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过门而不入是谁的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人物是谁
1、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人物是大禹。
2、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第一次是大禹路过家门听见自己的妻子在分娩时的呻吟声以及婴儿落地的哭声,但大禹并没有进去而是继续选择去治水。第二次是大禹路过家门妻子和孩子和大禹打招呼,而大禹为了赶工程就只在门口和妻子儿子挥手打了招呼就急急忙忙走了。第三次是路过家门时孩子已经十几岁了,孩子想拉大禹进门坐坐,但大禹摸了摸孩子的头给孩子说水还没有治平,就走了。这就是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哪一历史人物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字面理解便是三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的意思,那么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关于谁的故事呢?出自哪里?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关于大禹的故事,众所周知,大禹治水是有名的神话故事,传说中,大禹在与妻子涂山氏女娇成婚不久,便听说部分地区出现水患,胸怀天下的大禹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康,忍痛丢下妻子,踏上漫漫的治水之路,治水途中,
第一次路过家门口,正逢妻子生产,儿子刚刚呱呱落地,正需丈夫与父亲的时候,但是想到开山导流不容等待,便未进家门就离开了,第三天经过家门口时,孩子正被母亲抱在怀中,已学会叫父亲。挥手叫父亲,他也是只与妻儿挥手便离开家乡。
三过家门而不入指大禹为治水事业,三次经过家门口,都因治水事业尚未成功而没有进门,以此表示大禹治水的决心与胸怀天下的胸襟。
三过家门而不入指的是谁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体现大禹心系天下,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情怀。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主人公是谁?
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 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意思是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淹在水里似的;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还有挨饿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挨了饿似的。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译文:禹、后稷处在太平时代,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在乱世,居住在僻陋的巷子里,一个小竹筐装饭吃,一个瓢子舀水喝,别人忍受不了那种清苦,颜子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称赞他。孟子说:“禹、后稷、颜回同一个道理。
禹一想到天下的人有淹在水里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淹在水里似的;后稷一想到天下的人还有挨饿的,就觉得仿佛是自己使他们挨了饿似的,所以才那样急迫。禹、后稷和颜回如果互换一下处境,也都会这样的。
假设现在有同室的人打架,阻止他们,即使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也是可以的。如果乡邻中有打架的,也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帽子去阻止,那就太糊涂了;即使关起门来也是可以的。”
扩展资料:
大禹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 历史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物
1、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人物是大禹。
2、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也是颛顼的曾孙,三过家门而不入讲的是大禹治水时候发生的故事,相传正因为是大于治理水患有功,因而得到了舜的禅让,得到了帝王之位,成为了“五帝”之一。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9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