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青枯病是一种怎样的病害?
青枯病(Bacterialwiltofplants)是由青枯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植物细菌性病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至今已发现可侵染44科近300种植物。目前还没有有效杀青枯菌的商业化制剂,而栽培措施防治在实施上存在困难,青枯病的防治更依赖于抗病育种。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土传植物病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此病从发现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1864年印度尼西亚首先报道在烟草上引起毁灭性的损失。随后,美国、澳大利亚也分别报道了马铃薯和番前的青枯病。1896年美国ErwinSmith将其病原物定名为青枯假单胞杆菌monassolanacearum),1992年,YabuuchI等根据DNA2DNA、DNA2RNA分子杂交,以同源性分析为基础,建议将其列入Berkholderiasolanacearum(Smith,1896)comb.nov。通过大量工作,对16SrRNA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和聚类分析,1995年建议列入Ralstoniasolanacearum(smith,1896)comb.cov,与Burkholderpickettii和Alcaligeneseuterohus同一属。作物青枯菌至今已发现可侵染44科近300种植物。在我国主要农作物中马铃薯、番茄、烟草、茄子、辣椒、花生、姜、甘薯、木麻黄、桑、油橄榄、聚合草等均受青枯菌的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此外,它还可侵染许多杂草和其他非寄主植物的根部。
烟草青枯病最早于1880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被发现,随后逐步扩展蔓延,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烟草的重要病害。目前在全球分布介于北纬45度至南纬45度之间,一般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年均温不超过23℃;南半球1、7月份的平均温度分别不低于21℃与10℃,北半球1、7月份的平均温度分别不低于10℃与21℃;烟草生长季节不少于6个月的地区,都适于该病的发生流行。
青枯病是我国最严重的烟草细菌性病害,分布比较广泛。据1989—1991年全国(台湾省未查)烟草侵染性病害普查结果证实,除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尚无该病外,其他种烟省(自治区)都有发生,而且是南方各地烟区如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福建、浙江等省(自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田间青枯病、根结线虫病混合发生,危害十分严重,许多烟田发病率达50%以上,不少烟田几乎全部发病,特别严重的完全绝收。
什么是青枯病 植物得了青枯病怎么办
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该病容易发生。
实行轮作。有计划地轮作,能有效降低土壤含菌量,减轻病害发生。
改良土壤。青枯病病菌喜偏酸性土壤,结合整地施基肥,每亩施熟石灰粉100公斤,使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能有效抑制该病的发生。
优化栽培方式。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培方式,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增施磷、钙、钾肥料,促进作物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能减轻青枯病发生。
培育壮苗。采用营养钵、肥团、温床育苗,培育矮壮苗,以增强作物抗病、耐病能力。
喷施微肥。喷施微肥可促进植株维管束生长发育,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从花期开始,每次每亩用多元素混合型高效硼肥100克加水40公斤喷雾,或者用0.1%—0.2%的硼酸、硫酸锰混合液50—60公斤喷雾,隔10—20天一次,共喷2—3次。为避免植株体内酸性物质增加,可在喷施硼、锰微肥的间隔期间喷施1—2次0.5%碳酸氢钠溶液。
药剂防治。栽培马铃薯,应选用无病种薯,用200倍的甲醛液浸泡1.5—2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后播种。对种薯切块时,切刀要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
在茄科蔬菜种植前或采收后,每亩用20%土菌狂杀可湿性粉剂1000—2000克拌湿润细土撒施,混在表土层内,可有效杀来土壤中的病原菌。发病初期,每亩用农链霉素液50—60公斤对植株喷雾,隔7—10天一次,共喷2—3次。也可以在发生青枯病时,用20%土菌狂杀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灌根或喷雾,隔7—10天一次,共施药2—3次。
植物青枯病有什么症状?
1.烟草青枯病
该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根、茎、叶各部位都能受害。最典型的症状是植株枯萎。发病初期,先是病株一侧一、二张叶片萎蔫,但仍为青色,故称青枯病。这种青枯现象在阴雨天或到了傍晚后可以恢复,但仅能维持2~3d。发病前期,病株一直表现一侧叶片枯萎,另一侧生长正常,这种半边枯萎的症状是与其他根茎类病害的重要区别。病株茎基部表面有黑色条斑。将枯萎叶片摘下,可见叶片伤口处的维管束呈深褐色。横切病茎,可见发病一侧的维管束变成黄褐色至黑褐色。到发病后期,病株全部叶片萎蔫,茎基部表面变黑,并有黑色条斑向茎秆上部延伸。根部变黑腐烂,茎秆木质部也变黑,髓部腐烂,形成中空。将病茎横切,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用力挤压切口,可见污白色的乳状黏液自导管渗出,即细菌溢脓。
2.番茄青枯病
一般在株高30cm左右时开始出现症状。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是下部叶片调萎,中部叶片最后调萎。病株最初白天调萎,傍晚以后可恢复,如果土壤干燥、气温高,2~3d后病株即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病茎下端往往表皮粗糙不平,常生出长短不一的不定根。天气潮湿时病株可出现1~2cm大小,初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的斑块。病程发展迅速,最后整株枯死,叶片仍为绿色。病茎木质部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的黏液渗出,这是该病的重要病症。
3.茄子青枯病
初期个别分枝的叶片或一张叶片的局部呈现萎垂,后逐渐扩展到整株分枝上,初呈淡紫色,后变为褐色,病叶脱落或残留在茎上。病株茎面无症状,但将茎部皮层剥开,木质部呈褐色。这种变色从颈部起可以一直延伸到上部茎的木质部。茎内的髓部大多腐烂,用手挤压病茎的横切面,有乳白色的黏液渗出。
4.马铃薯青枯病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开始时白天萎蔫,早晚恢复,经3~4d后全株茎叶萎蔫死亡,但仍保持叶片绿色,不凋落,叶脉变褐,茎部出现褐色条纹,纵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茎横切面有细菌液溢出。块茎染病,轻的症状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渍状。切开薯块,可见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黏稠菌液。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5.辣椒青枯病
初期仅是个别枝条的叶片萎蔫,后扩展至整株。地上部叶片转淡,后期变褐焦枯。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纵剖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横切面保湿后可见乳白色黏液溢出。
在病茎切口处于用手挤压,从变色导管分泌出污白菌液,或将病根洗净剪成小段置于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可见云雾状菌液喷出,可与真菌所致萎蔫病相区别。
6.甘薯瘟
简称薯瘟,又称甘薯青枯病,是甘薯上一种毁灭性的细菌生病害,为国内检疫对象,国外未见报道。该病新中国成立前已在广东、广西相邻的局部地区发生流行,现不仅蔓延到两广许多地区,而且已扩至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并有继续扩大蔓延之势,对甘薯生产危害极大,甘薯瘟是华南地区甘薯最严重的一种病害,一般病田损失20%,严重的甚至完全失收,对粮食和饲料生产危害很大,是一种萎蔫维管束病害。在甘薯苗期至成株结薯期皆可发生。病株外观叶片青枯凋萎,拔起检视基部,可见其变褐湿腐,皮层下维管束亦变褐色,挤捏切口,常有淘米水状混浊液渗出。病害可延及地下薯块,被害薯块初期外观症状不明显,但纵剖病薯,可见维管束变色呈褐色条纹;横剖检视,则现黄褐色小点。病薯味苦,闻之有刺鼻辛辣味,不易煮熟。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薯终致腐烂。
7.桉树青枯病
桉树青枯病侵染幼树,其地上部的表现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急性型,病株叶片急速失水萎蔫,叶悬挂于枝条上不脱落,呈现典型的青枯症状。枝干表面有时会出现褐色至黑褐色的条斑,解剖茎干,木质部变黑褐色,地下根部腐烂,皮层脱落,木质部和髓部坏死,坏死的根茎有臭味。将病根、茎横切面浸入清水中,可使清水变成乳白色,如将清水滴在横切面上,1~2min后,切面的木质部即出现白色到淡黄色的细菌脓液,有时呈环状溢出,这一特征是诊断青枯病的重要依据。第二种为慢性型,病株表现发育不良、矮小、下部叶片先变成紫红色,后逐渐加深并向上发展,最后叶片干枯脱落。部分茎干和侧枝出现不规则黑褐坏死斑,严重时整株枯死。此类型病株,从发病到整株枯死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般3~6个月。根、茎解剖特性与急性型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