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纹枯病?
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常见于水稻、小麦、谷子等禾本科植物。
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2)药剂防治 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
玉米纹枯病是什么?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产区的1种重要病害。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以南方夏玉米区发病较重。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害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
玉米纹枯病主要为害茎秆、叶鞘、雌穗苞叶。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浅褐色。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边缘颜色较深,中间色淡。病害发展后期,病斑相连呈“云纹状”。病斑表面有浅灰白至灰褐色的菌核和白色霉层,菌核成熟后易脱落。病害发生严重时植株似水烫过一样呈暗绿色腐烂而枯死(彩版四,18)。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不完全菌亚门,丝核菌属。初生菌丝无色,较细,分隔距离大。后期为浅褐色,许多菌丝细胞逐渐变粗短,达到一定程度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期为白色,后期变为灰白色至栗褐色。菌核有圆形、馒头形、椭圆形,表面粗糙。有性世代为担子菌亚门。担子棍棒形,无色,有2~4个小梗。担孢子倒卵形、椭圆形。
发病特点
玉米纹枯病以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的菌丝、菌核越冬,为初侵染和多次侵染的来源之一。植株发病后很快向上,向左右邻株蔓延,形成第二次和多次病斑。病菌常透过叶鞘为害茎秆,形成下陷的黑色斑块。湿温度大时,病斑长出很多白霉状菌丝和担孢子,借风力传播而造成再次侵染。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与玉米感病程度有关外,与土壤中越冬的菌丝、菌核数量有直接关系。以夏玉米为害较重,从玉米高约1米到成株期都能为害。受害重时,叶片萎蔫,甚至整株枯死。为害果穗后能导致穗腐。
纹枯病是靠菌丝攀缘蔓延,短距离传染的病害。一般营养丰富,尤其是氮肥丰富时菌丝和菌核生长好,致病力强。菌丝生长所需温度10~38℃,最适温度为26~31℃。若温度低于20℃,相对湿度在75%以下,均不利于菌丝生长,致病力弱,甚至不能致病。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株。玉米收获后清除病株并进行深翻,减少来年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期,结合中耕除草时,发现早期病株剥除基部病叶鞘,集中消毁。
(2)栽培管理。提倡合理密植,增强通风透光;注意及时排去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实行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多、生长过旺等综合措施,可减轻发病程度。
(3)药剂防治。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每667平方米50~75毫升或40%菌核净100克对水80~100千克喷雾。
纹枯病与白粉病之间区别在哪里简介
植物种类和发病现象。
1、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常见于水稻、小麦、谷子等禾本科植物。花卉白粉病是一种植物病。通常危害的作物是花卉,可使月季、玫瑰、蔷薇等木本花卉的苗木染病,也能使菊花等草本花卉秧苗染病。
2、纹枯病: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白粉病:主要在叶片、嫩梢上布满白色粉层,白粉是病原菌的菌丝及分生孢子。
纹枯病用什么药治疗?
纹枯病是一种可发生在水稻上的常见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毫升、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克、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80-120克,兑水量30公斤,搅拌均匀后喷雾防治。喷药前田间保持好浅水层,喷药时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以提高药效。纹枯病怎么防治对于水稻纹枯病,应该适时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毫升、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克、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80-120克、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100克、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毫升、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5克,兑水量30公斤,搅拌均匀后喷雾。喷雾时田间最好浅水层,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以提高药效。
纹枯病是真菌还是细菌性病害?
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常见于水稻、小麦、谷子等禾本科植物。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纹枯病是真菌性危害。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是什么?
云纹状病斑是小麦纹枯病的典型症状。小麦发芽后,芽鞘受病菌侵染后变褐死亡。幼苗一出土,其根茎、叶鞘即可受害,多在3~4片叶时表现症状。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延及茎秆,基部茎节腐烂,幼苗不抽新叶,猝倒而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茎部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至草黄色。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可形成青褐色至黄褐色花秆,叶鞘及叶片早枯。麦株间湿度高时,病斑也可向内发展深入茎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