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
一个世界制造中心,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应当是面向全球市场最重要、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基地。从传统产业到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后者)拥有一批优秀企业,其制成品在品牌、技术、质量、价格以及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方面,应当在总体上代表着某个时代世界制造业最高水平,并在全球主要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在世界经济史上,英国是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国家,从1760年至1830年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制造业在全世界的比重从1.9%上升到9.5%,后来又达到19.9%,英国以占世界2%的人口控制了全世界工业生产的30%~50%和接近五成的制成品贸易。当时,英国无论在贸易、商业、金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在世界经济上都是第一位。特别是在1820年,英国的工业比重占全世界工业的50%,其进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7%。
第二个世界制造中心是美国。它是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惟有美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在1894年后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欧洲主要国家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14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为240亿美元,比南北战争爆发前1859年的不足20亿美元增长了12倍以上。1929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43.3%的最高值。
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是日本。二战后,日本仅用三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经济飞跃,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奇迹之一。1950至1973年,日本经济增值达到难以置信的715%,在这二三十年中,日本工业总产量占世界总量从过去2%~3%上升到10%左右。日本的钢铁、汽车、半导体、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产品以及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在制造技术、产量、质量方面都列入世界先进水平,并引导着世界潮流,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总体科技水平已经接近美国并超过了西欧,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产量都在世界前三名之列,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世界上家用电器、汽车、船舶和半导体的主要生产国。
根据以上对英、美、日三国分析可知,一国或地区作为世界制造中心至少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出口量与产量标准。一国或地区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应超过10%,它的制造业产值占世界GDP的比重应在15%以上,制造业出口在世界的比重应超过10%。
(2)技术标准。一国或地区应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高的科研投入,其装备制造业应在1~2个主导制造领域形成较大的比较优势。
(3)跨国公司标准。在这一行业中存在一批技术开发能力强、核心业务突出的可以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且应具有自己的世界品牌。
2.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制造中心
(1)中国的GDP、产出和出口水平
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水平,也是一国能否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判断标准之一。2003年全球总的GDP已经达到36万亿美元,其中有7个国家的GDP超过了1万亿美元:美国居首位,GDP达到了10.9万亿美元;日本4.3万亿美元;德国2.4万亿美元;英国1.8万亿美元;中国只有1.4万亿美元,只占世界总额的3.9%。
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不少工业品的生产大国,但2002年我国制造业只占世界份额的7%。中国工业产值在世界比重也不够大,我国制造业虽然世界排名第四,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虽然中国有不少工业品产值在世界名列前茅,如在2002年,中国的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电视机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原油、发电量、糖等也居世界前5名,但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较低。中国的钢产量虽然一直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它的品种不足且档次低,所以,相当一部分优质钢和特种钢还要依靠从日本进口。2004年,日本电子制造业继续执行把低端电子产品领域留给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去争夺,保持对高端电子产品市场控制的政策。如,在DVD录像机市场,松下公司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为43%,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为28%。2003年中国制造品出口为19.5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3.3%,而日本制造品出口为36.6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6.2%。在办公设备、交通运输、化工制品中,中国的出口额很小,如在2003年世界交通运输设备出口中,日本位居第三,占6.5%,而中国没有进入前15名。2003年中国化工产品出口额为195.8亿美元,仅占世界化工产品出口份额的2.5%;而日本出口额为389.6亿美元,占世界份额4.9%。2003年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量为48.1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的2.7%;日本出口量为178.7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的9.9%。
(2)中国的技术水平
一国是制造中心,其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应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其出口产品应具备很高的技术含量,所以如果一国或地区的资本、技术甚至市场都受控于外国跨国公司,沦为跨国公司的组装或加工基地,无论该基地有多强,充其量只不过是人家的工厂。虽然近些年中国制造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然而,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仍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
第一,2003年中国的研发(RD)经费与GDP的比值为1.31%,而日本在2002年RD经
费与GDP比值就已经达到3.12%。2003年中国的每万个劳动力中RD人力资源为14人年,日本在2002年这一指标为128人年,这说明了中国在RD水平上与日本有很大差距。
第二,一国的科技论文的发表情况也可以说明一国的科技水平。2003年SCI、ISTPEI三系统收录中国论文篇数为93352篇,占世界总数的5.09%,位居世界第5位,而日本的论文篇数达到了139911篇,占世界总和的8.41%,位居世界第2位。其中,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中国的论文篇数为49788,占世界总和的4.48%,居世界第6位;而日本为92448篇,占世界总和的8.32%,居世界第3位。
第三,2001年中国接受海外申请专利37800件,而中国到海外申请专利却不到2000件,这2000件还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和保健品上,很少涉及高新技术。在制造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数只有美国、日本的1/30,韩国的1/40。
第四,中国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不高,运用高新技术的制造业尤为缺乏,很多高技术产品仍依靠进口,中国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领域离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向日本出口额为118.4亿美元,而从日本进口额为237.6亿美元,如此大的贸易逆差反映了日本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对中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对外依附性,其主要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即外资为主体,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大部分是外方控制着核心技术,而且外方为了防止技术溢出,采取了各种保密手段,最新的手段就是外商的独资化趋势。按照技术标准,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是全球制造业扩散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低层。
最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还不是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业指那些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装备的企业的总称,也指资本品制造业。装配制造业是将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必要的手段和工具,它集中地反映了一国总体的科技水平,是中国的战略性产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前提。美国的装配业以生产集成电路与航天器为主;德国以生产汽车为主;日本则以生产机械制造业为主。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较低,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国内尚无一家在国际上具有某一领域技术垄断的企业。如在汽车制造业,虽然近两年汽车产品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但绝大多数为引进品种或稍加变动的车型,真正意义的自主开发产品还没有问世。
(3)中国的企业规模与世界品牌的拥有量
中国制造业企业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强,整体实力较弱,缺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航空母舰”,缺乏国际经营经验。根据我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2004年财富全球500家大公司的名单,中国企业榜上有名的共有16家,其中的大部分企业属于服务行业,属于真正制造业的只有两家。相比之下,日本上榜的企业有83家,其中制造业公司上榜数量为31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产值上还是数量上都不可相提并论,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还有很大的距离。
此外,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于4月18日揭晓。其中中国品牌入选的有4个,它们是海尔、联想、CCTV与长虹,它们的排名分别为89名、148名、341名与477名,而日本以45个品牌在28个国家中排名第三。《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评判标准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品牌影响力是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价品牌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应拥有较多数量的世界品牌。这表明了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发达国家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增殖潜力大、附加值高的高端领域,而中国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领域,与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的标准相差甚远,中国现在只是世界的产品车间。
3.中国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力
中国制造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也有自身的比较优势。
(1) 外商投资的持续增加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9·11”事件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而恶化。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但没有减速反而持续加速发展,加上中国加入WTO后积极地履行了入世的各项承诺,使其与国际规则很快地接轨,外国资本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数量持续上升,2003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已达到535.05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05年一季度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加,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52亿美元,同比增长4.5%,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9.5%,高于去年同期。在《财富》500强中,目前有近400家已经在中国投资2000多个项目。巨额的投资给中国带来了工业化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外商的资金、技术,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中国的制造业产生飞跃式的发展。
此外,外商投资高度集中在投资环境优越的沿海地区,并利用部分经济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些迅速崛起的世界性生产基地。其中,最有名的是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生产基地和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浙江、江苏的长江三角洲生产基地及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生产基地和大连、青岛等生产基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世界性生产基地的形成,大大提高了中国工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由于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还大大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极大提高了中国工业的世界影响。
(2)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丰富,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中国应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市场。中国工业长期保持了世界最低工资成本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工资不仅一直处于世界最低的水平,而且与发达国家的工资差距也未因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内工资水平迅速提高而缩小。
此外,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在提高,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2年净增67万人,达到212万人,增长46%。中国大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一些国家的总人口,再加上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和逐渐呈增长趋势的留学归国人员,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的优势将长期存在。
(3)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国内需求对一国产品的技术创新与质量的提高起重要的作用,一国国内的买方的数量、结构等是影响一国制造业水平与发展规模的关键因素。2003年中国国内需求增长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增长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增长9.1%。中国人口的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5,以13亿人口的巨大需求为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潜在规模最大的市场。如此大的市场潜力为国内工业企业提供了较大的运营空间,经济发展可以立足于内需,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中国的市场需求现在和在将来的长时期内都仍将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尽管现在的需求总量还较小,但人均收入水平表明,中国正在突破汽车进入家庭的门槛,巨大的市场潜力的释放已指日可待。这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动力。
(4)综合国力提升
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60个国家和地区排位,2004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24位,位次比上年提升5位。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是按四个要素来测评国际竞争力的。这四个要素分别是宏观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基础设施。2004年我国除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位次未变外,其余三项的国际竞争力位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前移。
2003年中国GDP为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人均GDP9030元,首次超过1000美元。
200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1045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创下自1995年以来工业增长的最高速度,比1995至2002年的平均速度高5.9个百分点,比最低点1998年的增长速度高8.2个百分点。
4.中国发展制造业的对策
(1)要继续鼓励和吸收外商投资,并做到把资金利用到位
要鼓励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继续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争取更多的技术转移,在沿海发达地区继续吸引外资的基础上,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外资的力度。在引进外商资金和技术之后,一定要注重消化吸收,为中国制造业所用。这要求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入世的承诺抓紧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我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监督外商投资使用的法律、法规,防止资金浪费及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使资金的使用做到效用最大化。
同时,要尽快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是为中国吸引外资、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在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的限制,特别是对外资进入制造业的限制。
(2)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科技工作必须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政府的引导建立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联系,要把产、学、研紧密地连接起来,做到不脱节,使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个要素互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加大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培养企业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改变对技术引进的依赖。由制造商、用户共同组成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小组,争取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路子。
(3)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做到劳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并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且现阶段这种优势比较突出,所以中国应在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此外,虽然中国劳动力数量庞大,但其整体素质和劳动效率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能力为本,以打造“高级”灰领为目标,加快形成一支能支撑“世界制造中心”快速运转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注重制造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4)培育大型企业,打造走向国际市场的“航空母舰”
我国规模大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很少,缺少可以和国外巨型企业抗衡的大型“航空母舰”,这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国政府应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适当给予企业政策和智力上的支持,使企业加速壮大,形成规模
经济,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同时,国内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际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成熟的管理经验,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身信誉度,积极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此外,我国的大型企业也应积极地将资金和技术投向国外,在国外投资建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中国的产品,实行跨国经营,提高我国制造业在世界的水平与声誉。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5年第9期)
中国制造世界第一数据(包括产名,产量,占世界份额
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而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美国从1895年一直保留至2009年。 也有论者引用联合国的统计数字,发现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为1.78万亿美元。 无论怎么说,单就数据而言,制造业在产值上超过了美国,这对中国人是个喜讯。许多分析人士称之为“历史性的超越”。事实上,中国在1830年代制造业产值曾占全球的30%,但随后爆发的鸦片战争,却将该成就打入谷底,到1900年,这个份额降至仅大约6%。之后,中国用了100多年来实现追赶。 比如,从基础工业数据看,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6.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3%,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水泥产量18.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60%;电解铝1565万吨,占世界总量65%;精炼铜产量占世界24%,而消费量占世界一半;煤炭产量3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化肥产量占世界35%,化纤产量占世界42.6%;玻璃产量占世界50%。除了石油、乙烯,中国的基础工业产能大多名列前茅。 在具体产品上,中国的成绩单同样出众汽车产量1826.47万辆,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5%;船舶产量占世界41.9%;工程机械占世界43%。中国还为世界生产了68%的计算机、50%的彩电、65%的冰箱、80%的空调、70%的手机、44%的洗衣机、70%的微波炉和65%的数码相机……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 不过,中国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探讨。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土地、原材料和人工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很多人对“中国制造”能否保持既有优势表示担忧。 据报道,一些零散的“外资”撤离现象确有发生。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准备在美国本土制造某些汽车零部件,此前中国是他们建新工厂的首选。美国ATM(银行柜员机)供应巨头NCR,已经把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移回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也准备“回家”建厂,以此为本土创造就业岗位。 在珠三角地区,一家生产高端棒球碳纤维的美国企业准备迁回本土。而高端耳机制造商Sleek Audio,则要从东莞撤走。研究者就此分析,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出现新的特征,发达国家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之风似乎悄悄刮来。 HIS也称,美国大可不必对失去“第一”过于悲观。因为,美国拥有巨大的劳动生产率优势,体现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在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仅略低于中国,但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雇用了1亿人。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产出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企业的中国子公司”。 广东省经贸厅的一位知情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迫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国内产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再振兴道路,鼓励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甚至从国外向国内回流。”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甚至预测,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967家,同比下降5.2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42%。不过,这种下降并不足为虑。因为同时,前8个月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4496家,同比增长8.6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69.7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2%。欧盟27国对华投资也保持增速。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没忘了提示,“201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还只是西欧国家的25%;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预计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将达到西欧劳动力成本的38%。但这一增长还不足以形成转折点。” 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11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称,75.1%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主要业务转为向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不再向国外出口,而在2003年该数字不到24%。因此,美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仍是主流。 该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对媒体称,中国迁移到其他低成本区域的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力密集、低技术含量、高耗能的产品再加工制造业,通常对环境影响较大,“迁离中国也是件好事”。 “中国制造”的得与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对全球超过100个国家的产业市场份额及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中国同样位居全球首位。 但是,发布方反而更多谈到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中国制造”面临资源环境和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甚至有“去制造业”或“去工业化”的恶性循环倾向。 温州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曾靠制造业迅速崛起的地区,因为遇到产业升级的“天花板”,反而落入融资泡沫的陷阱中。 事实上,“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所遇到的难题,远远比那些简单的数字更复杂。
天津港硫酸铵出口量
总量的41.3%。排名前三位的贸易伙伴是印度、巴西、土耳其,出口至这三个国家的化肥量占整个天津口岸化肥出口总量45.6%。从商品类型来看,硫酸铵和尿素的出口量分别占总量的41.3%和37.5%,是出口的主力军。
中国在哪些方面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点击上面
蓝字,收阅正商参考。
By正商参考(微信最好的财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经信息,深度解读政经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ok
本文授权转载自观察者网
公众号ID: guanchacn
上个月,中国网友们才发现,原来只有我们吃瓜吃得那么爽。
中国西瓜的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6.7%:
除了西瓜,中国在哪些方面超过了世界的总和?
我们养很多猪。
2016年,世界生猪存栏量为78483万头……中国的存栏量占到了世界的57.48%。2016年,世界生猪出栏量达到119212万头……中国的出栏量占世界的比重为52.01%。2016年世界猪肉产量达到10820万吨……中国占47.92%。世界生猪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生猪存、出栏量以及猪肉产量的下降…
种很多菜。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蔬菜产量从2008年的5.92亿吨增长至2015年的7.69亿吨。与1990年相比,2015年蔬菜生产总量增长超过了6.3倍。
全球蔬菜产量不过12.6亿吨,中国生产了7.69亿,占比61%。
养很多食用菌。
目前中国食用菌总产量为520多万吨,产值近200亿元,出口创汇6.5亿美元。食用菌生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
这还没完。
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荔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
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红薯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
柿子产量占世界总产量80%左右;
板栗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4%……
戛然而止不是因为结束,是因为还有太多,写不下了。
不愧是我大吃货国。
除了农业,我们工业也很努力。
有很多锑。
中国的锑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球第一位,储量约950000吨(金属吨),占全球储量的52.78%。
产很多铝。
2005年至2015年,全球(除中国)原铝产量基本维持在27000千吨水平,而中国原铝产量直线上升,2015年原铝产量达到31410千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4.26%。
产很多钢。
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份额由2016年的49.0%上升到2017年的49.2%。
用很多煤。
201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的47%。
虽然我国一直在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但是2015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仍占世界的一半。2015年,世界煤炭产量约80亿吨,全国产量达37.5亿吨,虽然同比减少3.3%,但仍占世界的47%;我国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一半。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达到64%,远高于30%的世界煤炭平均水平。
产很多光缆。
2016年中国光缆出货量2.02万亿芯千米,占全球市场的55%。
产很多锂电池。
2017年中国锂离子电池的产量由873亿瓦时增长到1009亿瓦时,同比增长15.6%,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动力电池市场,占全球份额的50%以上。
产很多手机。
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6亿部,国产品牌2016年出货总和达到6.29亿部,已超越三星+苹果之和的5.19亿部。
建很多高楼。
2017年预计全球有240栋超高建筑完工,其中中国占了120栋。
预计2017年,中国的超高层建筑将增至600栋以上,与10年前相比增至近3倍。
建很多大桥。
目前,中国所造大跨度桥梁数量占据全球数量一半以上。
跑很多动车。
中国高铁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2016年底,累计投入运行动车组已达2595组,超过全球总量的60%。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3万公里,覆盖八成城市。
很多人用4G上网。
4G用户已经达到7.7亿户,占全球4G用户的一半以上。
很多人玩游戏。
目前中国游戏用户已经突破一亿,全球的游戏用户也不过2.4亿,中国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电竞大国。
很多人网购。
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7》,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2%,达7.18万亿元,约占全球的50%。
收很多快递。
全球年快递量约700亿件,中国就占了300亿件。中国快递业已连续6年每年增长超过50%,从2014年起位居世界第一。
不过,也很多我们并不想要的“第一”。
很多人得胃癌。
我国胃癌高发,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为68万例,占全球发病的一半左右,且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为进展期胃癌,即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一般低于30%。
打很多狂犬疫苗。
中国每年狂犬病疫苗使用量约为1200万至1500万人份,中国使用了超过全球80%的狂犬疫苗份额。
用很多抗生素。
大陆2013年抗生素用量惊人,一年使用16.2万吨,约占全球用量的一半,其中52%为兽用,48%为人用,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
既然未来是星辰大海,我们也要承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综合/风闻社区没有故事
中国现在有哪些产业可以做到世界第一
来源:锐普网
工业
以国家为单位来衡量,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工业体系能够涵盖联合国所列出的所有工业项目的国家。而其他国家要么可以通过贸易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工业品,要么不需要。从工业体系的丰富和产量来说中国是世界第一。
在很多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中低端工业品,我们的产量是逆天的。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超过第二、第三、第四的总合。
中国水泥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一半。
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
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一半。
中国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电冰箱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空调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化肥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35%。
世界第一造船国
世界第一大家具出口国
世界第一机床市场
但中科院的一篇报告(《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告诉我们,截至到2010年,中国和德国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差距,有100年。
这个工业现代化程度指的不是工业能力,不是说德国100年前能造的中国现在造不了,而是工业化管理和设计的成熟度。
中国这些年发展太快了,人家需要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我们只花了十几年。我们要缩短经验上的差距虽然不可能需要花100年,但恐怕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弥补的了的。
贸易
2009年,中国出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201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过美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年中国成为世界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远远超过第二名美国的76个。与贸易相匹配的是外汇储备,截止到2017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又是后面的好几个国家之和。
食物产量和消费量
中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猪肉产量和消费都是世界第一。人均比起来我们不如美国,但肉类消费(中国60kg)已经高于韩国(54kg)和日本(46kg)。
中国蔬菜产量7亿吨,人均500kg,这方面我们总量和人均都是第一,而且高的夸张。中国以世界18%的人口,吃掉了世界总量一半的蔬菜和40%的水果。这些还不包括各种千奇百怪的老外们不吃的河鲜海鲜,以及我们特有的调味料。吃的方面我们确实碾压了全世界,虽然这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
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不是白叫的。
据国外网站《世界高架桥排名》统计,截止到2016年,这个榜单的前100名中中国桥梁占了90名。排名主要依据桥梁的高度、长度和施工难度。当然中国地方大,地势起伏多变,别国其实也没有必要羡慕这一点。
截止到2016年,中国高铁通车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总里程60%。中国动车组运营数量达2000多组,占世界总量50%。高铁可不光是高速,中国的高寒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技术都是世界领先。中国有世界最庞大复杂的输电网络和覆盖最广的手机信号通讯网络。另外中国还有世界上最高效的运输网络和让世界望尘莫及的快递业。
003.上层社会越来越富的真相
208.中国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127.不敢相信!美国预测10年后的世界!
132.为什么一定要考好学校?一张饭局照告诉你真相!
029.中国的今天,离不开日本百年来的谣言打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