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种植历史,是我国大部分人口的主食,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在水稻的发展过程中,为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水稻栽培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黄淮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存在着雨热同期以及暖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十分适宜种植水稻,基于此,对黄淮地区优质高产水稻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介绍,为相关水稻种植者提供参考。
1 水稻田土地选择
在对水稻种植土地予以选择的过程中,需秉承为水稻创造优良立地环境的原则,同时这也是落实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前提条件。对此,需细致地思考以下内容:
(1)水稻种植区域灌溉条件是否有清洁的水源,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对于水源的需求。
(2)早晚两季水稻种植温差应维持在15℃之内,防止水稻种植温度过低或过高而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3)种植者需对土壤条件予以详细分析,防止水稻种植在农药残留高以及重金属含量高的土壤中。
(4)种植地应拥有极佳的光照条件,确保能够满足水稻对于光照的需求。
2 科学选种
要想从源头促进水稻产能的提高,需对水稻品种予以科学的选择。现阶段,大部分农户青睐于组合式新型水稻,因为此类水稻能够保证较高的产量。在实际选择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并将品质好、粒多穗大的品种放在首位,确保水稻种植可以实现稳定高产的预期目标。就组合式水稻品种而言,应将重点放在其所拥有的抗病性、抗倒伏以及耐肥性等方面。
3 合理播种育秧及移植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要掌握好播种时期,尤其是在对水稻进行播种育秧时,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通常需将温度维持在12℃,以此来确保水稻育秧后温度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若温度过高就会影响秧苗成活率。同时,在对水稻予以播种育苗的过程中,还应该选择在适宜的天气进行,天气状况不同,产生的控水量与排水量均会出现差异。此外,科学的种植密度可以确保水稻后续的正常生长,若水稻种植密度较高,那么就会出现土壤肥力与水力不足的情况,不利于水稻健康生长;若种植密度较小,则会影响土地保温效果,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对此,若采取机插的方式,那么每667m2应种植1.5万~1.8万穴,每穴3~4株;若采取手工插秧的方式,每667m2应种植1.2万~1.5万穴,每穴3~4株。
4 增强田间管理
水稻从育秧到时尚所需要的水量较大,其中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属于生理需水,对养分、温度以及湿度等进行调节的水则为生态用水,此外还涉及耕作用水。结合黄淮地区实际情况,每667m2水稻的耗水量为300~450m3,其中泡田水量为40~120m3,叶面蒸腾量为110~150m3,田面渗漏量为60~100m3,株间蒸发量为70~140m3。另外,当水稻进入分蘖高峰期之后进行排水晒田,能够减少无小分蘖的出现,进而优化稻田光照与通风条件,培育出健壮、无病的水稻秧苗,促使水稻更好地吸收养分。同时,晒田应适度,并结合苗情、土壤以及气候等相关条件进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