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长期?
生长期是物候期中动态变化最为明显的阶段,各器官形态建成及生理功能的完善表达均是在生长期完成的。这段时期也是我们施肥技术最为关注的时期。各种花卉由于遗传特性的差异,其物候期及进程是不同的,有的先叶后花,有的先花后叶,有的一年只开一次花,有的四季花开不断,以上种种习性都是在系统进化过程中长期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的遗传本性。
(1)落叶花木
落叶花木包含种类较多,像只有一个生命周期的草花,原产北方的月季、牡丹、紫薇等花木,郁金香、仙客来、鸢尾、水仙等球根花卉均属此类。落叶花木开始新一轮生长期的时期不尽相同,大多数是在春天,如牡丹、月季、菊花等,也有许多种类,如仙客来、水仙等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其遗传特性有关。近年来,随着温室技术的发展,通过人为调控环境条件来改变花木原始的物候期变化,进行花木反季节栽培已取得较大成效,如牡丹春季催花技术的应用,切花菊、切花月季的四季生产等。但不论物候期如何改变,所有的栽培措施都应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上,否则,轻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降低观赏价值;重者造成植株枯萎、死亡,浪费花木资源。
(2)常绿花木
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常绿花木,开花、新梢生长、花芽分化及果实发育可同时进行。老叶的脱落又多发生在新叶展开之后。有些种类能够在一年内多次萌发新梢,并分化形成花芽,开花结果。其物候期错综复杂,难以确切划分。如金橘、代代等,可形成春梢、夏梢、秋梢或冬梢,春梢及春梢上长出的夏梢和秋梢在条件适合时均可进行花芽分化、开花结果。有些种类新梢或新叶仅发生于茎枝顶端,而不象柑橘属、枳属等新梢或新叶与老叶相迭合生长,如铁树、棕榈等。顶部新叶发生、扩大植株、基部老叶衰亡、露出茎干形成秃裸。这一类花木有一定的物候期特征,同落叶花木相类似,春季是发枝展叶的最佳时期。
不管是落叶花木还是常绿花木,地下根系同样有相对稳定的物候变化,都包括根系开始活动期、生长高峰期、生长缓慢期和停止生长期(停止生长的明显程度不同)。由于地上地下的相关性,地下物候的变化可以由地上的变化推测出。生长季常绿花木与落叶花木物候期虽然有较多差异,但也有一些相对统一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是每种花木遗传规律的不同物候表现。首先,物候期进行的有序性。花木同一器官的物候期出现顺序基本一致,每一物候期都是在前一物候期通过后出现的,同时又为后一物候期作准备,像扶桑的先抽梢后开花即属此类,没有新梢的生长就不会有花的开放。其次,物候期的重叠性。即不同器官的几个物候期有可能出现重叠,如代代,几年的果子同挂一枝,同时一些枝正开花,而另一些枝正有新梢抽出。第三,物候期在某一条件下具重演性。如由于人为或灾害造成器官发育中止,或改变外界条件适于某些器官的多次活动时,某些物候期可能在同一年内重复发生,出现多次生长、多次开花、多次结果或二次落叶等。
生长期是什么
生长期通常是指农作物可生长的日数。
农业气候上以日平均温度大于6℃的持续日数为生长期日数,稳定通过该平均温度的初、终日为生长期起止日期。我国温州、浦城、吉安、桂林、兴仁一线以南及四川盆地的达县、雅安以南全年均为生长期;东北北部地区5月初至10月初为生长期,长仅5个月。
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进行正常生活周期所必需的生长期,每因植物种类而异。生长期的长短多决定着植物(尤其是树木)分布的北限。生长期越短,植物可生育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也越高。
扩展资料
农业气候上统计生长期的指标有三种
1、以日平均温度高出0℃的持续日数为指标。因日平均温度低于0℃时,土壤冻结,农作物停止生长
2、以日平均温度高出5℃或6℃的持续日数为指标,因为农作物生长不仅要求土壤解冻。而且需要达到更适宜的温度
3、以最低气温高出0℃持续日数为指标,这一指标所得的生长期几乎与无霜期日数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长期
人的生长期一般有多长?
人的生长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共十年。
人的生长期一般可分为3个高峰阶段:1~3岁,6~10岁,14~18岁。
其中男女有别,正常情况下女孩子的生长会提前于男孩子2~3年,且直至个体完全成熟,即具备完善且健康的生育能力时,她们的年龄也会偏迟于男孩子,其概值为男性22岁,女性25岁,这也是之所以确定25~29岁为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段的原因所在。
依据平均值得出的发育规律,但是无论男或女都有早熟、正常、晚熟三种类型。早熟的特点是开始发育的年龄早,身高突增高峰出现早,但突增的过程往往较短,因而开始虽然显得较高,但最后不一定高于晚熟者。
早熟女孩的体重与身高的比例一般高于晚熟者,最后肩窄、骨盆宽,趋于矮胖型。晚熟的特点是开始虽然身材较矮,但突增的时间较长,最后往往比早熟的还高。晚熟的男孩骨盆窄、肩宽,呈瘦高型。正常型发育情况介乎二者之间。
人的生长期一般有多长
人的生长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共十年。
人的生长期一般可分为3个高峰阶段:1~3岁,6~10岁,14~18岁。
生长是指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是量的改变;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是质的改变。两者密切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而发育成熟状况又反映在生长的量的变化。
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的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
扩展资料:
营养是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儿童期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高于成人,这是因为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即生长发育与活动的需要,尤其是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最为迅速,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因此必须给以重视。
小儿从断奶后,就需要做到平衡膳食,尽量多吃各种食物,以保证对热能与营养素的需要以及保持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不致因营养素的缺乏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和乱吃零食非常重要。
另外除了使孩子保持良好的食欲外,还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睡眠要充足,应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这样就能有利于防止疾病,促进摄入的营养消化吸收而使儿童健康的成长。
孩子有几个生长期?
从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来看,在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有两次高峰期。
第一次是在孕中期至婴儿期。
孕中期(4~6个月时)胎儿的身高增长最快,在这三个月中约增长27厘米,占整个胎儿身高的二分之一,是人一生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
婴儿期(自出生至1周岁),生长速度稍有减慢,但仍增长20~25厘米,为出生时的50%。以后增长速度减慢,并保持相对稳定,直到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大约女10岁、男12岁(青春期)。
第二次是在青春期。
身高平均增长7~8厘米,最多可以增加10~12厘米;体重年增长值为4~7千克,个别可达8~10千克。约三年以后生长速度又减慢,直到女17岁左右、男22岁左右身高基本停止增长。由于女孩第二次生长突增期较男孩早开始。
故在10岁左右男女的身高发育曲线出现第一次交叉,交叉以前男孩的身高高于女孩,交叉以后变为女超过男;到 12岁左右男孩第二次生长突增期开始,而此时女孩生长速度已开始减慢,故又反过来男身高高于女,曲线出现第二次交叉。由于男孩突增期增长幅度较大,生长时间持续较长,所以到成年时绝大多数男子身体形态指标均比女子高。
生长期与生长周期区别
生长期与生长周期区别:
生长期指的是植物能生长的时期,地区、植物不同生长期是不同的,有的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的生长期短,相反,海拔低、温度高,植物的生长期就会更长,同一地区植物不同生长期也不同。
生长周期则指的是植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作物的生长周期长品质就越高,例如玉米生长期95-130天。
决定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多个,例如水分、光照、热量等,生长期和温度条件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的温度下可继续生长的时间就为生长期,若所在地区较为干旱,水分条件就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
正常生活周期做续的生长期因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生长期的长短决定着植物分布范围,生长期越短的植物,可生育的纬度以及海拔高度就会越高,植物、地区不同生长期就不同,但同种植物的生长周期基本一样。
生长周期一般分四期:
1、G1期(第一个生长期),蛋白质和RNA合成旺盛,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2、S期(DNA合成期),完成染色体的复制,形成两个染色单体。
3、G2期(DNA合成后期),继续进行RNA和蛋白质合成,并构成细胞的第二个生长期。
4、M期(有丝分裂期),可细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在此期中,细胞完成核和质的分裂,产生新的子细胞。
上述1~3期合在一起称为间期。各种细胞的生长周期长短不同,一般在10h以上。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