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从哪到哪
隋朝的大运河很大。它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本文将简要分享这些知识: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卓君(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人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和宁波。
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的运河,几乎分布在半个中国。关中西部、广东南部、华北平原北部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自然河流相连,可以通过河流到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比如从离北京不远的通县出发,可以从泉州运河坐船到沟河口出海。经过短暂的海上行程,可以进入凌河、平陆运河、漳水河、曹丽运河、白沟河,进入黄河,进入边渠河上游,沿荡荡运河下行,从水影河进入汝水河,从汝水支流舞水。或者从江陵溯长江到巴蜀到达西南。
这条四通八达的水路,为后人开辟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从大业元年到六年(605-610),杨迪动用百万人口疏浚历代遗留的河道,修建了隋唐大运河。此后,隋唐大运河在唐、北宋时期经过长时间的挖掘、疏浚和整修,得以继续使用。
隋唐大运河横跨地球10多个纬度,贯穿中国最富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古代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设工程。2014年6月22日,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等三大河流十大断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隋唐大运河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起点是余杭即今天的杭州,终点是涿郡即今天的北京。
隋唐大运河,南面起点是余杭即今天的杭州,北面起点是涿郡即今天的北京。隋唐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的一项大工程,公元605年开凿、费时六年完工,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即今北京,向南到余杭即今杭州。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余杭今杭州、会稽今绍兴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隋唐大运河的军事需求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从哪到哪?
隋朝大运河从哪到哪?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隋(七世纪)、元(十三世纪)两次大规模扩展。1949年以前只有其中一小段勉强维持季节通航,现江苏北段的400多公里河道千吨级驳船可畅驶长江、淮河。1981年4月,我国新开辟的古运河无锡至扬州、无锡至杭州的旅游线路,引起了国外旅游者的极大兴趣 这条运河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比较早的运河。 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运河开凿最早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其后,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 应该说开凿运河是杨广的历史功绩之一。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但这是劳动人们付出极大代价换来的。晚唐文人韩偓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此外杨广还派出五万大汉作为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运河的最后阶段是在元朝时期结束的,明清又加以完善。 隋朝大运河分为哪四段?
隋朝大运河共分为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淮北100多万士兵、民夫,开始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北起东都洛阳的西苑,南到安徽的盱眙。它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进入黄河后,利用黄河的一段河道,到达板渚(今河南汜水东)。从板渚再引黄河水南流,使河水进入睢水。睢水经中牟、开封、陈留、高邮、泗县,入泗水,而进淮河。这段运河是利用古代运河渠道,加以拓宽,所以从当年3月开工,8月完成,2000里的渠道只用了100多天。
淮河与长江之间,隋朝以前有邗沟相通,邗沟北起山阳南到江都(今扬州)。邗沟在隋以前,多次改道,河道狭窄,根本无法通行大船。隋文帝开邗沟,只是整治了邗沟入淮水的水口,并没有彻底清理河道。隋炀帝征发10余万士兵和民夫,把旧有的邗沟拓宽取直,从山阳直达扬子(今仪征),从而直通长江。
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这段主要是利用自然的河道,沟通沁水和淇水,引沁水入淇水,在涉县北部会合,一直北流到天津入海。永济渠就是利用这条天然的水道向北伸展,然后入水定河,北达涿郡(今北京通县)。
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河。江南河北起京口(今江苏镇江)南到余杭(今杭州)。隋朝以前,长江以南已有不少小运河,这次开河就是利用旧日的小运河,加以拓宽。然后引长江水,穿小运河,绕过太湖,直达杭州。至此,大运河全部开通。
建造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劳动群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要他们带着工具和口粮,去开挖运河。男人不够,就以妇女补充。恶劣的劳动条件,严苛的官吏监督,使饿死累死的民工不计其数,其中十分之四五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当时有个督工的将军名叫麻祐,非常残暴,谁做慢了,就用棍子毒打,人们把他看作吃人的妖魔。沿河地区的小孩哭闹,只要一听大人说:“麻祐来了”,就吓得立即止住了哭声。谁知在那些岁月里有多少农家的田园荒芜了,有多少妻子成了寡妇,婴儿成了孤儿,挣扎在死亡线上!繁徭重役的可怕,竟致使不知多少人忍痛砍下自己的手足。伤残者可以避免役死他乡,故而被称作“福手福足”。
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下令在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他派人强征民间美女住在离宫,备其淫乐。大运河筑成后,隋炀帝率领文武百官以及和尚、道士、尼姑,还有皇族家眷、宫女奴婢,乘坐数千艘大船到扬州看“琼花”。巡游船队首尾相接,长达200里。隋炀帝乘坐的那艘最大的龙船,就有200尺长,4丈5尺高,船上还盖了4层的宫殿,100多间房子。每个房间里都有宫女。岸上有8万多名纤夫拉船,卫士沿途保护,隋炀帝一次又一次巡游。每到一处,几百里之内的州县,都要“贡顿献食”。最多的一州要送100多车。而且,饭菜都是山珍海味,美食佳肴。他们吃不了就投到大运河里。隋炀帝对献贡丰厚的州县官吏加官提职,对稍不如意的就免官降职、甚至砍头。因此,地方官吏为升官发财,拼命搜刮百姓。社会阶级矛盾急剧尖锐起来。隋朝很快就在农民起义浪潮中灭亡了。
什么是隋代大运河?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永济渠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同时也连通了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胥溪、胥浦,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了一条连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是怎样的?
始建于605年,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3年后,又挖永济渠,通涿郡,后来的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就是后来的杭州。至此,隋朝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余千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运河是现在的哪一条河?
隋朝大运河是现在的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今北京,南至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今绍兴、宁波。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
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例如从现在的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即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再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
由颍水入汝水,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
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大业元年至六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
扩展资料:
隋唐大运河很容易湮塞,甚至湮塞的与岸平齐。唐、后周、北宋要经常开凿、疏浚、整修,才能令隋唐大运河能继续使用。
到南宋,因缺乏及时的开凿、疏浚,导致大运河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南宋时,通济渠河道湮塞,至今已经无运河遗迹可寻。
原因是南宋时,北方沦陷,南宋统治者为了防金兵南下,破坏了运河上的各种设施,务使金船不能南下。
绍熙五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洪水南下,夺泗入淮,夺淮入海,金统治者听任黄河泛滥,以贻祸南宋。于是淮水流域一带,遂常闹水灾。淮河改由运河南流入长江,通济渠逐渐淤塞为陆。
同时元朝定都北京以后,开始开凿京杭大运河,又开辟了海运,导致通济渠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朝大运河
一项巨大的工程,隋朝大运河有多长?
全长2700公里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修建背景
在古代,河运有天然河运和人工运河两种。天然河运给人类带来了交通运输的方便,既省力,又经济,一苇之航,只要水力可以胜任,就能随水道所至而达到其沿岸的各地。
陆地上的运输虽不受河道的限制,可以随意所之,但除开平地之外,山陵丘壑,处处都存在着运输的困难;而且从运输量上讲,车辆和船舶的差距很大,用力也很悬殊,两者比较,自然是河道运输的优点大。
当然,天然河道的运输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就是河道要随着地势的高地而定,而且河道有一定的流向和流程问题,距离河流远的地区,就得不到方便。这样,就出现了人工开凿运河的办法,来补充天然河道的不足。
扩展资料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清代中叶后,山东北运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到1949年前山东境内河段和中运河已不能通航。里运河水位不稳,时常决堤成灾。
1949年后对里运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兴建船闸和节制闸,并开辟新河道使河湖分开。在里运河的南段开辟瓦铺至六圩港间的入江新航道,缩短了与江南运河间的航程。中运河也经过拓浚和改建。为便利徐州煤炭南运,沿微山湖西侧辟了新航道。
江南运河原由镇江市区入江,由于河道狭窄淤浅,已改由谏壁口入江,在谏壁建有大型船闸控制水位。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在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体水道之后,漕运借助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便捷条件,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王朝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两代,漕运的社会历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漕运始终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出现了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王朝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朝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京城所有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中央 *** 机关的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漕粮成为支撑王朝军事体系的重要物质力量,历代分布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许多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物质后盾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在当时叫什么名字
就是叫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工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又过两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全长1794公里。
扩展资料
背景
1、文化交流
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
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的愿望。
2、军事需求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隋唐大运河经过哪33个城市
; 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修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此为下半部;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之”字。隋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360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中国有两条巨龙,一条是盘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一条是横跨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其中隋唐大运河有一半还埋在黄土中,这两条巨龙是世界级的人类伟大工程,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是中华精神的代表,而且大运河比长城更为积极。
隋唐大运河的历史
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 历史 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下面我整理了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隋唐大运河历史背景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麽,又名杨英。开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山西太原市)杨坚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日后能当大任。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炀帝年少好学,善诗文,有集55卷。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的功业:
修建畅通国家命脉(修通运河)、(修建东都)
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 政治 、经济和 文化 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 军事 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 自然 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尽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扬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这是举世创举。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 国际 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如关中的歧州(今陕西凤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隋炀帝还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从安国带回五色盐。又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国时,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随至中原。随后隋朝成为更开放的国度。
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各国也还臣服于大隋王朝。还给隋朝进贡送贺礼。“(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 《隋书》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隋炀帝在这次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另一首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足以显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炀帝此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炀帝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此外隋朝还把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两部,并在和东突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也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有些现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看出。
隋唐大运河开发目的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许多大河,但除了额尔齐斯河与澜沧江之外,全是由西向东横向流动,没有一条南北纵向的大河,这是由亚洲东部的西高东低的基本地势所 决定 的。在这些河流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 地理 上的缺陷,造成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的愿望。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大运河的开凿,经历了一个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完善,不断扩大的上千年的过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
但是,大规模的修造,还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是为隋大运河。
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在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公元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
后来的各个朝代,从维护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出发,都继续使用和修筑了大运河。到了13世纪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依然使用隋运河。然而,隋运河就纵贯南北来说,并不很直,而中洛阳偏西,实际上是拐了一个大弯子。这条航线费时费工,运价也高。忽必烈因而意识到,只要开出一条直通南北的河道,就是一条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益的人工长河。
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今山东境内)的安山。又从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这样一来,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绕道洛阳,直接到达。而隋朝开掘的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 清理 ,逐渐废弃了。元朝开凿的河道,称之为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较隋朝大运河大幅度东移,依然是连通北京和杭州,却只有1794公里,比隋大运河缩短近800公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运河。
猜你感 兴趣 :
1. 世界最长运河是什么
2. 隋炀帝杨广的真实历史
3. 隋唐经典故事
隋唐大运河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隋唐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到武则天称帝时,洛阳城中的北市一带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河道拥堵太过严重,连女皇都坐不住了。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
作用意义
1、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2、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