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稻纵卷叶螟?
二代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一生中发生数量最高、危害最重的一代,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协调化学防治与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矛盾,将幼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虫的良种,在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应选择叶片厚硬、主脉紧实的品种类型,使低龄幼虫卷叶困难,成活率低,达到减轻危害的目的。②合理施肥,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迟熟,促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整齐,适期成熟,提高水稻本身的耐虫能力,以缩短危害期。③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期,降低幼虫孵化期的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防治效果都好。④消灭越冬虫源,在冬季和早春结合积肥、治螟,清除田块内的稻桩以及田边的杂草,沤制堆肥,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①保护自然天敌,在调查的基础上,协调药剂防治时间、药剂种类和施药方法。如按常规时间用药,对天敌杀伤大时,应提早或推迟施药;如虫量虽已达到防治指标,但天敌寄生率很高,也可不用药防治。在选择施药种类和施药方法时,还应尽量注意采用不杀伤或少杀伤天敌的种类和方法以保护自然天敌。②释放赤眼蜂,从发蛾始盛期开始到蛾量自高峰下降后为止,每隔2~3天释放一次,连放3~5次。放蜂量根据稻纵卷叶螟的卵量而定,每丛有卵5粒以下,每次每667米2放1万头左右;每丛有卵10粒左右,每次每667米2放3万~5万头。③以菌治虫:施用生物农药杀螟杆菌、青虫菌或苏云金杆菌HD-1菌剂(每克菌粉含活孢子100亿以上),每667米2用150~200克,加0.1%洗衣粉或茶子饼粉作湿润剂,对水60~75千克喷雾,若再加入少量化学农药(约为农药常用量的5%),则可提高防治效果。
(3)药剂防治:水稻分蘖期和长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尤其是长穗期损失更大。要在发生的主害代二龄幼虫盛期(即大量叶尖被卷时期),使用药剂防治较为恰当,尤其是一些生长嫩绿的稻田,更应作为防治对象田。药剂防治应狠治水稻长穗期危害世代,不放松分蘖期危害严重的世代,采取“狠治二代、巧治三代、挑治四代”的综防措施,一般年份防治只需施药一次,即可达到消灾保产的目的。三、四代幼虫视发生情况结合其他病虫兼治。幼虫三龄前是药剂防治的最好时机,每667米2可用51%稻农1号可湿性粉剂50克,或1%灭虫清悬浮剂40~50毫升,或0.36%苦参碱水剂60~70毫升,或46%特杀螟可湿性粉剂50~60毫升,或5%锐劲特悬浮剂40~50毫升,对水37.5千克喷雾。一般傍晚及早晨露水未干时施药的效果较好,晚间施药效果更好,阴天和细雨天全天均可施用。在防治失时或漏治、幼虫已达四至五龄的情况下,选用触杀性较强的药剂及时补治。在施药前先用竹帚猛扫虫苞,使虫苞散开,促使幼虫受惊外出,然后施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施药期间应灌浅水3~6厘米左右,保持3~4天。如在搁田或已播绿肥不能灌水时,药液应适当增加。
水稻的稻纵卷叶螟有哪些形态特征?
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9毫米,黄褐色,前后翅外缘都有暗灰色宽带纹,翅面有2条暗褐色横线,前翅两条横线间夹一短纹,雄蛾在短纹上有一闪光的黑色毛簇。卵扁椭圆形,中间稍隆起,初为白色,后渐变黄褐色。
末龄幼虫体长14~19毫米,体黄绿色,老熟时橘红色,中、后胸背面有8个黑色毛瘤,前排6个,后排2个。蛹长圆筒形,黄褐色,末端尖削,有8个钩刺。
稻纵卷叶螟有哪些习性?
稻纵卷叶螟又名刮青虫、白叶青、苞叶虫。成虫喜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稻田或生长茂密的草丛间,夜间活动,有一定的趋光性,对金属卤素灯趋性较强。喜在插秧密度大、植株嫩绿的田块产卵,多散产在植株上部1~3个叶片上,并以剑叶下的叶片卵量最高,且叶背多于叶面,少数产在叶鞘上,多为一处一卵。幼虫先在心叶及附近取食,二龄后开始吐丝,把叶片纵卷成筒状虫苞,在内部啃食叶肉,只剩下虫苞外表的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幼虫机敏活泼,一触即跳,并能迅速后退,能转叶危害,一生能结苞4~5个,如遇阴雨或惊扰时,转苞次数增加,危害加重,幼虫有背光性,因此多在傍晚或夜间转移,老熟幼虫主要在距离地面7~10厘米处叶鞘内、枯黄叶片或稻丛基部及老虫苞内化蛹。水稻受害后千粒重降低,空瘪率增加,生育期推迟,一般减产二至三成,严重的可达五成以上,大发生时稻田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
水稻的稻纵卷叶螟要怎样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措施:(1)合理施肥,防止水稻贪青徒长,提高抗、耐虫能力。
(2)以菌治虫。每667米2(亩)用含有活孢子数100亿的青虫菌、杀螟杆菌或Bt菌粉(或乳剂)150~200克,对水60千克,再加入0.1%的洗衣粉做湿润剂,进行喷雾。
(3)药剂防治。每667米2(亩)用5%锐劲特胶悬剂20毫升,或42%特力克乳油60毫升,或40%乐斯本乳油80毫升,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50毫升,对水喷雾,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稻纵卷叶螟怎样识别和防治?
稻纵卷叶螟属食叶性害虫,完全变态昆虫,从卵→幼虫→化蛹→成虫(蛾)为一个世代。初孵幼虫一般先爬入水稻心叶或附近叶鞘或旧虫苞中,虫量大时亦可几头幼虫聚集在叶尖、叶片一侧边缘小虫苞,2龄幼虫则一般在叶尖或叶侧结小苞,3龄开始吐丝缀合叶片两边叶缘,将整段叶片向正面纵卷成苞,一般单叶成苞,少数可以将临近数片叶缀合成苞。幼虫取食叶片上表皮与叶肉,仅留下白色下表皮及叶脉,虫苞上显现白斑。危害严重时,田间虫苞累累,甚至植株枯死,一片枯白。使水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空壳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
在防治上要综合考虑,在达到防治指标时才打药防治。一方面,采取农业防治,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结合稻田管理,在幼虫孵化期间烤田,或在化蛹盛期灌水,减轻受害程度。第二,采用物理防治,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稻田养鸭、保护青蛙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减少下代虫源。第三,生物防治,具体方法是:每亩用杀螟杆菌、青虫菌等含活孢子量100亿/克的菌粉150~200克,对水60~75千克喷雾。也可在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释放赤眼蜂,每亩每次放3万~4万头,隔3天1次,连续3次。第四,药剂防治:在分蘖期有效虫量40头/百丛、穗期20头/百丛以上即可防治,以幼虫盛孵期或2、3龄幼虫期高峰期为宜。亩用5%氟虫腈胶悬剂20~30毫升,或用25%毒死蜱乳剂每亩70~80毫升,或用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或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蚕桑区可改用5%杀虫双颗粒剂1.5千克加湿润细土撒施)等。上述喷雾每亩用水50~60千克,施药时田间保水1~2寸,施药后6小时内遇大雨需补防一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