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黄曲条跳甲?
黄曲条跳甲成虫又名蹦蹦虫、土跳蚤、地蹦子等;幼虫俗称白蛆。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其防治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 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播种前和越冬期定时清除田间杂草及枯枝落叶;播种前深耕灌水,苗期增施肥料,促进壮苗。
(2)药剂防治 待跳甲出现后喷施油菜,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稀释液,80%晶体敌百虫1000~2000倍稀释液,25%亚胺硫磷乳油300~400倍稀释液。
黄曲条跳甲的为害有哪些特点?
黄曲条跳甲的为害特点:以为害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芜菁、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也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等,成虫取食蔬菜嫩叶,以幼苗期为害最重,出土幼苗子叶被食光,整株死亡。
留种田主要为害花蕾和嫩荚,幼虫只为害菜根,啃食根皮,咬断须根,造成植株萎蔫枯死。萝卜被害呈许多黑斑,最后整个变黑腐烂。白菜受害,叶片变黑死亡。此外,还传播软腐病,造成损失更为严重。
黄曲条跳甲是什么?
黄曲条跳甲〔Phgllotreta striolaea(Fabricius)〕属鞘翅目跳甲科,俗称菜蚤子、土跳蚤。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发生。寄主植物主要有十花科的甘蓝、花椰菜、白菜、菜薹、萝卜、油菜、芜菁,还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
为害状
成虫食叶呈孔洞,以幼苗期为害最严重。刚出土的幼苗,子叶被食后,可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毁种。在留种地主要为害花蕾、嫩荚。幼虫只为害菜根,将根表皮蛀成许多弯曲的虫道,咬断须根,使叶片由外到内发黄萎蔫而死。萝卜被害,造成许多黑色蛀斑,最后变黑腐烂,白菜受害,叶片变黑死亡,并且传播软腐病。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2毫米,黑色有光泽。触角基部3节深褐色。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刻点,排列成纵行,鞘翅中央有1黄色纵斑,两头大,中部狭而弯曲。后足腿节膨大,善于跳跃。卵长约0.3毫米,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约4毫米左右,长圆筒形,黄白色,头部、前胸盾和臀板均为淡褐色,胸部及腹部为乳白色,各节有不显著的肉瘤,生有细毛。蛹长约2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头部隐于前胸下面,翅芽和足达第五腹节,胸部背面有稀疏的褐色刚毛。腹末有1对叉状突起,叉端褐色。
发生特点
华北地区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树林田间、沟边的落叶、杂草、土缝中潜伏越冬。第二年春天气温在10℃以上开始取食,15℃时食量渐增,32~34℃时食量最大。成虫善于跳跃,高温时能飞翔,早晚或阴雨天,躲藏于叶背或土块下,中午前后活动最盛。有趋光性,对黑光灯敏感。成虫寿命长,最长达1年多。产卵期可延续1个月以上,因此,世代重叠,发生不整齐。卵散产于植物周围湿润的土缝中或细根上,也可在植株基部咬1小孔产卵于内。每雌虫产卵200粒左右。
气温20℃时,卵期4~9天。发育起点温度为12℃,最适温度为26℃。卵孵化要求相对湿度达100%,因此近沟边的菜地幼虫多。
幼虫孵化后在3~5厘米表土层啃食根的表皮。在土内栖息的深度与作物根系有关。萝卜地在4~5厘米处最多,最深可达12厘米,白菜地多在3~4厘米间。幼虫发育起点温度为11℃,最适为24~28℃。幼虫经3龄老熟。幼虫期11~16天,最长可达20天。老熟后多在3~7厘米深的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约20天。全年以春、秋两季发生严重,并且秋季重于春季,湿度高的菜田重于湿度低的菜田。北方春季多风沙,干旱少雨,阻碍成虫的活动和卵的存活,而秋季正值雨季之后,天热无风,适于成虫活动,卵孵化率高,这是秋季发生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虫寡食性,偏食十字花科的白花、萝卜、油菜、芥菜等。越冬代开始活动时,田里主要是甘蓝、菜花等成虫不喜食的蔬菜,所以越冬代成虫主要集中在白菜,萝卜留种株上;而秋季里白菜、萝卜、油菜、芥菜俱全,食料充足,这也是造成秋季为害重于春季的原因之一。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十字花科蔬菜与其他科蔬菜轮作,可减轻为害;秋后清洁田园,彻底铲除杂草,清除残株落叶,消灭越冬场所和食料基地;播种前深耕晒土,改变幼虫在地里的环境,不利其生活,且兼有灭蛹作用。
(2)药剂防治。以防治成虫为主。在大面积防治上,应先由菜田的四周喷药,以免成虫逃到相邻的地块。可选用2.5%敌百虫粉剂,每667平方米1.52千克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0%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4000倍液喷洒。防治幼虫可用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