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肥料的种类都有哪些?
农作物的生长的必要条件有日照、温度、土壤、水分和营养要素等。科学家经过有系统的研究结果,已知道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要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铜、锰、锌、硼、钼、氯等十六种,缺少其中任合一种作物就无法生存。
十六种必须要素中,碳、氧和氢三种要素取自空气和水,所以少有缺乏的情形。其他十三种要素则绝大部分由矿物质或有机质分解释放得到。在自然的状况下,这十三种要素经常不足以满足农作物丰产的需求,必须以人为方式补给。这种以人为方式供应农作物丰收所需的营养元素即通称为肥料。
十三种肥料元素可依需求量的多少归为三类,其中氮、磷、钾需求量最大,称之为大量元素肥料;钙、镁、硫需求量次之,称之为中量元素肥料;铁、铜、锰、锌、硼、钼、氯需求量很少,称之为微量元素肥料。
植物根部只能吸收化学结构非常简单的无机营养成分
植物能吸收的肥料绝大部分是可溶于水的无机态矿物盐,所以早期的肥料产业都是无机酸碱合成和反应的化学工业,其后才有利用天然气合成尿素的有机化学工业。由于尿素在土壤中或进入植物细胞中受尿素水解酵素的作用很快就变成无机形态的铵态氮,所以在肥料归类为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和有机质肥料
化学结构非常简单的盐类,例如硫酸铵、氯化钾、过磷酸钙、尿素、磷酸铵等都是化学肥料,因其溶解在水中后都变成能被作物立即吸收利用的离子形态。
有机质肥料是利用动物的皮粉、血粉、肉骨粉等和植物的豆饼渣等通过发酵腐化后的产物。有机质肥料的肥料成分是以蛋白质态的氮素、骨头的磷素、豆饼渣所含植酸的磷素为主,是较大的有机分子或聚合物。
由于植物的根无法吸收这些有机的分子,只有等待有机质肥料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后释放出铵态氮和磷酸态磷后才能吸收,所以有机质肥料的营养成分是缓效性的肥料,其肥料成分释出速度和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空气、土壤盐类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和量有密切关系。
固体肥料和液体肥料
肥料依照其物理形状可分为固体肥料和液体肥料。
固体肥料因为包装、搬运、储存和施肥的方便性比较受欢迎。液体肥料则因缺少前述的方便性,普遍性不如固体肥料,但在有滴灌设施的种植园区,因为液体肥料可以随意参入灌溉水中,达到灌溉兼施肥的有利因素,当前液体肥料尤其是水溶性肥料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固体肥料又可分为粉状和粒状肥料。粉状肥料因在施用时容易随风飞散,也容易拈附在施肥者身上和作物叶面上造成伤害,所以目前的固体肥料大都经过造粒制成颗粒肥料,以克服上述缺点。
粒状肥料的颗粒直径普遍在2~4㎜,有些特殊需求就制作成直径10㎜以上的大颗粒肥料,例如大颗粒尿素用于水稻田施肥,让肥料颗粒深入土面下,减少尿素随表面水流失或因氨挥发造成氮肥损失。
速效性肥料和缓效性肥料
肥料要素由于其化学结构和肥料颗粒的物理性状影响到其溶解在土壤溶液中的速度,肥料溶解速度影响肥效反应的快慢。凡是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并释出游离的作物营养要素成分的肥料,因为很快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而表现出促进作物生长效果的就被称为速效性肥料。速效性肥料的应用需要薄肥勤施,亦即少量多次,才不致造成肥伤或者随灌溉水、雨水流失,甚因被土壤固定而失去肥效。
凡是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溶解在水中,而是在一段较长时间内逐渐溶解并释出游离的作物营养要素成分的肥料就称为缓效性肥料。使用缓效性肥料可以减少施肥次数,节省施肥成本;可以减少肥料因为受土壤固定作用、挥散作用和随水流失而造成肥份的损失;可以长期连续供应营养要素,使作物稳定生长发育。缓效性肥料的发展,由于生产成本贵很多,且仍不能到达到控制肥料溶出速度的工艺水准,所以尚未达到普遍应用的阶段。一般而言,缓效性肥料适合当作基肥;速效性肥料可当作基肥也可当作追肥,但目前仍有较多的人把缓效性肥料当做追肥。
掺混肥和复合肥
早期的肥料通常是以氮肥、磷肥、钾肥等单纯的形态在市场上流通,称之为单质肥料,例如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硝酸钙、硝酸钠、尿素等氮肥;过磷酸钙等磷肥;氯化钾、硫酸钾等钾肥。
其后,为了调节农作物对营养需求的多元化和为使用的方便性而有各种不同比例的氮磷钾三要素复合肥上市。现在配合施肥精细化的要求,针对不同作物和地区的土壤特质均已开发出特定配方的三要素复合肥料,例如水稻、甘蔗、香蕉、柑桔、玉米、小麦等等专用三要素复合肥料,也有在三要素复合肥里面加上中量元素或者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料。
复合肥料实际上也包含二成分系复合肥料,例如氮磷系复合肥料,氮钾系复合肥料,磷钾系复合肥料等。二成分系复合肥料大都用于追肥。
复合肥料和掺混肥料在肥料成分可以调配成一致,但是两者仍有相当大程度的不同。掺混肥料是将氮、磷、钾三种单质肥料以计算好的量混合而成,缺点是三种单质肥料或是粒径不同、或是比重不同、或是肥料盐接触后增加吸潮性等造成成分不均匀和容易吸潮拈手等现象。复合肥是将肥料成分计算好后,或是以氮、磷、钾三种单质肥料为基底,加上粘结剂、抗结块剂、防湿剂等,经过造粒机造粒、过筛、干燥而成;或者是以液氨、硝酸、硫酸、磷酸、氯化钾、尿素、重过磷酸钙等为主原料,加上粘结剂、抗结块剂、防湿剂等,经过造粒机造粒、过筛、干燥而成。复合肥料的优点是:
三要素在制造过程中重新反应成盐,成分很均匀,所以施肥的均一性高。
可以制造成速效性成分和缓效性成分,调节肥效反应速度。
改善肥料颗粒的硬度、吸湿性和结块性,便于包装和长期储存。
三要素合在一起,一次完成三要素施肥,节省施肥成本。
肥料中没有用的成分减少,有用的成分提高,节省包装费、仓储费和运输搬运费。
可以依作物种类、土壤特性设计制造不同配方的复合肥料,提高肥效。
复合肥料三要素成分(N+P2O5+K2O,%)的高浓度化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越来越讲究效率,复合肥即是在此趋势下发展出来的产品,但是为再节省施肥劳力和降低肥料在包装及运输所花的成本,复合肥料的三要素成分已往高浓度化发展。
复合肥料的肥料成分表示法,一般把氮(N),磷(P2O5),钾(K2O)三要素含量用阿拉伯数字依序排列,例如16-8-12是表示此种复合肥料含有氮素16﹪、磷8﹪、氧化钾12﹪。一般把氮(N),磷(P2O5),钾(K2O)三要素中,任两种以上之成分含量合计达30%以上的称为高成分复合肥料,例如有15-15-15,16-16-16,17-17-17,18-18-18,18-22-0,10-20-20等等高成分复合肥料。三要素成分愈高表示肥分愈浓,因此要讲究施肥技巧,让肥料均匀分布在作物根系附近,避免根部过度吸收肥料或吃不到肥料的极端现象。
以上就是化学肥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类,怎么样,看完以后我相信你对化学肥料一定有了初步的认识了吧!
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x0dx0a(1)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具有明显的改土培肥作用;化学肥料只能提供作物无机养分,长期施用会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使土壤“越种越馋”。x0dx0a(2)有机肥料含有多种养分,所含养分全面平衡;而化肥所含养分种类单一,长期施用容易造成土壤和食品中的养分不平衡。x0dx0a(3)有机肥料养分含量低,需要大量施用,而化学肥料养分含量高,施用量少。x0dx0a(4)有机肥料肥效时间长;化学肥料肥效期短而猛,容易造成养分流失,污染环境。x0dx0a(5)有机肥料来源于自然,肥料中没有任何化学合成物质,长期施用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化学肥料属纯化学合成物质,施用不当能降低农产品品质。x0dx0a(6)有机肥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只要经过充分的腐熟处理,施用后便可提高作物的抗旱、抗病、抗虫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长期施用化肥,由于降低了植物的免疫力,往往需要大量的化学农药维持作物生长,容易造成食品中有害物质增加。x0dx0a(7)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的生物转化过程,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导致土壤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
48,什么是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就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只含有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它是含有经人工化学合成或机械加工制成的对植物生长有促进和增产作用的肥料。
根据古希腊传说,用动物粪便作肥料是大力上赫克里斯首先发现的。赫克里斯是众神之主宙斯之子,是一个半神半人的英雄,他曾创下12项奇迹,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天之内把伊利斯国王奥吉阿斯养有300头牛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他把艾尔菲厄斯河改道,用河水冲走牛粪,沉积在附近的土地上,使农作物获得了丰收。当然这是神话,但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粪肥对作物增产的作用。古希腊人还发现旧战场上生长的作物特别茂盛,从而认识到人和动物的尸体是很有效的肥料。在《圣经》中也提到把动物血液淋在地上的施肥方法。
千百年来,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把粪肥当作主要肥料。进人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同时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粮食供应紧张,并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起因。化学家们从问世纪中叶开始对作物的营养学进行科学研究。19世纪初流行的`两大植物营养学说是“腐殖质”说和“生活力”说。前者认为植物所需的碳元素不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是来自腐殖质;后者认为植物可惜自身特有的生活力制造植物灰分的成分。1840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创立了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认为只有矿物质才是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有机质只有当其分解释放出矿物质时才对植物有营养作用。李比希还指出,作物从土壤中吸走的矿物质养分必须以肥料形式如数归还土壤,否则土壤将日益贫瘠。从而否定了“腐殖质”和“生活力”学说,引起了农业理论的一场革命,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钾肥–1845年,李比希开始从事化肥的研究,但田间实验连遭失败。直到1850年,他受英国农业化学家T?韦的启发,把制作肥料的不溶性钾盐改为水溶性钾盐,才获得成功。当时德国北部多是沙地,一般人认为那里根本不能种植作物。但李比希把钾肥撒进沙土地,并种上作物。很多人认为:“沙里掺盐种庄稼,简直是骗人”,并把李比希看作是疯子。但一年后,沙地上竟长满了美丽的芜菁、大麦、黑麦和马铃薯。在农民眼里,李比希由疯子变成了神仙。
磷肥–李比希是钾肥的发明人,但他并不是第一种化肥的发明人。1838年,英国的乡绅L·B·劳斯发现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可生产出过磷酸钙,它对农作物有速效增产的作用。劳斯平 1842年获得磷肥的专利,这是世界上诞生的第一种化学肥料。同年,劳斯与另一位英国科学家J·H·吉尔伯特建立了著名的罗森斯特实验站,开展大规模的土壤肥力田间实验。劳斯和吉尔伯特反对李比希的不需要动植物肥料的说法。他们通过实验证明,用腐烂的动植物制造的肥料是土壤中氮元素的重要来源,他们还把动物骨头粉碎成骨粉,经硫酸处理,制成过磷酸钾,并证实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肥料。
1876年,英国职员 S·G·托马斯为钢铁厂发明了生铁除磷工艺,可使铁中的磷杂质变为复合磷酸盐而得到清除。两年后,托马斯发现这种磷酸盐钢渣经粉碎后是一种很好的磷肥,它被称为“托马斯磷肥”。
氮肥–1850年前后,劳斯与吉尔伯特在罗森斯特实验站的研究实验中,曾用提取煤气时所产生的氨制成硫酸按,发明出最早的氮肥,但这种化肥迟迟未能投入生产和使用。在很长时间里,氮肥的化工生产远远落后于磷、钾肥。
1898年,德国化学家弗兰克和卡罗研制出了碳酸铁,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新的化合物的用途。直到1901年,才由弗兰克的儿子发现了它,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氮肥。1906年,意大利首先建立了大规模的碳酸铁化肥厂。而最早发明的氮肥–硫酸铁1919年才开始投产。
1904-1908年,德国物理化学家哈伯成功地以电解水产生的氢与大气中的氮混合,通过高温、高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了氨。1909年,哈伯与C?博施合作创立了哈伯一博施氨合成法,解决了合成氨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1912年,哈伯与博施完成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1913年,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合成氨工厂在德国投产。由于哈伯对合成氨的发明与工业化生产以及对世界范围内急需解决的氮肥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获得了19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828年,德国著名化学家维勒就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但是,那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尿素作为一种人工氮肥的作用,当时合成尿素的重要意义在于维勒最先打破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界限,首次用人工方法制取了原先认为只有在活的有机体里才能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直到1920年,德国才用氨基甲酸镇大量生产尿素,然而这时的尿素并没有作为氮肥使用,而是用作制造炸药等的原料。后来美国杜邦公司开始生产尿素,并于1935年作为化肥投放市场。
目前世界上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化肥是氮、磷、钾三类化肥,其中又以氮肥为最。在20世纪初,人们就发现了10种元素是一般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它们是由空气供给的碳、氢、氧和由土壤供给的氮、磷、钾、硫、镁、钙和铁。到40年代,人们又征实了在10种基本的矿物质营养外,还应加上锰、硼、铜、锌、银和氯。与前10种元素相比,这6种元素仅需少量,故被列为微量元素。但它们对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加有微量元素的复合化肥得到了逐步推广使用。大量施用化肥,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作物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西欧各国的经验,在各项增产措施中化肥的增产作用约占40-60%。
化学肥料是什么?
化学肥料是指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素的无机化合物或混合物。按植物对必需营养元素所需要的量,可将化肥分为大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两大类。按肥料所含元素的种类可分为单元肥和复合肥。在花卉生产中很少只用单元肥,经常是二元或三元复合肥料。
在花卉园艺生产中,常由种植者按所种花卉对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要求,自行配制花卉专用肥或叫散装肥(表4-3、4-4、4-5),避免了某一种元素的偏多或偏少。或者由生产肥料厂家根据花卉生产的需要,先测土,后配方,再生产花卉专用肥,这种途径生产的花卉肥针对性强,物理性能良好,施用方便,效果优良,价格虽高,但这是科学施肥的有效技术,值得推广。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