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蚊的介绍
摇蚊,双翅目摇蚊科。世界性分布,遍及各大区。世界已知5000余种。为一类十分常见,耐受性极强的水生昆虫, 在各类水体中均有广泛分布, 其数量占底栖无脊椎动物总数的一半以上, 生物量占到水生底栖动物的70%~80% 。数量众多,在淡水水域生态平衡和养鱼事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昆虫。微小至中型。
体形大体与蚊虫(蚊科)相似,多纤长脆弱,但大形的种类与蚊虫相似,则较为粗壮。体色多样,白色、黄色、淡绿色、黑色不等,可有鲜明的色斑。体不具鳞片。头部相对较小,复眼发达,小眼面之间可生有小毛。无单眼。触角柄节退化几不可见;梗节发达,球状;鞭节丝状。口器退化。
摇蚊是雌雄异体。在温暖的季节,水里食物丰富,雌摇蚊产的卵不需要受精,每次产卵几枚至几十枚,在母体的孵化囊里直接发育成小摇蚊,这些小“摇蚊”通常都是雌的。
扩展资料:
摇蚊幼虫价值:
摇蚊幼虫营养丰富,虫体含干物质为1.4%;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为41%~62%,摇蚊幼虫脂肪为2%~8%,热量为4卡/克。
摇蚊幼虫可作为多种经济水生动物的生物饵料,特别是在鳝苗、蟹苗的培育及稚鳖的饲养过程中,大量投喂摇蚊幼虫,具有重要作用:摇蚊幼虫大小适宜,适口性好;营养全面,能促进经济动物幼体的生长发育;不会引起饲养池的水质污染;残存于饲养池中的摇蚊幼虫不会对养殖对象产生危害,因其大量摄取水体中的有机碎屑,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摇蚊幼虫、霍甫水丝蚓对沉积物中氨氮、总氮释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摇蚊
摇蚊是什么?
摇蚊 就是钓鱼用的红虫的成年体
midge
亦作chironomid、nonbiting midge或gnat。
双翅目(Diptera)摇蚊科(Chironomidae)小型昆虫。虽像蚊但无害,体和翅上无鳞片,翅脉也与蚊不同,口器小而不延伸成吸管。雄摇蚊触角羽状。傍晚前后在池、河边麇集发出嗡嗡声。在水中、粪肥中或树皮下繁育。幼虫水生,蠕虫状,体软,是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的重要食料。摇蚊与拟蚊蠓(biting midge)近缘。
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的通称。世界性分布,遍及各大区。世界已知5000余种。为一类十分常见,数量众多,在淡水水域生态平衡和养鱼事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昆虫。摇蚊科(Chironomidae)的一种。
微小至中型。体形大体与蚊虫(蚊科)相似,多纤长脆弱,但大形的种类与蚊虫相似,则较为粗壮。体色多样,白色、黄色、淡绿色、黑色不等,可有鲜明的色斑。体不具鳞片。头部相对较小,复眼发达,小眼面之间可生有小毛。无单眼。触角柄节退化几不可见;梗节发达,球状;鞭节丝状。口器退化。
卵球形或长椭圆形,白、黄、褐色或红色,产下时常数十粒至数百粒包埋于胶质中,形成胶质长带,或成块状。幼虫淡色,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身体细长,各体节粗细相近。
摇蚊成虫几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夜间有强向光性,灯下常见。羽化后常有婚飞习性,雄成虫成大群在清晨或黄昏群飞,雌虫被吸引入群后即行交尾,常在数秒钟内完成。雌虫一生一般只产一次卵,直接产于水面,或将胶质卵带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数日至数周不等,但多数种类卵期很短。幼虫期占据整个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为4~5月。
摇蚊幼虫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据一般估计,摇蚊的种类大约可占湖泊生物区系的25%。个体数量常极为众多 ,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到5万只幼虫的情况并不少见,因而成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要以水底有机物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因而在加速水体物质循环中的有机物矿化作用和消除有机物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摇蚊科昆虫又因种类丰富,个体众多,不同种类对水域生境要求不同,从而成为监测水体环境和污染状况的优良指示生物,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摇蚊幼虫又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与养渔业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少数植食性种类的幼虫可以对水生经济作物造成侵害。
什么是摇蚊 摇蚊和普通蚊子有区别吗
有区别。
摇蚊和普通蚊子是同纲、同目、不同科的小昆虫。
摇蚊是一大类小昆虫的通称,十分常见,数量众多,全球已知有5000余种。 摇蚊属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外形大体与蚊科的普通蚊虫相似,多纤长脆弱,大形的种类比蚊虫较为粗壮。体色多样,有黑色、白色、黄色、淡绿色等,或有鲜明的色斑。头部相对较小,复眼发达,小眼面之间可生有小毛,无单眼。触角及口器己退化到几不可见。摇蚊不传播疾病。摇蚊的幼虫在淡水中生长发育,在温暖的季节取食水里微小的有机物碎屑、藻类、细菌、水生动植物残体等食物。摇蚊幼虫色淡,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俗称小红虫,可以人工饲养,作为养殖鱼类的饲料。幼虫期占据整个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幼虫羽化为成虫后几乎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摇蚊是雌雄异体。有强向光性,夜间灯下常见。羽化后常有婚飞习性,大群在清晨或黄昏群飞,雌雄交尾在数秒钟内完成。但雌摇蚊产的卵可以不需要受精,在母体的孵化囊里直接发育成小摇蚊,这些小“摇蚊”通常都是雌性。交尾的雌虫一生一般只产一次卵,直接产于水面,或将胶质卵带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数日至数周不等,但多数种类卵期很短。卵在水中孵化为幼虫。
普通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其中,以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为著名。蚊子头部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 对,喙1 支。触角有15 节,各节轮生一圈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产生反应,对二氧化碳、乳酸等化合物和湿度尤其敏感,起寻找吸血对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复眼。蚊子具有刺吸式口器。雄性成虫吸食植物的汁液为生,雌性则吸食动物的血液,以完成其体内卵的发育。吸血的雌蚊可传播多种疾病,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及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蚊子也是是雌雄异体,但没有趋光性,喜欢黑暗。雌雄交尾后雌蚊产卵于水中孵化为幼虫。蚊子的幼虫为孑孓,可生活在淡水或肮脏的水中,食性大体和摇蚊幼虫相同,以水里微小的有机物碎屑、细菌、水生动植物残体等为食。在水中发育成熟后出水羽化为成虫,有时也有群飞。
摇蚊科的形态特征
微小至中型。体形大体与蚊虫(蚊科)相似,多纤长脆弱,但大型的种类与蚊虫相似,则较为粗壮。体色多样,白色、黄色、淡绿色、黑色不等,可有鲜明的色斑。体不具鳞片。头部相对较小,复眼发达,小眼面之间可生有小毛。无单眼。触角柄节退化几不可见;梗节发达,球状;鞭节丝状,雌雄二型,雌触角短,鞭节5~8节,无轮毛;雄触角鞭节长,1~15节,多数在10节以上,各节具若干轮状排列的长毛。口器退化:上唇及下唇均成简单的肉质叶,下唇两侧可见由一节组成的肥厚的下唇须,上颚完全消失,下颚可见退化的叶节和发达的下鄂须,下颚须4~5节,是口器中最为显著的构造。前胸很小,背面的骨片成窄领状。中胸盾片常具3条品字形排列的纵走骨化带。小盾片显著,半球形。小盾片后方为后背片,常有一纵走中缝或中脊。翅狭长,覆于背上时常不达腹端,翅前缘脉(C脉)终止于翅顶附近,不环绕全翅;Sc脉微弱;R脉分为R1、R2+3、和R4+5支,在粗脉摇蚊亚科等类群中,R2+3脉又复分为很短小的R2和R3支;M脉不分枝;Cu脉分为2支;A脉2~3条;有r-m脉、m-cu脉在摇蚊亚科和直突摇蚊亚科中缺如,其他亚科中则存在。翅多数透明一色,少数种类可有由色素或密集的小毛组成的花斑。翅无鳞片,但翅面及翅缘可有毛。少数种类的翅变形:较为短宽,C脉与R脉愈合成宽大的翅痣状构造。个别种类的雌虫翅退化。足细长,前足常长于中足和后足,并常举起摆动。跗节5节。腹部狭长,雄虫第9腹节背板端部中央常向后伸出成一肛尖,第10腹节具一对分为2节的尾器。
卵球形或长椭圆形,白、黄、褐色或红色,产下时常数十粒至数百粒包埋于胶质中,形成胶质长带,或成块状。幼虫淡色,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身体细长,各体节粗细相近。头壳发达。触角4~5节,第1节最长,肉食性的粗腹摇蚊亚科幼虫触角可以缩入头壳上的触角鞘内。口器咀嚼式,上唇发达,内唇常有复杂的附器;上颚强烈骨化;肉食种类的上颚呈钩状或镰状;下颚较不发达;下唇的颏形成宽大而骨化的下唇齿板,但在肉食类群中则退化成膜状;舌多退化,但在肉食类群中则构造复杂。前胸及腹部第9节各有一对足,足端生有若干小钩。腹端的一对足间有1~3对薄壁的乳头状构造,称肛乳突。摇蚊族的某些属在第7、8腹节的侧面或腹面可生有成对的细长管状血鳃,具有呼吸作用,蛹体直,圆桶形,前胸前角处生有与呼吸有关的构造,在自由游泳的蛹中,此处伸出成角状管,端部具孔或气盾片;在管栖的蛹中,则为分枝众多的膜质构造或为简单的膜质囊。蛹腹部末端为一对扁平的肛叶,以助游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