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是袁隆平院士的诞辰92周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袁老,中国邮政特意推出了一套纪念邮票,并将首发仪式选在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
袁老虽然辞世一年多了,可想起他对中国人甚至是全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相信很多人都会眼眶一热。
袁老在逝世后也被大众尊为稻神,这是人民一次自发地封神。
因为他的辛苦劳碌,成千上万人才能吃饱肚子。
对于大众来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种稻人,这样的道理再朴素自然不过了。
可现在,居然有人堂而皇之丑化这位备受大众敬仰的袁老。
01
近期,一位叫方力钧的画家在西安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人间仙境」的主题画展。
画展嘛,又不稀奇,但这场画展却遭到了网友们的群起攻之。
因为他画作中所展现的袁隆平,让人看了实在忍不住想动怒,甚至还有前去看展的观众当场报了警。
认为这是作者刻意对袁老进行抹黑与丑化,严重损害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形象。
其实我在大学也曾上过不少艺术相关的课程,在艺术概论中接受过的理念确实并不推崇观众眼中所谓的丑化。
因为艺术的确就是纯粹主观的,哪怕观众都看不懂,但作者本人能懂就没问题。
就像一千个人眼里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之所以迷人,正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感悟和见解。
尤其绘画作为艺术中的一种,更是有着抽象派、印象派、写实派、写意派等纷繁复杂各式各样的创作手法,丰富绚丽的表现方式用以表达作者创作的主题和内心诉求。
而尽管创作有法有异,艺术成就也有高有低,但绘画给予观众美的体验和享受却是殊途同归。
但这幅作品中的袁老,我觉得是很不对劲的。
是否故意丑化不得而知,但对一位载入史册的国士级人物,画家用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确实十分欠妥。
因为我们都太熟悉袁老的样子和精气神了。
前些年每一次在镜头里看到他,尽管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有一头乌黑的头发,精气神也显得十分好。
在很多人的心里,袁老一直就是个和蔼可亲的慈祥爷爷的形象。
但在方力钧画笔下的袁老却成了发际线后移的地中海,下唇凸起,眼神暗淡无光,还眉头紧锁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
要知道,原图中的袁老可是这样的:
而最让人疑惑作者用心的是,为何在画作中要给袁老的后脑勺添上了一撮小辫子。
而这个尽显猥琐的小辫子叫作金钱鼠尾,国人并不陌生。
这是满清入关之时强制对汉人推行的制度:
就是要把男性头发剃光,只留下一小块地方蓄长,辫子要细得能够穿过铜钱的方孔,这就是金钱鼠尾的来历。
至于我们在各种清宫剧里所见的那种大辫子,经过美化已经算美观了。
所以将袁老本来的寸头画成腐朽清廷推崇的金钱鼠尾,是何用心真的不言而喻了。
02
前有眯眯眼毒教材,后有金钱鼠尾。
一再翻车的艺术界也让网友们坐不住了,纷纷表示:
文化武器应该掌握在人民的手里。
袁老让他们吃太饱了。
以艺术之名,行抹黑之事。
这样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多。
也是前段时间,在北京798的某艺术展上,一幅油画也激起了大众的愤怒。
这幅油画看似抽象,但细看之下,分明就是日本神风敢死队的复刻。
身为中国人的画家李松松,却拿二战时期臭名昭著的自杀式日本小队作为创作灵感,这无疑是在赤裸裸的伤害民族情感。
而作为八大美院之首的清华美院,在校园中建造的后羿雕像,竟然直接把人种都给换了——
后羿变成了卷发,赤身裸体的西方主流雕像形象。
诚然,在艺术创作中,大胆和自由是创作中必备的素质。
但这并不代表某些人能打着搞艺术的旗帜,就目空一切,甚至包括民族同胞的感情。
公然做出践踏大众底线的事来,只会受到舆论的反噬和制裁。
即使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艺术创造始终还是要以群众为基础的。
所以也不怪网友们在方力钧道歉后并不买账。
所谓抽象的艺术风格并不是丑化的理由和借口。
人们所敬仰的伟人,更不容亵渎,更不是能以艺术风格的名义来恶搞的。
也有人说方力钧的画风向来都是这样。
可之前的画作人物都是些不知名的人,指向性不强,这次画成这样,难免会让人怀疑。
还有网友扒出方力钧给家人画画的时候,画风还是很正常的。
五官神态都画得很自然,起码不会让人产生不佳的观感,足以证明他是可以画正常的。
艺术无国界,但应该有良心。
既然选择将一位家喻户晓的伟人入画,就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保持尊重。
03
众所周知,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在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能覆盖全球,让更多人能吃饱饭。
可以说,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世界。
1960年,全国遭遇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袁隆平深知饿肚子是一种多么难受的体验。
从那以后,他毕生的追求就是研究杂交水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当时,研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的研究人员都没有头绪,自然没有人看好袁隆平。
但他全然不在意外界看扁的声音,撂下一句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后,便终日埋头在试验田中。
外国人还大言不惭地预言:
中国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22%的人口。
最后,袁老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袁隆平也几乎把一生的时间都献给了科研:
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试验田;如果不在试验田,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从未真正退休过一天。
哪怕90岁高龄了,他还在亲自下田、指导工作。
有一年,水稻试验田所在的县城发生了大地震,袁老冒着生命危险从将要坍塌的房子里抢救出水稻种子。
不管是眼睛刚做完手术,还是肺部感染需要打三次针,只要水稻在生长期,他一定会到田里观察。
再后来,袁隆平不仅彻底解决了国人吃饱饭的问题,还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尔不凡的贡献。
所以袁老辞世的时候,老百姓才会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稻神来敬重。
犹记得,2022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
那天举国哀悼,长沙上万市民自发在雨中送袁老最后一程,送行的人挤满了街道,街道四周全是自发鸣笛的车。
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哭喊声,久久不息。
他的成就和贡献无法估量,值得著书立传传诵千古。
所以这次我们才会谴责以艺术之名的丑化,更不容任何人去丑化和亵渎袁老这样的伟人。
这并不是一次无理的暴行,而是像袁老生前所说: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我们都该做一粒好种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