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香菇家族成员:中低温型迟熟香菇品种“241-4”
香菇“241-4”,除了具有一般香菇的特点以外,还具有菇形圆、香味浓、内薄、口感好的特点,是庆元县不断探索、试种、改良、选优的“明星香菇”,是袋料香菇感观和品质最优的品种之一。
庆元香菇发源及发展 据考,人工栽培香菇始于南宋,相传系生于建炎四 年(1130)的庆元县一位名叫吴三公的农民发明,1989年经国际热带菌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考察研究,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的发祥地,并亲笔题写了“香菇之源”匾额。1992年7月台湾大学植物系教授李瑞青先生一行来庆元考察后,亦认定香菇 技术的发祥地是在中国而不是日本。
香菇是庆元的支柱产业,有八百多年生产历史,清康熙《庆元县志》载;“庆邑 之民,以制蕈为业。老者在家,壮者居外,川、陕、云、贵无所不历”。香菇是我国著名食用菌。科学测定表明,每100克干香菇中含蛋白质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特54克,粗纤维7.8克,灰分4.9克,并富含钙、磷、铁、硒、维生素(B1、B2、C)等,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常食香菇有预防佝偻病、感冒,降低血压、血脂,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贫血,降低癌症发病率等功效,是延年益寿的天然保健食品。
1988年由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选育成功中低温型迟熟香菇品种“241-4”,研究形成了包括冬春季低温期接种、刺孔增氧、袋内转色、秋冬季出菇、温差催蕾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庆元香菇栽培模式”,是我国代料香菇栽培史上的一次的重大技术变革。此后“241-4”品种及“庆元香菇栽培模式”迅速推广至全国各香菇产区,大幅度提高了我国代料香菇产量、品质与效益。
香菇的野生种植方法有哪些?
市场上的野生香菇,这种香菇可以称为野生,也可以不称为野生,这就关系到它的种植方法了。这种香菇都是种植在山上的树上,农民在树上种菇种。然后采摘下来的。这种香菇接近野生香菇,所以很多人都称之为野生香菇;
还有一种种植方法,就是和椴木木耳的种植一样,砍下木头放在平地里摆放好,定时浇水,这样产量高一些,这种香菇也叫椴木香菇或者原木香菇,不过也有很多人拿这种菇充当野生香菇;
关于椴木香菇和袋料香菇生长方法,椴木香菇生长纯天然,是有机的,不施肥。靠天收成的。而袋料香菇,是通过塑料袋装好木屑、肥料、菇种在一起,在大棚里面生长的,人工因素较多。而且味道远不如椴木香菇;
椴木香菇、原木香菇都统称为野香菇,原因很简单所有的原木香菇都是在室外通过自然的温度自然的湿度生长而成的,中间没人为的干涉,纯天然所以也称野香菇。而袋料的就不同了,袋料的是通过腐朽的锯末加一些石灰和杀菌剂混合后装在塑料袋子里,发酵后长出的蘑菇。
分辨方法;
看外形,一般袋料香菇的菇型比原木(椴木)香菇的菇型好看一些,袋料的菇型规则,原木的不是太规则,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袋料是长在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可以调节所以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好,自然菇型也漂亮一些。而原木的放置在大自然中全靠自然的温度湿度,所以难免生长条件不是太好,菇型相对来说也要次一点了;
菇脚,原木的菇脚细且短,底部呈锥形,而袋料的腿长且下部隆起,如果温度高一点袋料出的香菇腿更长下部隆起更大,这也是为什么袋料香菇要剪腿的原因了;
看产地,椴木菇一般生长在山区里,地方偏远,产量也较少,发达的城市及资源少的地方几乎是没有的;
闻香味,椴木菇直接放在怀子里,倒上开水,3分钟左右都会溢出淡淡的香味,袋料菇基本上无香味。
什么时候开始做袋料香菇冬菇种?
香菇栽培一般采用袋料栽培。1香菇栽培季节安排秋季栽培,冬春出菇易获高产。一般在7月上中旬制母种,8月下旬—9月上旬接种栽培袋,11月—翌年4月出菇。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栽培季节,一般当秋季气温降到25℃~26℃时接种栽培袋。2栽培香菇场地发菌室可利用闲散房屋,也可在室外出菇棚发菌。室外出菇场地可利用各种日光温室,日光温室长30~50 m,宽5~6 m,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3培养料的选择与配制配方为阔叶树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蔗糖1%;培养料应选择新鲜、无发霉变质的培养料,先暴晒2~3 d,再按配方比例称取各配料,按料水比1∶1.3~1.5加水拌料,充分搅拌均匀。 4装袋、灭菌及接种栽培香菇塑料筒,长50~55 cm,宽17~18 cm,每袋装干料700~800 g,适合常压灭菌。培养料配好后堆闷2 h,装袋时应边装边压实,用力要均匀。在料中间用直径2 cm的木棍打一孔洞至底部,用绳扎紧封口。装好的塑料袋要及时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每锅4 400袋,共10锅,共计44 000袋。当灭菌后的塑料袋温度降至室温后,应及时接种。接种应在无菌条件下,即接种箱或简易接种室(帐)内进行,才能保证接种成活,并防止杂菌污染。利用接种箱接种时,将灭菌后的塑料袋及接种用的用具等,一同放入接种箱内,用消毒灭菌药品进行熏蒸消毒1~1.5 h,接种时,用空心打洞器或小木棍制成的夹型打穴钻在料袋正面等距离打3~4个接种穴。在另一面错开对面孔穴位置打2个接种穴,将菌种接入穴内,用专用胶布贴封穴口,或用灭过菌的塑料袋套在料袋外面。5菌丝体生长阶段管理接种后的料袋应放在料袋清洁卫生的室内或室外日光温室内培养,接种后前3 d料温应控制在27℃~28℃,当接种穴四周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时,温度应控制在25℃左右,20~25 d后,室内温度控制在22℃~23℃。培养室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要求空气相对湿度60%,如果过高,应及时打开通风口通风降湿,菌丝生长段要不断进行通风换气,满足菌丝生长对氧气的需求。一般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40 min。发菌阶段应保持室内较弱光照,但不宜完全黑暗。每10 d左右翻堆1次,以调整温度,使发菌一致,同时检查杂菌污染情况,如出现污染,应及时拣出并处理。6子实体生长阶段管理脱袋转色:栽培袋经过60 d左右的发菌培养,菌丝可长满培养料,之后应增加培养室光照,继续培养10 d左右可脱袋转色。转色时菌袋应具备下列特征:袋壁四周约有66%的菌丝膨胀,形成瘤状突起,手触菌袋有松软弹性感,接种穴周围部分出现棕褐色。脱袋时,用小刀沿袋纵向割破薄膜,取出菌柱并及时摆放,摆完一个床架要立即覆盖干净的薄膜。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85%~95%,3~5 d不要掀动薄膜。当菌柱表面长满2~3 mm长浓白菌丝时,增加光照和加强通风换气,使菌丝逐渐倒伏,并分泌色素,即开始转色。控制环境:经过10~12 d的转色管理,菌柱表皮变成红棕色或红褐色,即可转入出菇阶段管理。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刺激菇蕾的形成,白天温度达到15℃~20℃,同时保持较高的湿度;夜间降低温度和湿度,保持温差10℃左右;白天给予一定的光照,持续3~5 d,就会形成菇蕾。子实体形成后温度应控制在10℃~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左右,保持出菇室有较强的散射光,每天要通风换气2~3次,每次30 min,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培育出高产优质的香菇。7采收香菇子实体长至八成熟时要及时采收,香菇可采收4~5茬菇,每茬产量3 500 kg左右,每次采收后,停止喷水,促进菌丝体恢复生长,一般7~10 d可浸水催菇。
秋载袋料香菇转色老了
秋载袋料香菇转色老了是缺氧。秋载袋料香菇转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氧,温度虽适宜,但湿度偏大,或者培养料含氮量过高等。这就需要延长通风时间,并让光线照射到菌柱上,加大菌柱表面的干湿差。
浙江景宁菇乡:从密林深处走出的香菇文化
从景宁县城开车到菇乡英川镇需一个多小时,一路青山绵绵,十几年间,公路陆续联通了山间一个个相对闭塞的村子。穿行其中,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家院门前曾贴着这样的对联:“江游四海靠贵人,保佑生意步步升。”
八百多年前,英川人就从大山里艰难地走出来,步行七八天到安徽、福建、广西等地的深山老林里,用古老的砍花法栽培野生香菇。
包坑口的五显大帝庙,又称“三合堂”,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至今已有 150多年 历史 。
英川镇地处景宁、龙泉、庆元三县交汇处,这里的人们自宋朝起就掌握了伐木出菇的野生香菇栽培法。因当地山区田地少,适宜出菇的阔叶林也不多,英川人不得不江游四海,去周边深山密林种植香菇。在近代人工培育出香菇菌种之前,无根无花无种子的香菇,被龙、庆、景一带的菇民视为神灵的恩赐。
菇神信仰在采菇过程中逐渐形成,敬拜的神像包括做生意无亏有盈的五显大帝、精通种菇术的宋人吴三公,以及在明代使龙、庆、景一带香菇位列宫廷贡品的刘伯温。至清代中后期,龙、庆、景的菇业发展至鼎盛,三县都有菇帮,还一度在上海设菇行、到广东置地产。
三县菇民合资在包坑口建造菇帮公所“三合堂”,敬神的同时,也为组织和管理菇业提供了固定场所。在当地风水先生眼中,包坑口是一块有“五龙抢珠”之势的风水宝地。三合堂原有三部分,一是供奉五显大帝神像、配有戏台的主庙;二是庙西侧面积最大的三合堂菇帮公所它是三县菇民商议和处理行业大事的议事厅,涉及管理公共财产、处理菇帮内外矛盾、交流香菇行情资讯等事务;庙的背面还有办公房,用于菇事活动和香客往来。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三合堂的房屋被政府改为民房,主庙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因修建公路移除了戏台,如今只保留旧庙的一部分。
“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来”,秋叶落时,景宁的菇民们起身前往江西、安徽、广东或福建的深山,用砍花的方式让腐木在自然中接受空气中飘浮的香菇孢子;第二、三年冬天出菇之后,他们按照菇体完整度、色泽和香味等标准做好采收,及时烘干、拣选、分级。直到次年清明,菇民都要在山林中度过候鸟式的生活。
砍花方法因保密只能口授,菇民在异乡深山中还通过一套完整而封闭的生活组织方式,构建出一个小 社会 。菇寮是菇民在山里搭建的临时住所和工作间,一入菇寮要讲行话,猪是“乌杯”,牛是“天伦”,还有山中常偷吃香菇的“大来”(大老鼠)与“洛桑”(小老鼠)。
在山里过年时,正月初一,菇民们会在寮主的带领下到山上劳动,取意新年勤勉;回来时砍小杂木插在门外,表示带回摇钱树。清明前后是结账期,菇寮按菇民所占股份分配收益,还需留出一份干股供奉五显大帝。种菇艰辛却收入有限,菇民回乡后还需种一季地贴补生计。秋收之后,再次入山。
在菇民外出的冬天,菇乡菇民子弟则开始“学一冬”。在冬季开办的临时私塾班里,孩子们读着代代手抄的《布线》,它涵盖人生实用、出门求财等章节,教授菇乡实用的 社会 常识与做人道理。他们还要学习记账和算盘口诀,并为将来长途跋涉入深山学些实用的拳脚功夫,包括简易拳法、棍术和板凳术。一两冬后,山外的山长什么模样,人外的人要如何打交道,人与山林鸟兽要如何相处,都会在菇民子弟的脑海中形成粗略的轮廓。
如候鸟般的生活生产方式,将每半年离乡的思情拉得绵长。清明是菇乡最热闹的时节,菇民穿越大山经过城市时会买些小饼干,一进村口就分给小孩子讨喜庆兆头,奔走雀跃叫着“大伯、大叔回来了”的孩童在远行人未进家门前,就已把平安信送到。
一年又一年,新老菇民如此轮替。曾在村口报平安的孩子也会在父辈、兄长的口传身教下,带上斧头镰刀,踏上去往异乡山林的路,在资源有限、生产力低下的年月扛起一家一乡的生计。
不变的是,每年农历七月五显大帝庙会上,英川乱弹与木偶戏会补给菇乡人的一个“暖冬”。乱弹戏班用“万头定”调子拉起土胡琴,在戏台上以传统的八仙小戏开场。带着乡音的念白里,“空手出门、满手回家”念给归乡菇民,而“田禾茂盛、五谷丰登”则预祝新一季水稻丰收。夜深人醉,半年的乏渐渐纾解,仍有人不愿为戛然而止的剧情离去。
那时菇民体力劳动繁重而 娱乐 活动匮乏,英川乱弹长年在菇民们返乡谢神时演出,慰藉归巢的倦鸟,因而又被称为“菇民戏”。
从宋代起至 20 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景宁沉淀出丰富且绵长的香菇文化。它既包括口传身授的砍花法、菇民拳等技艺,也有三合堂这样糅合地方信仰与行业组织功能的综合场所,还涵盖菇民戏等地方小戏。曾经它与菇乡日常生活汇融贯通,如今它是现代景宁除“畲乡”外另一个独特的人文 历史 注脚。
1957 年,在相对闭塞的英川,老菇民还在重复一年又一年的候鸟生活,远在 500千米以外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已成功研制了香菇菌种。
作为人工香菇栽培发源地,景宁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引进菌种并试种。最初进行试验的是椴木菌种法,这是一种新旧融合的过渡方法,在人工培育出纯菌丝菌种后,有选择地使用菇木(多为椴木)接种部位,从而提高菇木利用率和香菇成活率,缩短生产周期。
椴木接种试验成功的愉悦很快被 80 年代新一轮研发任务压下来。随着全国开始重视林木资源保护,景宁承担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的袋料香菇种植“星火计划”研发任务。袋料种植技术以木屑、棉壳、麸皮等散料代替椴木来培植香菇,原料来源广泛、生产周期更短、产量也更高。
1987 年,景宁袋料香菇研发项目又一次获得成功。在离景宁县城不远的袋料香菇种植区东弄村,山间搭着用黑色遮光布罩着的香菇棚,里面排排木架上摊放着今夏刚接好种的大批袋料,远远望去像是层叠错落的乌黑色梯田。
此时距离县农业局开始在东弄村推广菌种种植,也已 40 年。从 1978 年开始在一线菇农中推广椴木接种法,到 1987 年袋料香菇的又一轮全面推广,尽管政府有补贴,菇民在最初几年试种时难免心里打鼓,直到1996 年才落定。那年,袋料香菇在景宁全县的种植已成规模,当年的菇民们见证了传统砍花法向人工菌种种植的革命性转变。
也是在 1996 年,中国香菇产量迅速攀升至世界总产量的 60% 以上,原因之一是从 1994 年开始的“南菇北移”战略——将食用菌种植逐步转向资源丰富、劳力富余、气温条件适宜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与此同时,在景宁内外技术突飞猛进、菇区广泛拓展的时代,当地一批老菇民因年纪、体力、教育水平等诸多限制脱离了香菇种植营生,英川镇等传统菇区亦多转向其他生计。
如何种植袋料香菇?
1、准备菇场
香菇对生长的环境是有要求的,因此要准备好菇场,可以选择避北风、向阳地、资源好、水源近、有树荫、多石砾、偏酸性的缓坡地作为菇场。
2、准备袋料
袋料的原料可以用阔叶树木屑、部分针叶树木屑、刨花、纸屑、棉籽壳、废棉、甜菜渣、稻草、玉米秆、玉米芯、麦草、高粱壳、花生壳、谷壳等,然后按配方配成培养料。常用的的配方有杂木屑78%,麸皮20%,糖1%,石膏1%,水120-125斤,再加入0.1%的多菌灵。将培养料置于98-100℃的高温环境下灭菌10-12小时,冷却后即可进行接种发菌。
3、菌种播种
香菇菌种播种时,将2/3的菌种与培养料混匀播于地膜内,1/3菌种播于表面,压实,使菇床与地面持平。再在床面上放草把,然后盖上地膜,之后覆5-10cm厚的土。
4、日常管理
播后50余天,菌丝可长满菇床,此时要及时打包,撤掉覆盖在地膜上的土,打开地膜,撤去稻草,盖好地膜后,立即支拱上帘,保持7-10天不翻动,促使菌丝恢复生长。打包7-10天后,每天早、晚揭开草帘,打开地膜,进行通风,及时用海绵吸去床面积水,去掉病块,做好消毒处理,通风2小时后再盖上地膜和草帘,促进菌丝转色。转色期一般历时20-30余天,待床面转为棕褐色菌皮时即可进入出菇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