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舞毒蛾又名秋迁毛虫。幼虫食性很杂,主要为害柑橘、月季、蔷薇、紫薇、荷花、樱桃等。幼虫群食叶片,严重时将整株或成片花木叶片食光,幼虫还舔食果皮。雌成虫体长约30毫米,淡黄色,前翅黄白色,翅面上有许多褐色深浅不一的条纹,前后翅外缘均有7个深褐色斑点。腹部粗大,末端有浓密的黄褐色毛。老熟幼虫体长约60毫米,灰褐色。
背部有两排毛瘤,前5对蓝色,后6对红色,毛瘤上生有黄黑色长毛。舞毒蛾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块在树木枝干上及石缝等处越冬。华北地区幼虫5月间为害严重。1龄幼虫日夜生活在树上,群集叶背,白天不活动,夜间取食叶片成孔洞,受惊动则叶丝下垂,并借风吹动传播。2龄以后,白天匿居树皮裂缝或石堆内隐藏,傍晚时成群结队上树取食。
平原地区多在树干或寄主附近的屋檐下化蛹,成虫也多在这些地方产卵。雄蛾性活泼、善飞翔,白天飞时常作旋转飞舞,因此得名“舞蛾”,雌蛾成虫体重,不甚活动。
舞毒蛾是什么?
Lymantria dispar(Linnaeus)
别名
秋千毛虫、柿毛虫。
形态(图3-79)
图3-79 舞毒蛾
1.雌成虫 2.雄成虫 3.卵和卵块 4.幼虫 5.蛹
成虫雄蛾翅展40—55mm,雌蛾55—75mm。雄蛾体下面棕黄色,触角干棕黄色,栉齿褐色;下唇须棕黄色,外侧褐色。胸、腹、足褐棕色。前翅浅黄色布褐棕色鳞,斑纹黑褐色,基部有黑褐色点,中室中央有一个黑点,横脉纹弯月形,内横线、中横线波浪形折曲,外横线和亚缘线锯齿形折曲,亚缘线以外色较浓;后翅黄棕色,横脉纹和外缘色暗,缘毛棕黄色。雌蛾黄白色微带棕色,斑纹同雄蛾,后翅横脉纹与亚缘线棕色,缘毛黄白色,有棕黑色点。卵为扁圆形,由杏黄变为紫褐色,卵块外被黄褐色毛。幼虫体长50—70mm,头部黄褐色,体黑褐色。背线与亚背线黄褐色,第一至五节和第十二节背瘤蓝色,第六至十一节背瘤桔红色,体两侧有红色小瘤。足黄褐色。蛹长21—26mm,纺锤形,红褐色,各腹节背面有锈黄色毛。
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皮上及梯田壁、石缝等处过冬。柿发芽时开始孵化。在河北北部,4月中旬至5月底为孵化期,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幼虫期45—60天。1龄幼虫(约10天)昼夜在树上生活,群集叶背,白天不活动,夜晚取食,受惊动吐丝下垂,可随风传播。从第二龄(约7天)开始,白天在树皮裂缝中或树下的土、石块下躲藏,傍晚爬到树上取食,至天明下树隐匿。幼龄幼虫啃食叶肉,而后咬成缺刻,3龄(6—8天)前食量小,4龄(约8天)、5龄(约9天)、6龄(约16天)食量剧增,可把树叶全部吃光。幼虫老熟后到树皮缝或土、石块下结茧化蛹。蛹期为10—14天。5月上、中旬为化蛹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羽化期,6月下旬为盛期。成虫羽化后,当天即交尾,产卵前期2—5天。成虫边产卵边用后足蹬掉体毛覆盖于卵上。产卵期为1—2天,产完卵后,雌蛾仍停留在卵块上或附近而死去。
防治方法
1.采卵
该虫卵期约8—9个月,长期暴露于外,易被发现,可采卵块,烧毁。
2.诱杀幼虫
利用幼虫白天下树潜伏的习性,在树下堆石块,诱集幼虫,及时消灭。
3.喷药
发生严重时,喷布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
舞毒蛾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舞毒蛾一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树皮缝内或附近石缝内越冬,翌年柿树发芽时开始孵化,经2~3天开始上树取食为害。初孵幼虫有群集性,日间潜伏于芽嫩叶基部或叶背不动,受惊后会吐丝下垂,随风移动。2龄后幼虫(约长10mm)每天黎明前下树藏石缝或土中,傍晚上树为害,轻则食成孔洞,重则将叶食光。老熟幼虫钻到石缝中做薄茧化蛹。6月陆续羽化为成虫,有较强趋光性。雄成虫活泼,善飞翔,白天常在低空旋转飞舞,故称“舞毒蛾”。雌成虫体肥笨重,在树干裂缝或石缝内产卵。
舞毒蛾的分布及危害有哪些?
舞毒蛾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湖北、贵州、四川、台湾等地。以幼虫取食500余种植物,其中以柿、核桃、板栗、苹果、山楂、李、杏、栎、杨、柳、榆等危害较重。1974年至1976年辽宁省南部11县市大发生,1981年辽阳市大发生,给柞蚕养殖和果树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舞毒蛾为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在北纬20°~58°之间的地方。
舞毒蛾要怎样防治?
舞毒蛾:舞毒蛾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寄主植物为苹果、梨、柿、桃、李、杏、樱桃、山楂等。
防治措施:(1)人工防治:1~3月间寻找越冬卵块烧毁;幼虫群集时,及时处理。
(2)药剂防治:在幼虫为害盛期选择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37%虫杀宝乳油1000倍液进行树上喷雾防治。
舞毒蛾的发生期有什么规律?
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过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点的温暖程度有关,产在石砾堆中的卵块孵化较晚。幼虫卵化后群集在卵块上或卵壳周围,2、3天后爬向幼芽和叶片取食,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飘移很远,故称秋千毛虫。白天群栖叶背静状,夜间群集取食叶片成孔洞,受惊动吐丝下垂借风力飘移。2龄后白天静伏落叶树上枯叶内或树皮缝里,黄昏后出来上树取食叶片。雄虫幼虫脱皮5次,雌幼虫脱皮6次,均在夜间群集脱皮。有较强的爬行能力,1分钟可爬行2米,后期幼虫食量大增,常把嫩叶、老叶吃光,残留主脉和叶柄。幼虫历期45~50天,于6月中旬幼虫老熟,爬向枝叶间,树干裂缝、树洞、树盘石块下吐丝缠固身体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盛期。蛹期12~17天。成虫6月下旬开始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
雄蛾羽化后较活跃,白天常在树间飞舞,经常群飞,故称舞毒蛾。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交尾。雌蛾产卵多在树干、主枝上、树洞中、石块下、屋檐下等处。幼虫期食料充足,发育好,雌蛾产卵多,反之产卵少。每头雌蛾产卵400~1500粒。雌、雄蛾都有趋光性。
舞毒蛾大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关系。据国内研究,舞毒蛾多发生在郁闭度0.2~0.3阔叶林或新砍伐的阔叶林中。在林层复杂、郁闭度较大的林区很少大量发生。舞毒蛾的大发生周期大约8年,即准备1年,增殖期2~3年,大发生期2~3年,衰弱期3年,而衰弱期常常有发生基地,如天气干旱,可使增殖期缩短,大发生期延长;如遇某些不利因素也会使整个大发生周期遭到破坏。据调查,在梨、柿、栗大树上,平均每株树有越冬卵达75~138块的地区,翌年将受到严重危害。据前苏联调查材料,如每1平方米有500粒卵以上,会给阔叶林带来很大的破坏。若每个卵块超过500粒,多达1000~1500粒时,预示着大发生即将来临。
舞毒蛾自然天敌主要有梳胫饰腹寄蝇、敏捷毒蛾蜉寄蝇、古毒蛾追寄蝇、绒茧蜂、脊茧蜂、中华金星步甲、粗状六索线虫;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山雀、杜鹃等,自然抑制作用很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