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什么叫做7乘24小时轮制?
意思是: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的工作都不能停,员工可以轮岗的,分白班、夜班。
7*24小时是针对特殊岗位而设定的,该岗位需要24小时都有人在岗,《劳动法》要求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该岗位就需要至少有三个人轮流上岗,也就是通俗讲的三班倒。
因为移动客服必须保证每天24小时都有话务员在,所以客服部就需要话务员轮流上岗。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每个岗位上的每个员工按照排班表轮流上岗,就是7X24小时制,和平常人的工作日基本上一样,都是每天工作8小时而已。
唯一的区别就是,普通的上班族按照法定节假日休息,7×24小时轮制则没有,是按照排班来休息的,但按照相关规定,会给予补助。
扩展资料:
主要的工作日分类
1、标准工作日
标准工作日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职工所实行的工作日。
我国长期以来,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实行职工每周工作6天、48小时工作周制度。根据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自1995年1月1日至1995年4月30日,实行职工平均每周工作5天半、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周制度。
2、延长工作日
延长工作日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日的时数的工作日。对于从事受自然和技术条件限制的季节性工作的职工,可适用于忙季工作时间得超过标准工作时间,而闲季工作时间可适当缩短。如地质、石油、制盐、糖业等。
3、无定时工作日
无定时工作日是指每天没有固定工作时数的工作日。如,某些领导人员及其助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森林巡查人员等职工,工作时间经常超过标准工作日,超出的部分也不增加报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作轮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作日
轮班制是什么意思?
轮班制也就是换班制,指企业进行连续生产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即每天组织两班或两班以上的工人轮流生产。轮班制是企业工作班制的一种形式。
企业工作班制分为单班制和多班制。多班制或工作轮班制反映了劳动分工与协作在时间上的联系。实行多班制对于充分利用机器设备、缩短生产周期、合理使用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重要的作用。
轮班制的种类有:
(1)两班制。即每个工作日分早、中两个班组织生产。
(2)三班制。指每个工作日分早、中、夜三班组织生产。
(3)四班制。即每个工作日分四个班组织生产。轮班的方法通常有正顺序轮班和逆顺序轮班两种。以三班制为例,职工由早班调到中班,由中班调夜班,再由夜班调早班。按照这个顺序轮换叫做正顺序轮班法; 若职工按早班调夜班,夜班调中班,中班调早班的顺序轮换,则称逆顺序轮班法。
制瓷有几道程序
制瓷的程序大致可以分为8道,分别是采石制泥、淘练泥土、轮制拉坯、修坯细琢、绘画纹饰、施釉、匣钵、入窑烧制。
1、采石制泥
黏土(瓷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而黏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工匠们需要先将矿石采回,然后再打碎制泥。
简单解释一下“岩石风化”: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以及某些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破碎、疏松等现象,受气象(风、雨、炎热等)影响,岩石崩裂成大小不等的碎石,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这些碎石变成了细小的土粒沉积下来,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成分含有岩石的元素,属于含水铝硅酸盐矿物,主要成分为硅和铝的氧化物,此外还有铁、钾、钠、镁、钙、钛的氧化物。这八种元素是构成瓷器的重要元素。其中铝和硅是瓷器的骨架材料,铁钛氧化物是主要呈色元素。由于各地地质、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的不同,故而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也不同。
古代越州地区的土壤因含有制瓷所必需的矿物成分(花岗岩风化物质),因此越州窑首先烧制出了中国最早的瓷器;而白瓷的出现除了工艺因素外,当地土壤中铁含量较低也是其中因素。因此说,造就唐代“南青北白”之格局的先提因素,是因为南北土壤成分的不同而致,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瓷。
2、淘练泥土
打碎的矿石需要经过淘练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做成泥,才能达到制瓷工艺的要求。含有过多杂质的胎泥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变形、破裂等现象。因此,练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瓷器的质量。
最佳淘泥案例当属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杯”。正是因为其胎泥经过了反复淘洗、不含有任何杂质,才保证了它能够在拉坯过程中始终保持质地致密,以致壁薄至0.1毫米也不破裂的世所罕见的薄度。
3、轮制拉坯
将制好的胎泥置于工作台的中心,通过转动工作台,再配合双手的动作进行修整器型的过程,被叫作“拉坯成型法”,也称“轮制法”。轮制法使得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4、修坯细琢
对拉坯成型的胎坯进行修整,使器表平整光滑。
5、绘画纹饰
在素胎上绘画纹饰图案。唐代长沙窑首创出在胎坯上绘画褐彩以及绿彩的釉下彩绘瓷。在此之前,瓷器纹饰仅为点彩的褐斑彩瓷,长沙窑把褐斑扩展成了褐(绿)彩的图案纹饰,极大地提升了瓷器的美感与艺术性。
6、施釉
瓷器的上釉方法有多种,如蘸釉、荡釉、刷釉、浇釉、吹釉等(蘸釉为传统施釉技法。唐代时尚无吹釉等技法)。通常,根据坯体的形状、厚薄以及用途等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
釉下彩瓷:先于素坯表面绘画,再在其上施以透明釉,然后入窑烧制的彩瓷,即为釉下彩瓷。唐代长沙窑首开彩瓷之先河(釉下彩),是我国第一座彩瓷窑。
7、匣钵
窑具的一种。为防止烧制瓷器时窑炉环境对器表的影响(灰尘、烟熏等)以及器物之间的相互粘连进而影响釉面的完整与美观,唐代时已使用匣钵作为保护与隔离瓷器的器具。放入匣钵中烧制的瓷器色泽美观度得到了改善,质量大大提高。
8、入窑烧制
将匣钵放入窑炉,温控在1200°左右,完成瓷器烧制过程。
轮制成型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由于陶轮的发明与应用,轮制成型技术取代了原先的手工方法,器形由此更加丰满圆润、规整细巧;同时,由于增加了扁平突出的口缘卷边以及细巧的双耳,陶器的使用功能也相应得以改善。在装饰方面,以往那种较为朴拙的白色图案被更丰富、生动的深褐色纹样所代替,出现了描绘小船、人物、鸟兽、水波、沙丘等题材的画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