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把南方的砍柴刀,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在北方很少见这模样的砍刀。短仞厚壁、宽背长把,在密布荆棘的山路上开路或是劈砍柴物,很趁手的一件农具。这是一段夹杂着回忆的描述,原物已找不到了,但这把砍柴刀的故事在云阳镇上的老赵家已流传了四代。
1937年初,为策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按照中央军委命令,红军集结渭北,红军前敌指挥部进驻云阳镇南街的文家大院。文家隔壁的赵家,也迎来了红军的驻扎,应该是红军前敌指挥部警卫班的战士,大概十余人。赵家挤出了两间厢房给战士们居住,这一住就是大半年光景。
警卫班平日里主要工作就是站岗放哨,做好前敌指挥部首长们的安全保卫工作。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然答应不再内战,但红军如何进行改编,参加抗日一直悬而未决,距离西安只有30余公里的云阳镇成为延安-西安-南京的一个重要节点,红军前敌指挥部内的电台,也成为了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道。战士们在文家大院门前,见到了许多来来回回、忙忙碌碌的身影。
1937年7月的一天,一个手拿旱烟袋走来的,那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老总;一个个子不高,夹着一个文件袋,行走如风的,那是刚刚接替杨尚昆为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与军委周副主席一块来的是总司令部的副总参谋长叶剑英和参加西安事变和谈的博古同志,他们是刚刚从西安返回云阳的;率领援西军团刚刚驻扎到临近桥底镇的刘伯承、张浩两位同志也一起赶来;聂荣臻、陈赓、关向应等各方面军的主要领导都赶到了云阳,商议红军改编具体问题。院内传来了彭老总、任政委、左权参谋长热情的招呼声:先喝口水,等下马上开会,朱老总明天就到,咱们先研究一下。跟着他们的警卫员也自然地被门前的警卫战士接待上了同志,你去隔壁休息,这里有我们。
8月18日,经过多次协商谈判,争执已久的红军改编编制及人事问题终于解决了。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编3个师,设立总指挥部,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8月25日,洛川会议最后一天,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向全军颁布了《改编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红军前敌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在115师一部8月22日已赴山西、120师已于9月2日誓师出发后,9月6日,在云阳镇南门的大操场上,八路军总部举行了抗日誓师大会。
宣誓完后,已成为八路军总部警卫班的战士们就要出发了,打好的背包边插着战士们自己编好的草鞋,旁边还放着几双老赵让媳妇赶做出来的布鞋。老赵家的院子也被战士们早早起来最后打扫了一遍,房前屋后没有一根杂草。简单的告别后,战士们就背好背包随着总部出发了,云阳街道两边上站满了欢送的人群,老赵一家也站在门前,挥舞着手臂,湿润着眼眶。
欢送完八路军,天色已晚。老赵走到已收拾整洁的西厢房里,透过窗户微弱的光线,一把砍柴刀放在炕边。老赵一把拿起砍刀,他知道这把砍刀是一位战士的,这个战士是一位从瑞金走出来的老红军,也姓赵,这把柴刀是他从家乡出发,翻雪山、过草地,一路长征带过来的,也是他身上唯一一件家乡的东西。柴刀下还压了10元钱,老赵知道一个战士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只有一元,这是战士们留给他的住宿费和布鞋钱。
这把砍柴刀在老赵手里紧紧握着。若干年后,他还时常回忆起那些曾经在他家住了好几个月的战士们,也经常自豪地给人说,我是见过朱老总、彭老总的。
树立在云阳镇南街口的纪念雕塑
(作者系泾阳县文史委主任、泾阳红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