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筛选秧苗。本文图片 北京青年报
流传在微信上的文章。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以下简称《遗忘》)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在《遗忘》一文中,作者对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提出了质疑。
我们特别去问了几位农业学的粉丝,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来‘杂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发明啊。中国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称奠定了水稻这一门学科的另有其人。在《遗忘》中,作者以此为引,介绍了许多在水稻育种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却不为大众所了解的科研工作者,如国内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农学家丁颖、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育种的美国科学家Henry M. Beachell。
针对这种说法,多位农业和育种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进行了解释。
几位专家解释说,《遗忘》中提及的丁毅和Henry M. Beachell培育的杂交水稻,通俗来讲并不是杂交稻,只是使用了杂交的手段选育的常规稻,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第一个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自此,中国才开始大规模研究杂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说。
大面积种植的水稻
为了写好文章,《遗忘》的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内实际用于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鲜有袁隆平团队的产品。
文章提到,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是汕优63,也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母,但这一品种却并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农学家谢华安所培育。
袁隆平超级稻产品
不少读者心中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袁隆平的超级稻名声在外,却很少出现在市场的货架上。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介绍,市民在超市买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复配米,即不是由某个单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会产生没吃过超级稻,特别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品种的误会。
从销售方面来说,超级稻也并非没有市场竞争力。据《科技日报》报道,袁隆平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袁隆平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也已成为了具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去年,已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记者手记
遗忘袁隆平之争,本人或许毫不在意
两篇文章先后出炉,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相互应和,引发了人们对是否需要暂时遗忘袁隆平的讨论。
有人认为,农业的进步、产量的提高,与化肥、育种、种植方式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每个领域都有无数科研工作者辛苦奋斗,将功劳全部归于一人,确实不太公平。但也有人觉得,袁隆平作为领头人,对杂交水稻的研发、推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他称赞并不意味着抹杀其他人的功绩,甚至有利于杂交水稻的发展。
《遗忘》一文的作者也坦承:袁老爷子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是放在整个中国农业的大海里也只是沧海一粟。所以,今天大家请暂时遗忘袁隆平几分钟,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员和那么多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年来曾多次联系袁隆平团队,试图对袁隆平进行采访,但都被对方婉言谢绝。这次关于遗忘的讨论,虽然外界各种声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过去一样选择了沉默,或许他本人并不太关心这种争论吧。
(原题为《我们是否应该暂时遗忘袁隆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