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皱缩是怎么回事?
桃叶卷曲皱缩是一种病害,叫桃缩叶病。病菌孢子在桃芽鳞片上或潜入鳞片缝内越冬,次年春季桃树萌芽时侵染嫩芽幼叶引起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严重时也可以为害花、幼果和嫩梢。春季幼叶刚抽出就表现卷曲、皱缩、发红;展叶后程度加剧,叶面凹凸不平,叶厚质脆,呈红褐色。新梢受害呈灰绿色,节间缩短,略肿,叶片丛生,严重的会使新梢枯死。春末夏初在病部表面长出一层银灰色粉末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子囊层。病害流行年份引起春梢叶片大量早落,削弱树势,不仅影响当年产量,对第二年的产量也有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植株过早衰亡。
此病只在早春侵染一次,当年一般不发生再侵染。若早春温暖干旱,发病就轻。一般早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树势早恢复,提高抗病能力以减轻损失。
②及时摘除病梢叶以减少菌源。当初见病叶而尚未出现银灰色粉状物前摘除销毁。
③及早喷药保梢。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桃树花芽露红而未展开前喷1次1~1.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波尔多液,注意喷足、喷匀。
桃树缩叶病比较严重,桃树缩叶病症状有哪些?
桃树缩叶病比较严重,桃树缩叶病症状有哪些?
1、桃树缩叶病症状
桃树缩叶病关键伤害桃树嫩幼位置,以叶片为主导,比较严重时也可以侵染新梢、花和果子。此病还伤害梅、李等水果树。其临床症状及伤害水平如下图1。病树萌芽期后叶子刚抽出来即呈红色打卷状,之后叶片发皱变厚变脆,并变为深褐色,春末夏初病叶表层产生一层灰白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囊层。发病重时,春梢叶片很多早落。新梢被害时变为浅绿色或黄绿色,节位减少且甚为粗肿、叶片披针,比较严重时病梢歪曲、慢慢往下枯萎。被害后,花朵肥厚拉长。
2、幼果发病,刚出生淡黄色或红色病斑,微突起;随果子扩大,渐变色深褐色。中后期蔓枯病畸型,果锈开裂,有疮疤,易初期掉下来。比较大的果子被害,果子变红色,病部肿胀,绒毛掉下来,表层光洁。如新口梢自身未被害,病叶枯落伍,其上的不定芽仍能抽出来完善的新芽。产生桃树缩叶病后,消弱株型,危害当初生产量,限产30%~80%,且对第2年的生产量也是有不良影响,比较严重的乃至造成主茎太早衰落。
2、病菌与发病规律性
病菌为畸型外囊菌,归属于子囊菌亚门。有性繁殖造成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可产生芽胞子。根据风吹雨打散播,在桃芽鳞片或鳞片缝内埋伏过冬。第2年春天桃树萌芽期时,过冬胞子长发芽管,根据芽管立即越过外皮或通过出气孔伤害叶子。病原菌芽殖最佳温度为20℃,最少在10℃下列,最大为30℃,侵染最佳温度为10~16℃。芽胞子抗干躁,薄壁芽胞子耐低温力更强,在种植园内可成活1年以上。初春超低温、多雨,且延迟时间长,有利于过冬胞子的萌生,增加侵染期,发病重;相反,发病轻。成熟桃较中、迟熟桃发病重。实生苗桃树比芽接桃树易发病。桃树缩叶病归属于单现病史病虫害,1年只产生1次。一旦发生难以医治,重在防止。
4、预防方式
桃缩叶病以防患于未然、医治辅助。预防方式:①挑选抗病品种。如安农水蜜、雨花露、暑光甜油桃等。②提高株型。加强土、肥、水管理方法和整形美容剪修信息化管理,改进自然通风透光性标准,提升抵抗工作能力。③切除病叶。发觉缩叶病叶片马上切除,集中化损坏或掩埋。④药物预防。桃树花蕾露红而未进行前是药物预防的关键期,喷1次2~3°Be氧化乐果,或1︰1︰100农用链霉素,或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200~300倍液,解决树枝过冬病原菌的实际效果非常好,能操纵初侵染的产生。发病比较严重或碰到不断湿冷多雨气温,再喷1次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强防效。病重桃树,弃果保叶。所有切除果子和病叶,掩埋或送到园外焚烧处理。采用代森锰锌600倍液加叶肥磷酸二氢钾1‰~3‰、尿素溶液1‰~3‰,每过1~2周喷1次,喷2~3次就可以控制住。除此之外,必须增施肥料,推动株型修复。
桃树缩叶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桃缩叶病的发生规律:桃缩叶病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病菌以子囊孢子和芽孢子在芽鳞和树皮上越夏。当温度适宜时继续芽殖,后在树皮和鳞片上或潜入鳞片缝内越冬。垣壁芽孢子在田间可存活2年以上,次年春季桃芽萌发前后如果遇到冷凉(10~16摄氏度)、多雨高湿条件,并且持续时间长,厚壁芽孢子在水滴中经12小时即可芽殖大量薄壁芽孢子。薄壁芽皮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或由气孔侵入叶片,进行初次侵染。如果在桃芽萌发前后遇到温暖(21摄氏度以上)、干燥条件,厚壁芽孢子可继续休眠或腐生。春末夏初,病叶形成子囊层,产生子囊孢子,并芽殖产生芽孢子。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一般病菌不再发生再次侵染。
桃缩叶病在4~5月间为发病盛期,6月病害即停止发展。
桃缩叶病发病规律是怎样的?
桃树缩叶病是桃树栽培地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等在桃树的芽鳞片和枝干的树皮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天桃树萌芽时,芽孢子萌发,由叶背(叶片展开前)或叶面(叶片展开后)穿过表皮侵入叶内,或经皮孔侵入嫩芽中,进行初次侵染。侵入叶片内的病原菌丝,在表皮细胞下和栅栏组织的细胞间蔓延,刺激中层细胞大量分裂,胞壁加厚,遂渐使病叶肥厚、皱缩并变色。桃缩叶病的发生,与早春的天气状况有密切关系。在桃树萌芽时,气温低(10~16℃)、湿度大时,发病重;反之,这一时期天气干燥、气温较高时,发病就轻。不同品种间,以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种发病较轻。
桃树的缩叶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桃缩叶病的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花、嫩梢及幼果。桃树发芽后,叶片即开始发病。叶片局部或大部肥厚、皱缩,呈褐绿色后转紫红色,质硬而脆,但叶尖一般不受害。
潮湿时,病部正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即病菌子囊层。新梢受害呈灰绿色或黄色,节间较短,略显肿粗,叶片丛生,严重时枯死。花和幼果受害后花器畸形,果面龟裂,多半脱落。
桃缩叶病是什么?
桃缩叶病在全国各桃产区均有发生,以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发生较重。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春季桃叶抽出时变红、卷曲。展叶后局部或大部肥厚,皱缩,硬脆,褐绿至紫红色,但叶尖一般不受害。病部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后病叶变褐、干枯脱落。
新梢受害变灰绿或黄绿色,节间变短,略粗肿,叶片丛生,严重时枯死。花和幼果多半脱落。花瓣变长,肥大,果面龟裂或畸形。
病原
Taphrina deformans(Berk.)Tul.称畸形外囊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裸生于病叶表皮细胞层,栅状排列,呈圆筒形,含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可产生芽孢子。
发病特点
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壁芽孢子在树皮和芽鳞片上越夏、越冬。桃芽萌发时,芽孢子萌发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叶片,在叶内蔓延,刺激叶细胞分裂,局部生长,叶皱缩变色。初夏病菌形成子囊层,产生子囊孢子和芽孢子,以芽孢子在芽鳞和树皮中越夏,高温下一般不再侵染,6月后果园病情日趋停止。芽孢子高温干旱时不易存活,厚壁芽孢子在寄主表面可存活2年以上。
防治方法
(1)早春细致喷布3~5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菌源。
(2)摘除病叶,集中烧毁。
(3)生长期可选喷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0%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粉500~600倍液等,生物制剂可用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