟是缺少某些营养元素还是砷中毒,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议出现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现象的田块,明年最好改种粳稻。
砷中毒可能致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据了解,砷中毒可能导致水稻开花后出现重颖(双颖),颖壳畸形,关闭不拢,弯曲得像鸟嘴,颖壳之内很少结实,即使结实也只有很短的青粒米,不成熟。“旱改水”的田块发生较多。造成水稻颖壳畸形、重颖、不结实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旱作的田块改种水稻后,土壤中的砷富集到表层土壤,特别是长期种植高产蔬菜,造成硫元素相对不足,硫、砷比例失调,引起水稻砷中毒。以前种植黄瓜、豇豆、韭菜的田,硫元素消耗多,砷元素富集,改种水稻后更易发生中毒现象。大田四周有沟系,硫元素多而砷元素相对少,水稻中毒较轻。
预防砷中毒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有毒物质的活性,提高水稻解毒能力。二是增施含硫元素的肥料。在“旱改水”田块,施基肥时注意减少氮肥和磷肥的用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三是调整水浆管理方法。“旱改水”田块地势往往较高,前期易缺水受旱,应提早(幼穗分化期之前)建立水层,降低土壤中砷化物的浓度,使之提前释放,避免突然在孕穗期建立水层,因为此时水稻对砷化物极其敏感,易中毒不结实。四是改变耕作制度。旱地种稻易受旱灾威胁,而且容易造成缺锌和锰中毒、硼中毒、砷中毒。常年发生砷中毒的田块宜改种蔬菜、玉米、甘薯等秋熟作物,不种水稻,趋利避害。
其他原因也导致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
据有关文献报道,水稻在穗分化发育期遇不良环境条件如异常高温、异常低温、雨涝等,或者受到一些药物的刺激,会出现颖壳畸形、结实不良等现象。
水稻孕穗期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是水稻一生中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最弱的时期,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极为敏感。此时受淹,会出现烂穗、畸形穗等现象。未死亡的幼穗颖花和枝梗退化严重,抽穗后白稃多,甚至会出现畸形穗(没有小穗,只有穗轴)。有时稻株地上部茎节会发生高节位分蘖。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初期,如果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日最低气温小于17℃,水稻生理活动遇到障碍,可造成谷粒畸形和形成空壳。低温强度增大,持续天数增加,危害明显加重。稻田不当施用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2甲4氯钠等激素型除草剂,特别是在水稻拔节后施药、过量用药,也会引起颖壳畸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