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叶芯变干怎么回事
黄化病。槟榔叶芯变干是得了黄化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通过嫁接、槟榔树上的创伤口和昆虫进行传播。由于当前普遍存在槟榔种苗的调运引种的现象,一旦种苗区有黄化病发病史,种苗就极易带病,从而造成了远距离的病害传播。
如何预防与治疗槟榔黄化病
黄化病一种植物病害。大部分世界上气温超过32摄氏度时间不长的地方均可发现,初以为病原系病毒,今已证实为菌质体。许多野生及栽培植物(包括蔬菜和花卉)均能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嫩枝黄化(失绿)、挺直及成束状生长,花略呈绿色、变形或变小,植株生育受阻或矮化。叶蝉在受侵染植株上取食后转移至健株上取食时便会传播此病。叶蝉卵或植物种子无传病作用。菌质体在越冬杂草及作物植株、繁殖器官(鳞茎、球茎、块茎)以及叶蝉体内(温暖气候中)保存。植株及叶蝉体内的菌质体于38~42摄氏度经两三周即受破坏,因此该病在许多热带区域罕见或者未见。有效防治法是驱除叶蝉,迅速去除受病作物及杂草植株和越冬的易感染杂草,用接触杀虫剂喷雾或喷粉。土霉素族抗生素可消除新出现的症状。 槟榔黄化病于1949年首次报道在印度的喀拉拉邦中部发生,60年代,在喀拉拉邦的Quilon地区发病率高达90%,这种病害在印度的马哈拉施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中部均有报道.1976年,对喀拉拉邦和卡纳塔克邦槟榔种植园进行调查,喀拉拉邦的发病率为38.4%,卡纳塔克邦发病率为24.4%. 如何防治槟榔黄化病
槟榔“黄化病”是指受外界自然条件影响(干旱)或病菌感染或管理不当、生理失调,造成槟榔叶片黄化,逐渐枯死的症状。根据其致病途径可分为二大类型:
病毒及类菌原体型黄化病:指树体创伤,感染类菌原体及病毒致病后,由刺吸式割虫传播,不断扩大发病范围,属于传染性质,其病发病中心明显,病状一般呈萎缩性黄叶型和束顶型,幼叶黄于老叶。
生理性黄化病:指天气干旱或管理不当,施肥过剩产生拮抗现象,造成缺素,或者中毒及地力被破坏,影响养分的正常吸收,致生理失调,造成发生黄化病,这类病发病中心不明显,病株不传染,病状一般呈幼叶黄化型,老叶黄化型,全叶黄化型。 病毒及类菌原体型黄化病的防治方法:
(1)注意做好地下害虫和根线虫的防治工作。经常叶面喷药毒杀叶蝉,蜘蛛、蚜虫、蓟马、蚧壳虫,减少传病媒介。
(2)出现病毒及类菌原体黄化病株,初期用下列药剂兑水叶面喷施防治,处方一:用肥皂或四环素兑水喷洒病株控制病毒及类菌原体蔓延。处方二:植病灵+菌克毒克+施特灵+芸苔素兑水喷治,连喷2~3次,隔5天1次,早上喷药。处方三:施用酵素菌肥料预防病毒病。对患病严重植株挖除烧毁,用肥皂水或四环素兑水淋洒病穴。 生理黄化病防治方法: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治本着重在改良土壤,因施鱼盐造成土壤碱化的槟榔地。改良土壤的方法:
(1)间种蕃茨改土,提高复种指数;
(2)山坡岭地实行平整土地搞平台换新土;
(3)有条件的地块可引洪淤灌,洗盐压盐;
(4)化学改良以施腐殖酸类有机肥料,或复盖塘泥,农家肥,或新表土培肥。因长期偏施无机化肥,特别是偏施尿素使土壤板结的地块,采取松土,增施塘泥,农家肥等有机肥料,复盖杂草保湿保松,有条件的最好施用酵素菌肥料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使土壤疏松,也可以淋洒高美施、奥普尔等活化土壤,改良土壤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一定要坚持做好。 专家研究发现,经四环素族抗菌素两种药物注射槟榔黄化病病株,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情发展。但由于黄化病的植原体病害是一种系统侵染病害,具有专性寄生、系统侵染的特点,其病害遍布于槟榔树组织器官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不仅取决于药物自身的性质和作用方式,而且受制于药物在寄生体内的吸收、分布、运转及代谢状况,对槟榔黄化病的药物及施药方式治疗效果尚不理想,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会旧病复发。所以专家并不赞同种植户对患病槟榔进行施药处理。专家表示,槟榔一旦发病,就算经过治疗,叶片转绿,也不会结出新的槟榔果。对于没有生产能力的槟榔树进行管理,无疑是浪费种植户的人力财力。 种植户需加强田间调查,如发现种植园内有类似黄化病症状发生,应及时清除病株并焚毁;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草木灰等农家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槟榔抽生新叶期间,喷施以除虫菊酯类农药如速灭杀丁、敌杀死等1500-2000倍药液保护;新种植槟榔地区,引种时应注意观察引种苗圃周边的槟榔树,杜绝从槟榔黄化病严重发生的地区引进种苗。 专家呼吁,由于种植户对于槟榔黄化病尚存在侥幸心理,或者还寄希望能对染病植株进行治疗。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传媒向大众普及槟榔黄化病发生的危险性及有效的控制方法。另外还要增加经费投入,组织合作攻关,加强对病害发生及防治
槟榔树生病了,不知道得的什么病。
看你发的图片应该是得了槟榔树黄叶病,这属于生理性病害,可能是缺镁引起的,也可能是缺钾引起的,但大部分都是缺钾引起的。防治方法主要在农业防治上下功夫,在施肥上要有机无机肥相结合,有有机肥为主,适当提高磷钾肥比例,同时适量施用硫酸镁。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的重要病害,槟榔黄化病症状是什么呢?
槟榔作为南方四大药材之首,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槟榔是海南省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最大,产值最高,种植面积达150万亩。近年来槟榔黄化现象日趋严重。槟榔延绳病毒黄化是槟榔生产中新发现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初期主要引起槟榔冠中下层叶片黄化。
后期黄化症状扩展到幼叶和上部叶片。病害严重时,新叶不能正常展开,冠幅明显减小,缩成束顶状,丧失了结实能力。整个冠被黄化,甚至死在枯萎的顶端。长线病毒通常通过粉蚧、粉虱或蚜虫传播,这些刺吸式口器昆虫在黄槟榔园中非常常见。在从病园采集的粉蚧和粉虱中也发现了该病毒。
针对槟榔延绳病毒黄病分布广、发生面积大、危害重的特点,槟榔病虫害监测与防治项目,专家组提醒槟榔产区有关部门和广大槟榔种植户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控制病害蔓延。槟榔是棕榈科常绿乔木植物。槟榔成熟种子主要产于海南岛、福建、云南、广西、台湾等地。春末秋初,成熟果实采收后,经煮熟、晒干、去皮、取出、晒干、浸泡、切片或捣碎。槟榔味苦辛,性温,主要归胃经和大肠经。槟榔具有驱虫消积、益气利水的作用。
槟榔可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如绦虫、钩虫、蛔虫、蛲虫、姜虫等。槟榔性温性苦。具有杀虫、消积、利水、降气的功效。它是用来驱逐寄生虫,如绦虫和姜饼在体内。还可治疗水肿、脚气病、腹泻等疾病。槟榔含有丰富的槟榔碱,具有很强的致癌性。槟榔具有祛痰止咳、消食醒酒、宽胸止吐、驱虫等作用,还具有祛湿祛寒、利尿理气、解除疲劳等作用。吃槟榔可以提高预警程度,反应会更敏感,也更冷静。吃槟榔会增加心率。
槟榔黄热病会在种子中传播给幼苗吗?
槟榔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槟榔生产种植的毁灭性传染病害
一、病害症状鉴别
田间观察槟榔黄化病表现有黄化型和束顶型两种症状。
黄化型症状: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倒数第2-4张羽状叶片外缘1/4开始出现黄化,抽生的花穗较正常植株短小,无法正常展开,结果量大大减少,常常提前脱落,减产70~80%,少量存留的果实品质下降,无法食用。感病植株叶片黄化症状逐年加重,干旱季节黄化症状更为突出,整株叶片无法正常舒展,常伴有真菌引起的叶斑及梢枯;解剖可见病叶叶鞘基部刚形成的小花苞水渍状败坏,严重时呈暗黑色,基部有浅褐色夹心;感病后期病株根茎部坏死腐烂,感病植株常在顶部叶片变黄一年后枯死,大部分感病株开始表现黄化症状后5~7年枯顶死亡。
束顶型症状:病株树冠顶部叶片明显缩小,呈束顶状,节间缩短,花穗枯萎不能结果,病叶叶鞘基部的小花苞水渍状败坏。大部分感病株表现症状后5年枯顶死亡。
二、病原及传播途径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证实植原体是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槟榔黄化病在槟榔园内的蔓延发展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槟榔黄化病的田间传播与
刺吸式
昆虫有关,人为引种带毒种苗是长距离传染的主要途径。
三、病害特点
植原体病害是一种系统侵染病害,具有专性寄生、系统侵染的特点,其病原菌分布于寄主植物的组织器官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不仅取决于药物自身的特性和作用方式,而且受制于药物在寄主体内的吸收、分布、运转及代谢状况。迄今所报道对槟榔黄化病的药物及施药方式治疗效果尚不理想,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会复发。对于棕榈科植原体病害的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砍伐早期发病病株和杀灭刺吸式害虫通过消灭侵染源和降低接种率可显著减缓此类病害的传播速度,使发病区的其他棕榈科作物多年不感病。
四、防控方法
鉴于槟榔黄化病的发生特点及槟榔作物的特性,槟榔黄化病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对这种病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措施。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正确认识槟榔黄化病危害的严重性,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早发现早处理,尽快砍伐处理感病植株,切实控制病源的扩散、蔓延。
1、加强槟榔园的水肥管理。增施草木灰等农家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在槟榔抽生新叶期间,喷施内吸性杀虫剂保护,降低黄化病的传播机率。
3、规范槟榔采种育苗管理,加强种子种苗的检疫,严禁从槟榔黄化病区调运槟榔种子种苗。
4、加强田间巡查,对槟榔园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的黄化病株,应及时砍伐病株带绿叶部位并烧毁。
5、对于槟榔黄化病发生历史较长、病害严重的地区和种植园,在砍伐烧毁园内的槟榔植株后,先种植一些短期作物或林木,两年后重新引种健康的槟榔种苗。
这是槟榔树,叶子开始慢慢变黄,然后就枯死,这种现象能病除吗?还是怎么预防?
像黄化病危害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化施肥,培育壮株,用氯氢菊脂类药消灭蚜虫,切断传播途径
供您参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