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的天敌是什么
松毛虫的天敌有很多,并非仅灰喜鹊一种.(1)杜鹃.它是松毛虫主要的天敌鸟类.(2)灰喜鹊.灰喜鹊的食谱很宽,它主要在哺育幼鸟时捕捉松毛虫.(3)螳螂.2周龄以上的螳螂都可以捕食松毛虫.(4)蚂蚁.林区内各种食肉和杂食性蚂蚁都捕食松毛虫.且松毛虫的虫卵和蛹,更是蚂蚁非常喜食的食物.(5)各类寄生类昆虫.如赤眼蜂(赤眼蜂的种类较多,有一部分是松毛虫的天敌)和寄生蜂.它们把卵产在松毛虫的卵或成虫体内,幼虫孵化后以松毛虫的卵或成虫为食物.它们是松毛虫的主要的天敌昆虫.
赤眼蜂有哪些特征?
(trichogrammatids)
(彭建文)
膜翅目纹翅小蜂科赤眼蜂属昆虫的总称。因复眼和单眼赤红色而得名。属小型的卵寄生性昆虫,尤喜寄生鳞翅目昆虫的卵,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成虫体粗短,长0.3~1.0毫米,黄褐色,具光泽。触角6节,第六节棒状。前翅宽大,痣脉、缘脉及前缘脉连成“S”形,翅面有毛。胸部小盾片上无刻沟。跗节3节。(见图)形态特征常因地理环境、温度、湿度、寄主不同而有变异,一般低温时色深,高温时色浅。
常见种类
赤眼蜂分布遍及全球。中国已经人工繁殖用于防治森林害虫的有以下几种:①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成虫体长0.4~1.0毫米。雌蜂体黄色,雄蜂腹部褐色。触角毛长。分布中国、苏联、朝鲜、日本。对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杉梢小卷蛾、松梢小卷蛾等防治有效。②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am Viggiani):成虫体长0.3~0.9毫米。雌蜂体黄或黄褐色,中胸盾片褐色,腹部第三节褐色。雄蜂腹部黑褐色。分布中国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吉林、辽宁;东洋区及大洋洲区。经人工繁殖用于防治杉梢小卷蛾、竹镂舟蛾、竹螟等。③广赤眼蜂(T.evanescens Westwood):又名古北区赤眼蜂。成虫体暗黄色。头腹基部与末端褐色。触角毛甚长,柄节淡黄色。分布欧洲、亚洲。中国东北、华北有分布。寄生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脉翅目、广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24个科的200余种昆虫。经人工繁殖用于防治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柳天蛾、地老虎、杨扇舟蛾、柳毒蛾。该蜂喜在光线较强的幼林地栖息活动。
松毛虫赤眼蜂成虫生活习性
赤眼蜂发生世代,随蜂种和地区间气候不同而异。松毛虫赤眼蜂在中国北部室内常温下,一年可繁殖18代;长江流域一带可繁殖20~23代;广东全年可繁殖30代。拟澳洲赤眼蜂在长江流域室内常温下,一年可繁殖16~20代,愈南繁殖世代愈多。广赤眼蜂在华北地区室内常温下,一年可繁殖16~18代。均以老熟幼虫及蛹在寄主卵内越冬。以幼虫越冬者,在长江流域一般于翌年3月上中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赤眼蜂生长发育与温度高低及寄主卵种类、大小、内含营养物质多少有关,因而子蜂发育天数有明显差别。发育起点温度9.5±0.5℃。在30℃下,完成一代需时7~8天,在25℃下需时11~12天,在20℃下需时15~16天,在10℃下需时40~50天。初龄幼虫冷藏于3~5℃冰箱中,经60天,子蜂羽化率达85%以上。湿度对成虫活动作用明显,同时亦影响子蜂生长发育。相对湿度70~95%,子蜂能正常发育;湿度低于60%,不利于寄生和羽化;湿度过高时,卵卡容易生长霉菌而引起死亡。成虫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在室内繁蜂常喜趋向光线强的一方。成虫在强光下特别活跃,寿命较短;在阴暗条件下活动缓慢或群集不动,寿命显著延长。寿命的长短还与温度、湿度、营养有密切关系。如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以下,成虫寿命只有1天;日平均温25~28℃,相对湿度80~90%,成虫寿命3~5天:温度10℃,相对湿度80%,成虫寿命15~18天。成虫生活期间,如及时补充营养,寿命显著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在自然条件下雌性比很高,为60~90%,通过人工多代繁殖后,性比会有所下降。未经交配的母蜂也能产卵,但育出的子代蜂都是雄蜂。
繁殖和利用
赤眼蜂生活周期短,寄主广泛,繁殖能力强,在封闭的容器内可以交配产卵,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以终年繁殖。一头雌蜂可繁殖后代80~250头。室内大量繁殖选择的寄主卵,中国比较广泛地应用拃蚕、蓖麻蚕、松毛虫等的卵,其他国家多用麦蛾、地中海粉螟、米蛾等的卵。人工模拟卵在中国已研制成功,利用制卵机喷制成的人工卵育出的松毛虫赤眼蜂,经林间释放,对松毛虫卵具有较好的搜索和寄生能力。繁蜂时,室温控制在25℃,相对湿度保持85%左右。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治虫,必须与虫情测报紧密配合,根据卵的密度决定放蜂量。在害虫初卵期释放低蜂量,盛卵期释放大蜂量,或采用不同胚胎发育期按比例混放。用于防治松毛虫每公顷放蜂量75~120万头,用于防治杉梢小卷蛾每公顷放蜂75万头,一般防治效果在60%以上。
赤竹属
(朱政德,赵奇僧)
学名:Sasa Makino et Shibata。小型竹类。通常2米以下,地下茎复轴型,秆多成丛生长;节间圆筒形,无沟槽。每节分枝1枚,枝粗与秆相若。秆箨多宿存。叶片通常较大,侧脉多数,小横脉明显。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开展;小穗具柄,有数朵小花;外稃先端锐尖或具小尖头;内稃先端2裂,背部具2脊;鳞被3,具6个分离的雄蕊;雌蕊具3花柱,柱头羽毛状。颖果。(见图)有些植物学家主张从赤竹属中分出华箬竹属(Sasamorpha Nakai),认为后者地下茎单轴型,秆环较平,秆箨长于节间。但多数植物学家认为,两者的地下茎差别不大,花序和小花构造完全一致,至于秆环是否隆起以及秆箨长于或短于节间等特征不宜作为属级特征,所以主张归并。本属约55种,主产日本,亦见于中国、朝鲜和苏联。赤竹属竹种耐寒性强,其中库页赤竹是竹类植物分布最北的一种,产于朝鲜、日本,直至北纬51°的库页岛中部及南部;中国已知有5~6种,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高海拔山区。赤竹属竹种常常成片密集生长,在日本作为水土保持植物。竹秆用于造纸。有些种类作为观赏竹种,广泛栽培于日本及欧美各国公园和植物园中。中国主要种有:长舌赤竹,分布在广东及湖南南部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华东赤竹,又称华东箬竹,分布在安徽黄山和浙江天目山等地,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山松林或阔叶林下,常成为林下优势植物;广西赤竹,形态近似赤竹,分布在广西北部及江西西南部,喜潮湿,多生于山沟溪边的阔叶林下。
广西赤竹虫害经济阈值
(economical threshold of insect pests)
(吴次彬)
引起经济许可损害的最高种群密度。测定虫害经济阈值和预测虫害达到经济阈值的时间是害虫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害虫种群密度低于经济阈值时,虽对林木有所危害,但不致超过经济许可损失,此时不宜进行防治,否则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如果不适当地施用农药,将会杀死大量天敌,从而使害虫由于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再度猖獗,或使有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当害虫种群密度超过虫害经济阈值时,则会引起大于经济许可水平的损失,此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压低害虫种群密度,以收到经济效益大于治虫投资或经济效益和治虫投资相当的效果。虫害经济阈值可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根据害虫的普查结果确定。
重齿小蠹
(王贵成)
学名:Ips duplicatus Sahalberg。又称复小蠹、双歧小蠹。鞘翅目,小蠹科。成虫棕褐色,具光泽,体长3.3~4.2毫米。额略平,具有粗的粒状突起和细长的黄色绒毛,雄虫额部中央有一突起,大而明显。前胸背板前部具有先端向后的鳞状小齿和黄色绒毛;后半部中央隆起线不明显,具有圆的刻点。在凹窝的两侧,每边各具4齿和较长的绒毛。其中,第二齿到第三齿的距离,显著地小于其到第一齿的距离;第二齿和第三齿着生于共同的基部,而靠近第四齿。雄虫第三齿的顶端有些膨大,略呈纽扣状。(见图)分布中国内蒙古、新疆及东北、西南;苏联,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挪威。为害红皮云杉、白皮云杉、雪岭云杉、丽江云杉、沙松、西伯利亚落叶松、兴安落叶松。一年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5月底6月初出现,并立即侵入树干,在树皮下咬一交配室,就在其内交配。一般每室3雌1雄,最多5雌1雄,最少1雌1雄。雌雄交配后呈纵向咬筑母虫道,2~3天后开始产卵。6月中旬幼虫孵出,6月底7月初开始化蛹,7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新成虫经补充营养后,于8月上中旬咬孔飞出,入土越冬。防治方法见光臀八点小蠹。
重齿小蠹成虫尾部
松毛虫的防治的方法?
松毛虫的防治。
一、划类分区,分类施策
1、划分发生类型
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林分状况、林内植物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天敌及其控制害虫能力以及人为破坏轻重、松毛虫发生特点诸因素,按相对集中的原则,将松毛虫发生区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各类型区划分依据如表1所示。
2、松毛虫分类施策
不同的发生类型区因其松林状况、地理气候环境、人为活动以及监测防治技术水平等因素有较大差异,制定防治措施要区别对待。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虫情监测为依据,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集成、组装、配套使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在有效控制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资源,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逐步实现可持续控制。
二、选择可行的防治方式
1、航空防治和地面防治的选定:发生面积较大,防治作业区山高林密,地面人工防治难度大,有简易机场设备等条件的,可考虑航空防治。发生面积小,呈零星分布,便于人工防治作业的可选用地面防治。
2、施药方式选择:喷雾:多采高浓度、低喷量、细雾粒超低量或低量喷雾。地面防治喷雾应选择水源方便的地方。超低量喷雾要求气温30℃以下、相对湿度50%以上、风速每秒小于3米。喷粉:水源缺乏的地方可考虑使用,喷粉作业一般在早晚有露水时或小雨后效果较好。喷(放)烟:在人畜活动少的偏远山区,林分郁闭度大,虫龄小而虫口密度大时可考虑,应在傍晚气流稳定或气温逆增情况下作业。毒绳(毒笔):适用于北方地区,根据松毛虫下树越冬或冬后上树活动的特性使用。
三、具体的防治技术措施
1、营林技术措施
(1)、营造混交林
在常灾区的宜林荒山,遵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混交林;对常灾区的疏残林,保护利用原有地被物,补植阔叶树种。在南方可选用栎类、栗采等壳斗科和豆科植物,以及木荷、木莲、木楠、樟、桉、檫、枫香、紫穗槐、杨梅、相思树等。混交方式,采用株间、带状、块状均可。在北方可选用刺槐、沙棘、山杏、大枣等。林间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建立自控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
(2)、封山育林
对林木稀疏、下木较多的成片林地,应进行封山育林,禁止采伐放牧,并培育阔叶树种,逐步改变林分结构,保护冠下植被,丰富森林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
(3)、抚育、补植、改造
对郁闭度较大的松林,加强松林抚育管理,适时抚育间伐,保护阔叶树及其他植被,增植蜜源植物如山矾花、白栎花。对现有纯林、残林和疏林应保护林下阔叶树或适时补植速生阔叶树种,逐步诱导、改造为混交林。
2、松毛虫生物防治措施
(1)、白僵菌防治
在各类型区中,均可使用白僵菌。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可在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菌,其他世代(或时间)一般不适宜使用白僵菌防治。施菌量每亩1.5-5.0万亿孢子。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油松毛虫或赤松毛虫,需温度24C以上的连雨天或露水较大的条件,施菌量应适当增加3—4倍。
施用方法: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措施亦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
(2)、苏云金杆菌(Bt)防治
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一般防治3—4龄幼虫。施药林分适宜温度为20—32C。施菌量每亩40~80万国际单位(IU)。多雨季节慎用。
施用方法:喷粉、地面常规或低量喷雾、飞机低量喷雾。喷雾可同时加入一定剂量的洗衣粉或其它增效剂。
(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
用围栏或套笼集虫、集卵增殖病毒、人工饲养增殖病毒、离体细胞增殖病毒或林间高虫口区接毒增殖等方法,收集病死虫,提取多角体病毒,制成油乳剂、病毒液或粉剂。使用时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铜或0.1亿孢子/ml的白僵菌作为诱发剂,提高杀虫率。每亩用药量50-200亿病毒晶体。
施用方法: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喷粉作业。
(4)、招引益鸟
在虫口密度较低林龄较大的林分,可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布巢时间、数量、巢箱类型根据招引的鸟类而定。
(5)、释放赤眼蜂
繁育优良蜂种,在松毛虫产卵始盛期,选择晴天无风的天气分阶段林间施放,每亩3—10万头。亦可使赤眼蜂同时携带病毒,提高防治效果。
3、松毛虫人工(物理)防治
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块或使用黑光灯诱集成虫的方法降低下一代松毛虫虫口密度。
4、松毛虫植物杀虫剂防治
采用1.2%烟参碱喷烟防治幼虫,烟参碱与柴油的比例为1:20,每亩使用的药量为0.4升。
5、松毛虫仿生药剂防治
在必要情况下,采用灭幼脲(每亩30g)、杀蛉脲(每亩5g)等进行飞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地面背负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重点防治小龄幼虫。地面用药量要比飞机喷洒增加50%-100%的药量。在松树被害严重、生长势弱的林地,可一并喷施灭幼脲和少量尿素(约每亩50克)
6、松毛虫化学药剂防治
松毛虫防治原则上不使用化学农药喷雾、喷粉、喷烟。若必需采用,则应选择药剂,在大发生初期防治小面积虫源地,迅速压低虫口。在北方对下树越冬的松毛虫,在春季上树和秋季下树前,可采取在树干上涂、缚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制成的毒笔、毒纸、毒绳等毒杀下树越冬和上树的幼虫。
7、松毛虫自然防治法
虫口密度虽然大,松叶被害率达70%以上,但松毛虫寄生率高,虫情任处于下降趋势时,不进行药物防治。安全区发生松毛虫为害时,偶灾区小面积发生时不进行药物防治,任其自然消长。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