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常发性生理病害,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极大。水稻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气热条件不适,而出现的发病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由于土壤中病原菌侵染引发的一类病害,表现为秧苗植株基部腐烂、矮化、黄化,用手拔植株时根部易断。两种立枯病对水稻秧苗为害都很严重,如发现晚,防治措施不当,防治不及时,都易引起整体秧苗死亡。
防治措施用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99%天达恶霉灵6000倍液喷施,7~10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
立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立枯病被害后的植株叶片从下而上变黄,以至整株发黄枯萎,鳞片腐烂,合瓣脱落。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地块种植;②种植前,种茎用1∶500的福美双溶液或40%的甲醛溶液加水50倍液浸种15分钟;③增施磷钾肥料,增强抗病能力;④出苗前喷1∶1∶200波尔多液1次,出苗后,喷50%多菌灵1000倍液2~3次,保护幼苗;⑤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病区用50%石灰乳消毒处理。
苗木立枯病有哪些症状?
立枯病又称猝倒病。在各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危害当年实生幼苗。
主要症状:苗木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种芽腐烂、幼苗猝倒、子叶腐烂、苗木立枯等。主要病原菌: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等,与根腐病的病原相同。立枯病在土壤黏重、板结、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土壤中病菌积累过多的苗圃地发生较多。
立枯病怎样治
防治幼苗立枯病主要采取栽培管理与药剂消毒相结合的方法。
土壤消毒:常用的土壤消毒剂有五氯硝基苯和福尔马林。每平方米用五氯硝基苯8克制成药土,铺盖土表厚1厘米左右;或用40%福尔马林50克加水10千克,浇灌育苗床土1平方米,然后用草帘覆盖7~10天,揭帘放气后,就可育苗。
种苗出土20天左右,严格控制浇水,适当通风,是防治立枯病的关键,一般在播种前苗床灌足水,播种后一般不浇水,以防湿度过大容易发病。幼苗出土后,可喷1%波尔多液或50%代森铵2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以消灭土表病菌。
发现个别幼苗发病,应立即拔除,并喷药保护,以防蔓延。
少量盆播育苗,应选用素沙土和新瓦盆。土壤装盆前,经暴晒干透或用开水浇一下。
什么是立枯病?
立枯病主要为害菊花、翠菊、石竹、鸡冠花、百合、唐菖蒲、秋海棠、鸢尾、杜鹃等多种花卉的幼苗,严重影响苗木成活。立枯病从幼苗刚刚出土至成株期茎部已形成木质部时都能为害,但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患病部位初为水渍状,继而呈暗绿色,凹陷变细,根部变黑枯死;幼茎木质化后染病,茎基部皮层组织坏死腐烂,导致幼苗整株枯萎死亡,呈立枯状,但不倒伏。
病菌通过流水、雨水及带菌肥料等传播。苗床高湿是导致立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育苗时,温度高,苗株过密造成幼苗徒长,或温度低幼苗生长不良均易发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幼苗生长衰弱,也易发病,多年连作地发病严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