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主要病害与防治是什么?
1.柑橘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见图2-1)又称黄梢病,为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三省(自治区),云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部分地区也有发生,台湾省称为立枯病,国外部分国家也有发生,幼龄树发病以后1~2年内死亡,老龄树则在3~5年内枯死或丧失结果能力,严重流行时,往往大片柑园在几年内全部毁灭。而在病区,周围没有老果园的新植园可在定植八九年后严重发病。
图2-1 柑橘黄龙病
1.缺素型黄化叶 2、3、4.斑驳型黄化叶
(1)症状 初期病树“黄梢”和叶片斑驳是黄龙病的典型症状。刚发病时,绿色的树冠上有几枝或少部分新梢的叶片黄化,呈现明显的“黄梢”。这种“黄梢”常出现在树冠顶部和外围。随之,病梢的下段枝条和树冠的其他部位的枝条相继发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梢发病最多,春梢发病次之。夏、秋梢发病时,抽生的枝条,往往新梢不转绿即成“黄梢”,叶片呈均匀黄化或呈现斑驳型黄化。春梢发病是在当年新抽的春梢正常转绿后,随着春梢老熟,叶片从叶脉开始褪绿,逐渐扩大,形成斑驳状黄化。
形成黄梢的黄化叶片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均匀黄化叶片。在初期病树和夏、秋梢发病的树上多出现,叶片呈现均匀的浅黄绿色,而这种症状在枝上存留时间短。因此,在田间较难看到。②斑驳型黄化叶片。叶片呈现黄、绿相间的不均匀斑块状,斑块的形状和大小不定。从叶脉附近,特别易从中脉基部和侧脉顶端附近(即叶绿部)开始黄化,逐渐扩大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最后可使全叶呈黄绿色的黄化。这种叶片在春、夏、秋梢病枝上,以及初期和中、晚期病树上都较易找到。③缺素型黄化叶片。又称花叶,此类型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呈绿色而脉间叶肉呈黄色。与缺乏微量元素锌、锰、铁时相似,这种叶片出现在中、晚期病树上。以上三种类型,因斑驳型黄化叶在各种梢期和早、中、晚期病树上均可找到,症状明显,故常作为田间诊断黄龙病树的依据。
除叶片黄化症状外,病树还有落叶,不定时抽梢,梢短而弱,叶小,有的品种中脉肿大突起,局部木栓化开裂。病树树冠稀疏,枯枝多,植株矮小,病树开花早而多,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小枝上花朵往往多个聚集成团,广东称为“打花球”。坐果率低,果实变小,畸形(如变长或果形歪斜),有的品种(如福橘,十月橘等)的果蒂附近提早变橙红色,着色不均匀,福建俗称“红鼻子果”。初期病树根部正常,后期则出现烂根。腐烂从须根开始,逐渐腐到大根,木质部发黑,根皮脱落。
(2)病原 关于黄龙病的病原,20世纪50年代根据嫁接传病试验的成功结果,确认是一种病毒病害。60年代,根据在指示植物墨西哥来檬和麻疯柑上再现脉明,叶脉木栓化,茎部凹斑及矮化、小叶等典型的柑橘衰退病毒所致的症状,认为其病原很可能就是国外的柑橘衰退病毒。但根据两者的症状,寄主感病性和地理分布的差异,有人认为两者病害不同,后被电镜观察结果所证实。70年代,人们通过浸泡接穗和树干注射等方法试验,发现黄龙病病原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认为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菌原体,后来有人将病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叶叶脉韧皮部组织中看到了病原,大小为150~650纳米,具有20纳米界限膜,而常规的类菌原体膜的厚度小于20纳米因而认为应列为类细菌。
黄龙病病原除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外,对青霉素也敏感,热处理也有明显疗效。病接穗用1000毫克/升四环素或青霉素浸泡2小时后嫁接,培育出来的苗木全部或大多数不显症状,病苗用49℃温热空气处理50分钟,可以恢复正常,热治效果可保护50~60个月以上。
(3)发病规律 病原可以通过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和土壤传染,如果在有病的树上嫁接繁殖,那么育出苗木一般都是带病的,黄龙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就靠带病接穗或带病苗木的调运。某些迹象表明,种子也有可能传播。田间自然传播媒介为柑橘木虱,柑橘木虱吸食树汁液后,又转去健树吸食而传播,病原体在木虱体内的循回期约20天至1个月,最短为2天。3龄以上的幼虫及成虫均能传播。
(4)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可以减轻黄龙病的症状,但不能根除,必须实行综合防治。①寻找新的方法和抗性材料选育抗性柑橘砧木和接穗品种。②加强柑橘木虱的检测与防治,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黄龙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应用黄色粘板不仅能监测木虱,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而且也能对柑橘木虱天敌的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再辅以柑橘木虱寄主植物——九里香的诱集,效果会更好,成虫和若虫都能捕到。通过监测严格控制柑橘木虱做到基本消灭。防治柑橘木虱主要靠喷药,药剂有: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20%敌百虫结晶8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400倍液,200倍鱼藤浸出液,松脂合剂15~20倍液,对若虫,成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③严格实行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的接穗和苗木流入新区和无病区。新区一律用无病苗木和接穗,对来路不明的苗木,不论其质量好坏和有无症状表现。应按植物检疫条例予以烧毁。④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根据病害的病原特性和传播特点。无病苗圃最好选在没有柑橘木虱发生的非病区,如在病区建圃,必须要有隔离条件,即苗圃周围距离柑园应在5千米以上,有天然条件(如山区、林区)阻隔更好。在建圃之前,还应铲除附近零星的柑橘类植物或九里香等柑橘木虱的寄主。
2.柑橘疮痂病 柑橘疮痂病(见图2-2)是我国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柑橘生长区的一种常见病害。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叶片受害引起落叶,枝梢受害生长不良,果实受害容易脱落,或病果小而畸形,品质差。
(1)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新梢,叶片和幼果,也可为害花器。受害叶片初现油浸状小点,随之逐渐扩大,呈蜡黄色至黄褐色,后变灰白至灰褐色,形成向一面突起的直径0.3~2毫米的圆锥形疮痂状木栓化病斑,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叶片正反两面都可生病斑,但多数发生在叶片背面,不穿透两面,病斑散生或连片,为害严重时使叶片畸形扭曲。
图2-2 柑橘疮痂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原菌
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突起不明显,病斑分散或连成一片,枝梢短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脱落,果实受害后,在果皮上常长出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状突起,幼果发病多呈茶褐色腐烂脱落,稍大的果实发病产生黄褐色木栓化的突起,畸形易早落,果实大后发病,病斑往往变得不大显著,但皮厚汁少;果实后期发病,病部果皮组织一大块坏死,呈癣皮状剥落,下面的组织木栓化,皮层较薄,久晴骤雨常易开裂。
(2)病原(Sphaceloma fawcetti Jenk)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具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分子孢子盘上密集排列着分子孢梗,分生孢子梗短,呈圆筒形,末端较细,具0~2个隔膜。分生孢子顶生,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卵形或呈肾形,两端各含有一个油点。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季阴雨多湿,当气温达15℃以上时,老病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花和幼果,病菌可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的苗木和接穗。
柑橘不同种类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橘类最易感病,酸橙、柠檬、枳壳、柑类、柚类等次之,甜橙类抗病力强,而部分甜橙品种和金柑可以免疫。柑橘组织的老嫩程度亦与抗病性有关。通常在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最感病,叶宽达1.65厘米左右即具抗病力,落花后不久的幼果期也最易感病。当新叶幼果老熟时,不易感病。温湿度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24℃,最佳温度为20~21℃,超过24℃即停止发病,故该病在春梢和幼果期发生严重,夏秋梢高温干旱,一般都不易发病。在适温范围内连绵阴雨或清晨露重雾大,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导致该病的大量发生。
(4)防治方法 对该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①药剂防治喷药保护的重点是嫩叶和幼果,在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毫米前喷药保护春梢,在谢花2/3时喷药保护幼果。药剂可选用:0.5%~0.8%倍量式波尔多液,70%普菌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0%氧氯化铜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苯菌灵(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铜皂液(硫酸铜0.5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200千克)。根据病情具体情况来定喷药次数,一般10~15天喷一次。②减少菌源,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枯病枝叶和过密郁闭枝条,并清除地面枯枝落叶,减少初侵染来源。③加强肥水管理,及早预防其他病虫,促树势健壮,新梢抽发整齐,可增强抗病力。④新建果园时,选用无病苗木,病区接穗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
3.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见图2-3)在柑橘产区普遍发生,可引起落叶、枝梢枯死、枝干开裂及果实腐烂。
图2-3 柑橘炭疽病
1.病叶 2.病枝梢 3.病果 4.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也为害苗木大枝,主干,花及果梗。叶片发病一般分慢性型(叶枯型)和急性型(叶斑型)两种。慢性型多发生于老熟叶片和潜叶蛾等造成的伤口处,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叶脱落较慢。病斑多发生在边缘或叶尖,近圆形成不规则形,直径3~20毫米,浅灰褐色,边缘褐色,与健部界限十分明显。后期或天气干燥时病斑中部干枯,褪为灰白色,表面密生稍突起,排成同心轮纹状的小黑粒点。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黑粒点中溢出许多橘红色黏质小液点。急性型主要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的幼嫩叶片上,病叶腐烂,很快脱落,常造成全株性严重落叶。多从叶缘和叶尖或沿主脉产生淡青色或暗褐色小斑,颇似热水烫伤。迅速扩展成水渍状波纹大斑块,一般直径可达30~40毫米。在病斑上有时产生朱红色带粘性的小液点。有时呈轮纹状排列。病叶易脱落。
枝梢上症状有两种,一种是由梢顶向下扩展,病部褐色,逐渐最后枯死,枯死部位与健全部位分界明显,枝条死后呈灰白色,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另一种是发生在枝梢中部,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梭形。当病斑环割枝梢一周时,病梢随即枯死。花部发病,在开花后雌蕊的柱头受害,变褐腐烂,引起落花。
果梗受害,初时褪绿呈淡黄色,其后变褐干枯,呈枯蒂状,果实随之脱落。幼果发病,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黑色,成僵果挂在树上。
苗木受害,多在离地面6.6~9.9厘米或嫁接口处开始,形成不规则的深褐色病斑,导致主干顶部枯死,并延及枝条干枯。
(2)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部上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果上的分生孢子盘周围带有刚毛,深褐色,尖端透明。在枝叶的病部,其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不分隔。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常有1~2个油球。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1~28℃,最低为9~1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27℃,最低为6~9℃。
(3)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叶、果上越冬,翌年春季,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或昆虫传播,萌发侵入为害,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扩展,引起组织病变。
该病在柑橘整个生长季节中均可为害,但一般春梢发生较少,夏梢和秋梢发生较多。在正常气候条件和一般中上管理水平的柑橘园中很少显症发病,但在健康植株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外表均普遍存在大量附着孢,当气候异常或栽培管理粗放或其他病虫为害,导致树势衰弱时,就能引起分生孢子萌发芽管,附着孢萌发一根纤细的侵入丝,侵入表皮细胞,发育为菌丝,并扩展蔓延,直至显示症状。
(4)防治方法 根据此病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的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本病防治的关键。可根据各地果园的实际情况,对症下病。例如,扩穴,深翻,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增补磷、钾肥,补充微肥,注意及时排灌,注意修剪,及时对其他病虫害进行防治等。其次,冬季要清园,剪除病枝梢、病果,清除地面的枯叶、落叶、病果,减少菌源。②喷药保护。在春、夏、秋梢期及冬季各喷一次,在发病初期进行喷药保护,从而减少或阻止它直接侵入和形成附着孢。常用的杀菌剂都能有效阻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药剂有:0.5%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40%灭病威500倍液,25%炭特灵乳剂500~600倍液,茶枯粉加井冈霉素(同茶枯粉1~1.5千克加水2.5千克煮沸,冷却后过滤,再加47.5千克水,加入50克井冈霉素和2克食盐,充分溶解,发病初期和采果前1个月使用)。
4.柑橘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见图2-4)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在广东、福建、台湾、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严重发生,其他柑橘产区也有局部分布。植株染病后,果实受害品质降低,苗木受害,生长受阻,严重受害时,引起大量落叶,落果,造成极大损失。除柑橘外,还能寄生多种杂草。
图2-4 柑橘溃疡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枝梢 5.病组织解剖 6.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及萼片,形成木栓化突起的病斑。受害叶片,病斑开始为针头大,黄色,油渍状斑点(把叶片放在阳光下观察,很明显),后扩大成近圆形症斑,直径3~5毫米,叶的两面隆起,木栓化,表面粗糙,灰褐色,呈火山口状开裂,病斑边缘呈油渍状,周围有黄色晕环,严重时叶片早落。枝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上的相似,但病斑隆起更显著,火山口开裂更为明显,木栓化程度更坚实,硬而粗糙,一般无黄色晕环。病果只限于果皮,不为害果肉,因而病果不变形,但易脱落。
(2)病原[Xanthomonas citri(Hahse)Dowson.]该病病原菌为一种黄极毛杆菌的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一端生有一条鞭毛,能运动,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好气性。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亮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周围有狭窄的白带。在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蜡黄色,有光泽,全缘,微隆起,黏稠。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酸度适应范围为pH6.1~8.8。
(3)发病规律 病菌在叶、枝梢及果实的病斑中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经寄主的气孔,皮孔和伤口侵入。使叶片、嫩梢和果实发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苗木,接穗,果实等。
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故此病在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在柑橘园以夏梢发病最重,秋梢次之,春梢最轻。果实发病较重。在沿海地区,每年经台风和暴雨后,常有一个发病高峰期,台风雨造成寄主较多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同时又便于病菌的传播,潜叶蛾为害,也有利于该病严重发生。种类和品种抗病性不同,一般橙类最易感病,柑类次之,橘类和金柑抗病。不合理施肥,施氮肥过量都能诱导病害发生,幼苗和幼龄树易感病,树龄愈大,发病愈轻。
(4)防治方法 ①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在调运苗木,接穗、砧木、种子和果实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件》,严禁从病区传入无病区及新区。培育无病种苗。发现病株立即砍除,同时要消灭病树周围的杂草。②疫区实行喷药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喷药的重点是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一般梢长1.61~3.3厘米时喷第一次药,叶片转绿喷第二次药,连续喷2~3次,保护幼果在盛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药一次。药剂有: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倍液,农用链霉素700~900国际单位/毫升,50%DT可湿性粉剂(二元酸铜)700倍液,14%胶氨铜水剂300倍液,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铜皂液(CuSO40.5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水200千克),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次台风暴雨之后要及时喷药,还要加强对潜叶蛾等病虫的防治,减少病菌侵入的伤口。③加强生长季节和冬季管理。合理施肥,控制夏梢生长。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虫枝叶,收集落叶、枯枝、落果,集中烧毁,减少病源,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0.5波美度石硫合剂。
生产中,溃疡病与疮痂病易混,现将它们在叶部的区别列举如下:
症状特点溃疡病疮痂病症状呈现期新梢自嫩叶伸长至嫩新梢自嫩叶抽发至嫩叶定型止叶未定型前病斑扩展深度向叶的两面穿透圆形多在叶的一面,常向叶背突起裂圆锥形突起,不开裂病斑形状呈火山口状开裂
附表
附表(续)-1
5.柑橘黑斑病 柑橘黑斑病又称黑星病,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发生。此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果品质降低,不耐贮运,严重时引起落果和腐烂。除柑橘外,还能为害柚、甜橙、柠檬和香橙等果树。
(1)症状 黑斑病为害果实和枝叶,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病斑为圆形小斑,直径1~5毫米,多数2~3毫米,初生红褐色小圆点,以后病斑中部凹陷,呈灰褐色至灰色或淡紫色,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边缘略隆起,暗红褐色至黑褐色,只为害果皮,不深入果肉。病斑多时可导致落果。在贮运期间,可继续发病,引起腐烂。叶片受害,发病较轻,症状与果实相似。
(2)病原 柑橘黑斑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Phoma citri-carpa Mcalp),属半知菌亚门。具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分生孢子器内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一种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单孢、无色,另一种短杆状,两端略膨大,无色,单孢。这两种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同一个孢子器内。病菌生长的温度为15~38℃,最适温度25℃。
(3)发病规律 病果和病枝叶中越冬的分生孢子器是初侵染的来源,次年春,分生孢子器内散发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侵入嫩叶,幼果,病菌侵入后,潜育期长达3~12个月,至果实和叶片将近成熟期呈现症状。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根据广东、福建观察病菌在谢花期至落花后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在7月底至8月初开始出现症状,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果实发病高峰期,11月病害基本停止发展。高温多湿的气候,发病严重。闷热不通风的果园发病严重。一般春梢发病较少,夏、秋梢发生较多,4、5龄幼树的果实发病少,7龄以上的大树发病多,而老树发病更甚。果园管理好发病轻。
(4)防治方法 防止黑斑病应贯彻以喷药保果为主,以清洁田园,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喷药保果。掌握在落花后30~40天内连续喷药2~3次,喷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波尔多液后,要加强对螨类等的防治。②减少菌源。结合修剪清园工作,剪除病枝叶,将枯叶,落果集中烧毁。然后喷0.8~1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③加强栽培管理。要增施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6.柑橘脚腐病 柑橘脚腐病又称裙腐病,几乎遍及世界柑橘产区。是柑橘上一种重要病害。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引起主干基部皮层腐烂,导致植株枯死。
(1)症状 柑橘脚腐病(见图2-5)发生在柑橘主干基部,栽植过深的幼树,多从嫁接口处开始发病,引起皮层腐烂,须根死亡。病斑大多数发生在根颈部,病皮层为不定形,病层变褐色,腐烂,有酒糟味,常流出褐色胶液,病部可达木质部。干燥时凝结成块,下雨时则被溶解冲掉。在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向纵横扩展,向上蔓延至主干基部离地面30厘米左右,向下蔓延至根群,引起主根、侧根、须根大量腐烂;横向扩展可使根颈树皮全部腐烂,造成“环割”,植株死亡。天气干燥时,病部干枯开裂,与健部界限明显。与发病部位相应方位的树冠上,叶片失去光泽,变小。病重时,叶片变黄,叶片中脉及侧脉变黄,易落叶,随病情加重,引起整株树冠叶片病变,枝枯,树势衰弱。植株常大量开花结果,果实早落,或果小提前转黄味酸,有时病树的果实变大,果皮厚而粗糙,提早着色。
图2-5 柑橘脚腐病
1.病株 2.病根 3.病斑 4.病原菌
(2)病原 柑橘脚腐病是由几种疫霉菌引起的,据报道,在四川主要是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在湖南主要是柑橘裙腐疫霉。寄生疫霉菌的,孢子囊顶生,卵圆形,椭圆形或洋梨形,有乳头状突起,有性繁殖为异宗交配型,产生卵孢子。其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为25~28℃。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待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时,病斑中的菌丝继续为害健康组织,同时形成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随水流传播,再由伤口侵染新的植株。不同种类的柑橘,对此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最易感染的有柑、金橘、柠檬、甜橙、越南橘,四会柑等;中感的有香橙,大建柑、红皮山橘,年橘,汕头酸橘等;具有抗性的有枳、枳橙、枳柚、酸橙、大叶金豆、酒饼柚等。高温多雨有利于本病大量发生与流行,一般土地黏重,排水不良,栽植过深,种植过密的柑橘园发病重。人为因素或虫害造成主干基部伤口,均有利于本病发生。
(4)防治方法 对此病应采用以抗病砧木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彻底防治树干害虫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利用抗病砧木,这是新栽果园预防该病发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抗病砧木有枳壳,红橘,酸橙、柚等,但抗病砧木的利用应考虑最佳砧穗组合和其他病害的干扰及土壤条件等因素,例如甜橙嫁接在柚砧上,表现不亲和;枳壳对裂皮病敏感,也不耐碱性和碳酸钙含量高的土壤;酸橙衰退病敏感。因此,对抗病砧木的选用,要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避免顾此失彼,同时用抗病砧木嫁接时,还需适当提高嫁接口位置。②更换砧木,在已感病砧木的植株基部,选择不同方位靠接3株抗病砧木,结合修剪,挖除烂根和进行根外施肥等措施,促进病树恢复健康。这种方法应用于幼年树,效果明显。③药剂治疗,发病季节,普查田间发病情况,发现病树要把根颈部土扒开,刮除腐烂部分,纵刻病部,深达木质部,刻道间隔1厘米;然后涂25%甲霜灵(雷多米尔、瑞毒霉、甲霜安)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90%三乙磷铝(疫霉灵、疫霜灵、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据报道,清除腐烂部分后,外涂100~500毫克/升多效霉素,有较好防治效果。部分地区果农治病经验是刮除病树后,挖除树干基部带菌泥土,填上河沙新土,经4~6个月,就会治愈,长出大量新根。④加强果园管理。搞好排灌系统,防止果园积水;要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等;农事操作,应避免损伤基部树皮。合理密植,及时间伐,让果园通风通光,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本病发生。
7.柑橘树脂病 柑橘树脂病(见图2-6)又称流胶病,因症状、受害部位和时期的不同,又有蒂腐病、砂皮病、黑点病等名称,主要为害枝干,叶片和果实,尤其枝干受害,引起皮层腐烂,导致枝枯树亡。本病在国内分布很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图2-6 柑橘树脂病
1.砂皮病果 2.砂皮症状放大 3.枝干流胶症状 4.砂皮病叶 5.病原菌
(1)症状 树脂病的症状,常随为害部位及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①流胶和干枯枝干受害后,引起皮层坏死,初期呈现暗褐色油渍状病斑
柑橘主要病害有哪些?
柑橘受病菌和其他生物寄生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表现的植株生长不良、品质变劣、产量下降等现象统称为柑橘病害。病害的发生,必有一定的原因,在病理学上称为病原。我国柑橘病害有300余种,引起病害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病原,一般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由病原生物的侵染引起的病害,叫侵染性病害,也叫寄生性病害。由寒冻、日灼、旱、涝、缺肥以及其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这种生理性病害,有时也可能导致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柑橘的非侵染性病害分布广,为害大,又可分为由环境条件等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和由土壤缺乏微量元素而引起的缺素症两类。前者如油斑病、裂果病和果实日灼病等,后者如缺硼病、缺铁病和缺锌病等。过去这些非侵染性病害常被忽视,现在在防治上也得到了重视。
各种病原物之所以能引起病害,不仅取决于病原物的作用,也取决于柑橘本身的抗病抗逆能力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我们说柑橘病害是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者之间的主次,常随不同的客观情况而转变,不能等量齐观。病原因素方面,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与病原物的致病力关系极大。致病力的大小是决定病害能否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但是,病原物的致病力不仅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发生变化,还要受寄主品种变化、病原物的繁殖力、病原物的适应性与传播的效率等条件影响。一般随风力传播的和适应性较广的病原物,扩散蔓延迅速,可能造成病害的流行。寄主因素方面,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能否引起病害,与植物抗病性、植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所用砧木等都有关系。环境因素方面,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以及栽培措施等。这些环境因素,一方面影响寄主植物,另一方面影响病原物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与病害的发生都有关系。研究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三个因素与病害发生关系,有助于主动、积极地减少柑橘生长发育的不利条件,增加对病原物生存发育的不利条件,以减轻病害的发生或预防其发生与流行蔓延。
为害柑橘的病虫害有哪些?
柑橘的病虫害防治:1.脚腐病:是一种根颈病害,病原是真菌,始发于皮层,腐烂呈褐色。防治方法:①刮治,用刀刮除病株的病斑,涂1∶1∶10波尔多液浆。②及时防止天牛和吉丁虫;中耕除草避免损伤根颈树皮等。
2.螨类:主要有柑橘红蜘蛛、柑橘黄蜘蛛为害,成虫、若虫为害叶片、嫩枝、幼果。黄蜘蛛为害叶片严重时大量落叶、落花、落果。防治方法:①春、秋季用石硫合剂0.3~0.6波美度,冬季则采用1波美度左右。②20%三氯杀螨砜(600~800倍液)与0.5波美度石硫合剂(春、秋季)混用;或20%三氯杀螨砜600~800倍液;20%螨卵酯600~800倍液;40%乐果2000~3000倍液喷杀。
3.蚧类:(1)吹绵蚧:以若虫、雌虫为害树干、枝、叶等,能诱发烟煤病。防治方法:①夏秋施放澳洲瓢虫、大红瓢虫进行生物防治。②或喷松脂合剂,冬季用10~15倍液,夏季用15~25倍液;或棉油皂5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剂1000倍液。
(2)网纹绵蚧:为害枝、叶和果实,也能诱发烟煤病。防治方法:①剪除虫枝和干枯枝。②利用天敌如蜡蚧跳小蜂。③药剂防治多采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乐果1000倍液。
4.天牛类:主要有褐天牛和星天牛,幼虫蛀树干和侧枝。防治方法:①5~6月间捕杀成虫。②在树皮裂缝、伤口处发现卵粒及幼虫及时削除。③用钢丝钩杀或用注射器向蛀口内注入40%乐果原液、80%敌敌畏原液,并用泥土封口,杀死幼虫。
柑橘的病虫害防治有哪些?
柑橘的病虫害防治:1.病害溃疡病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叶片上初现黄色针头大的油浸状斑点,逐渐扩大并隆起破裂,最后病斑木栓化、灰褐色、近圆形,周围有黄色晕环。枝梢与果实上的病斑与叶片相似。病菌在病部长期存活,借风雨、昆虫和枝叶交接作近距离传播,远距离主要通过带病苗木,接穗和果实传播。病菌由气孔、皮孔、伤口入侵,潜育期3~10天,高温多雨时流行。甜橙类感病重,柑、橘轻,金柑抗病。要严格检疫,发现病株立即烧毁。病区冬季彻底清园,防治好潜叶蛾,避免伤口。在开花前及落花后夏梢和秋梢期,在嫩梢展叶和叶转绿时各喷一次200倍波尔多液或0.2%~0.3%石硫合剂。日产的加收米一波尔多500倍、3%金核霉素300倍(上海产),50%杀菌王(氯溴异氰尿酸,浙江诸暨产)1000倍效果较好。
2.脚腐病,主要为害根颈部和根群。初在近地面处产生水浸状,皮层变褐有酒糟味,病斑扩大造成根颈环割,病树叶片中脉或侧脉呈深黄色,易脱落,开花多,早落,残留果提前着色,皮粗味酸。高温多雨,排水不良,树皮有伤口发病重,甜橙砧受害最重,红橘砧次之,枳和酸橘抗性强。选用枳等抗病砧木,适当提高嫁接部位是防治脚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刮除病部,涂波尔多浆,病重靠接换砧。
3.疮痂病,受害叶片开始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成蜡黄色,并随叶片的生长而木栓化,周围叶片组织呈圆锥状突起,另一面凹陷,叶片扭曲畸形。果实受害长出许多瘤状突起。菌丝在受害部越冬,风雨昆虫传播。病菌发育适温16~23℃,春梢和晚秋梢发期此病流行,果实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发病最多。橘类最感病,柑类次之,甜橙较抗病。剪除病枝病叶。在春芽萌动、芽长不超过一粒米长时喷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500倍液;第二次蕾期喷0.5%波尔多液或可杀得500倍液加尼索朗2000倍液,兼治螨类;第三次花谢1/2~2/3时喷0.6%波尔多液;第四次谢花后7~10天,喷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第五次继续喷托布津或代森锰锌。
4.黑斑病又名黑星病,主要为害果实。初在果面现红褐色小点,扩大成黑褐色圆斑,直径2~3毫米,四周稍隆起,有明显界限,中央凹陷,灰褐色,有许多黑色小粒点。贮运期病斑深褐色,革质,不规则,引起腐烂。病菌在落叶上越冬,翌春侵染落花后的幼果,潜育期很长,到着色时才发病。以椪柑、大红柑、早橘、本地早、柠檬等发病重,甜橙轻。要认真做好清园工作,清除落叶,残枝,病果。减少伤口,在谢花后1.5个月内和8月,间隔10~15天连喷2~3次。可用9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晶体石硫合剂300~400倍液或多氧霉素和敌菌丹,适时轮换用药。
5.树脂病主要为害枝干,病部皮层坏死,并侵害木质部呈现灰褐色,病、健交界处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的菌带,病部有时流胶,皮下有黑色小黏点。病菌在病死树皮及枯枝中过冬,伤口、冻害时入侵,春、秋适于发病。清除病原、刮除病部、伤口用0.1%升汞消毒,春梢萌发前,落花2/3时及幼果期各喷一次0.5%波尔多液。
6.黄龙病,毁灭性病害,发病初出现叶片均匀黄化的黄梢,有的叶片是在转绿后从叶脉附近叶基部或边缘开始黄化,并扩散成不规则的黄绿相间的斑驳。病叶早落,枝条枯死,提前开花,结小果或畸形。病原为类立克次体,柑橘木虱传毒。要严格检疫,建立无病苗圃,砧木种子用50~52℃热水预浸5分钟后用55~56℃热水浸泡2小时,用清水冲洗后嫁接,嫁接苗用49℃湿热空气处理50分钟。严格防治柑橘木虱。对轻病树在主干基部钻孔,深达直径的2/3,注入1000毫克/升的盐酸四环素2~5千克,重病树彻底刨除。
7.衰退病主要为害以酸橙为砧木的嫁接树。初发病病枝上不抽发或少抽新梢,老叶失去光泽,主侧脉附近明显黄化,脱落,病枝从上向下枯死。病原是病毒,由橘蚜、棉蚜、橘二叉蚜、绣线菊蚜传毒。可用尤力克柠檬与葡萄柚作指示植物。选用枳、酸橘、檬、红橘、枸头橙等耐病砧木,选用无毒接穗或热处理。
8.裂皮病主要为害枳和兰普来檬等砧木的嫁接树。开始发病树皮纵裂,部分外皮剥落,树冠矮化,新梢少而弱,有的叶片叶脉附近绿色而叶肉黄化,类似缺锌部分小枝枯死,花多,落果多,产量下降。类病毒耐热力强,通过砧穗、工具、手接触传染。可用Etrog香园亚利桑那861选系作指示植物,选出无毒苗。修剪感病植株后,修剪工具用含5.25%次氯酸钠的漂白粉10倍液消毒。
9.烟煤病,烟煤病有3种,一种是煤炱属,发生的霉层为黑色薄纸状,易撕下或自然脱落,占55%;第二种为刺盾炱属,霉层似锅底灰,用手擦拭即成片脱落,多发生于叶面,占30%;第三种小煤炱属,霉层呈现辐射状小霉点,分散干叶面与叶背,不易剥离,占15%。在田间5~11月都可发病,长达7个多月以6、7两月发病最烈,北方柑橘在室内越冬,烟煤病发病更重。据调查烟煤病与黑刺粉虱有关,在各代1~2龄幼虫期,可用40%氧化乐果、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10%吡虫啉3000倍液防治。烟煤病可用可杀得1000倍或新万生500倍或92%柴油乳剂200倍喷布。
10.青枯病,是温州蜜柑的一大病害,有急性的萎蔫型,发病时全树叶片萎蔫不落叶,整株枯死;慢性的有部分型,落叶型(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发病)及晚芽、晚花型等3种。酸橘砧及枳砧发病重,在红黄壤的结果树发病多。发病初期可用断根截枝,增施麸肥、客沙土恢复树势,萎蔫型一般无法防治。
11.螨类主要有柑橘红蜘蛛、黄蜘蛛、柑橘锈壁虱及柑橘瘤壁属等4种。柑橘红蜘蛛在叶正反面为害,使叶片失去光泽,呈灰白色,以4~5月发生多,9~10月亦可盛发。柑橘黄蜘蛛多群集于叶的反面的主脉与侧脉两侧,受害后呈现黄色凹陷,上覆稀疏的网,嫩叶受害后畸形、卷曲。这两种红蜘蛛在元旦前应喷1波美度石硫合剂一次,春梢萌发后,嫩叶长0.5厘米时,可喷25%功夫乳油2000倍。保护好天敌如小黑瓢甲、六点蓟马、捕食螨及草蛉等。
12.粉虱类有黑刺粉虱、柑橘粉虱、绿粉虱、珊瑚粉虱、双刺姬属及马氏粉虱等。以幼虫在叶片上吸取汁液,并排泄蜜露,引起烟病。一年发生4代,以二三龄若虫在叶背越冬,3月中旬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各代若虫期为5月上中旬、6月下旬、8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以保护天敌如红点唇瓢虫、草蛉、斯氏寡节小蜂、刺粉虱黑蜂为主,在第一代1~2龄若虫发生期(5月上中旬)可喷40%速扑杀乳油1000倍,或在其它若虫期喷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3.蚧类,柑橘的蚧类有吹绵蚧、红蜡蚧、日本龟蜡蚧、红帽蜡蚧、中华红蜡蚧、沙皮球蚧、矢尖蚧、黑点蚧、糠片蚧、褐圆蚧、红圆蚧、白轮蚧长牡蛎蚧、堆蜡粉蚧、柑橘粉蚧橘小粉蚧、咖啡蚧等。要保护好天敌如扁角跳小蜂、阔柄跳小蜂、软蚧阔柄跳小蜂、啮小蜂、夏威夷软蚧小蜂、黑色软蚧蚜小蜂、瘦柄花翅蚜小蜂、蜡蚧斑翅蚜小蜂。在5~6月幼蚧大量孵化期喷速扑杀800~1000倍加机油乳剂200~250倍或0.5%果圣水剂500~1000倍。
柑橘树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应该如何进行防治?
柑橘树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应该如何进行防治?叶类害虫。食叶有燕尾幼虫(柑橘燕尾蝶、玉带燕尾蝶)、4号幼虫(桐尺蠖等)、叶、a级叶蛾幼虫(恶性疟原虫、橙叶a级)、螨虫,其中柑橘锈螨是柑橘的首要害虫)、木虱、黄粉虫、象鼻虫(柑橘灰象等)、叶蛾等。枝梢上的害虫。最常见的是橙蚜、棉蚜、刺玫蚜和其他蚜虫危害柑橘的枝梢。还有蜡蝉、鳞壳虫(吹鳞等)也刺吸嫩梢。干部害虫。
主要有吉丁虫的幼虫(柑橘爆皮虫、柑橘滑皮虫等)、长角虫的幼虫(星长角虫、褐长角虫等)柑橘病害。柑橘病害主要包括疮痂病(叶片、幼果受害最重,造成叶片、果实畸形)、腐烂病(特别是那些幼苗和幼树,叶片和果实脱落、枯梢,影响树势和产量)、黄龙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炭疽病(可造成落叶、裂梢、烂茎、烂果)、煤泥病、脚腐病(腐烂)、树脂等。柑橘种植近几年在南方比较火,经济价值比较高,深得果农喜爱。但柑橘管理并不容易,会发生很多病虫害。
下面我们具体讲述一下柑橘有哪些常见的虫害以及相关的防治方法! 柑橘木虱在两个方面对柑橘危害最大。首先,它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伤害鲜嫩的叶片和果实,影响品质。另一方面,橙红蜘蛛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可以传播疾病,如柑橘黄龙病,主要由橙红蜘蛛传播。
橙红蜘蛛发生较多,从广西到江西,红蜘蛛在柑橘代数中较多,近年来红蜘蛛的抗性越来越强,各种杀螨剂很快就会降低效果甚至失去效果,很多果农也是一筹莫展。对于红蜘蛛的防治,一定要科学用药,合理防治,以前果农都是重复使用一种药物,直到杀螨剂失去效果,现在市场上很多杀螨剂的成分也很相似,这些都会导致红蜘蛛越来越难打。在冬季建园时,建议用矿物油进行喷洒一次,有利于减少红蜘蛛的基数,当然有些地方可以用石硫合剂建园。
柑橘有哪些病虫害?
晚熟柑橘主要病害有:细菌性病害的黄龙病、溃痬病;病毒及类病毒病害的裂皮病、衰退病、碎叶病、温州蜜柑萎缩病等;柑橘线虫病的根线虫病和根结线虫病;真菌病害的疮痂病、脚腐病、疮痂病、炭疽病、黑斑病、煤烟病、白粉病、灰霉病、膏药病、地衣寄生病、苗期立枯病、苗疫病、黄斑病、拟脂点黄斑病等。
主要的害虫有:螨类的红蜘蛛、四斑黄蜘蛛、锈壁虱、侧多食跗线螨等;同翅目蚧类的矢尖蚧、糠片蚧、褐圆蚧、黑点蚧等;同翅目的黑蚱蝉、蚜虫、黑刺粉虱、柑橘粉虱、双刺姬粉虱等;鞘翅目的星天牛、褐天牛、恶性叶甲、橘潜叶甲、金龟子等;鳞翅目的潜叶蛾、拟小黄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枯叶夜蛾、枯叶嘴壶夜蛾、鸟嘴壶夜蛾、柑橘凤蝶、玉带凤蝶、柑橘尺蠖等;双翅目的柑橘木虱、大实蝇、小实蝇、花蕾蛆、橘实雷瘿蚊等;瘿刺目的柑橘薊马;半翅目的长吻蝽和软体动物蜗牛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