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常见病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生姜生产中的病害极多,常见的有细菌性姜瘟病,真菌性根茎腐烂病,生姜斑点病,纹枯病,炭疽病,根线虫引起的癞皮病,病毒病,及某些缺素症,高温失绿症等。这些病害的发生,姜农大都认为是温度,种植密度,肥料,种姜,土壤等引起的,这是肯定的,这是现代农业的出现的新问题。
一,种性的原因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种野生的植物很少发病。自然界中病原菌客观存在并自生自灭,植物与病原菌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病菌不会只危害人工种植的作物,而不危害野生植物。
野生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规律,进行自然选择达到与生态环境和病原菌间矛盾的相对平衡,适者生存。也就是说,野生植物与病原菌同步进化且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病害不会造成对寄主植物的严重危害,它们相对"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人类是打破这一"和谐"的罪魁祸首。我们的耕作,栽培,管理措施等方法对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中的栽培作物由于人类的需求,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用人工选择替换了自然选择,培育出高产的新品种,这就改变了植株的生长周期,形态及组织结构,使植株处于另一种环境中,从而破坏了自然平衡,导致作物的抗逆性减弱,品种遗传性单一。
再就是,由于人工培育种对经常变化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远不如病原菌强,我们只是改变了植株的种性,但却不能改变病原菌。
第三是我们在作物的栽培管理中经常用到化学农药,但因防治病菌不彻底,病菌快节奏的换代特性形成了抗药性,抗逆性,多变性。我们在病菌的防控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落后于病原菌的换代,搞不清它到底向哪个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病菌的变化而开发研制新药品。这就像今年的新冠病毒一样,它的变异性快,对于疫苗的研制大费周折。
这也就是大姜病害发生重而难防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种性的改变,导致了大姜病害发生重。如大姜本喜欢排水条件好,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沙壤土,如果我们把它们栽植到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再加上保护设施等,人为地创造环境条件供其生长,这些因素的变化对大姜的影响就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
二,连作的原因
大姜虽然对土壤酸碱性的适应性较强,但多年的重茬栽培,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大姜植株表现为矮小,叶黄而长势差,姜块发育不良,抗性减弱,为病菌的侵袭带来了可乘之机,如姜瘟病发作,很难治愈,并且土壤残留病原菌重,一旦条件适宜会导致连年发作。
大姜根线虫,茎基腐烂病等多种病原菌都是土传病害,连作大姜都存在着潜在发病风险。因此,大姜不宜多年重茬栽培,适时轮作是减少病害发生的最佳途径。
再就是不合理的施肥,如有机肥用量减少,化学肥料的过量施用,导致植株徒长,田间透光性差,预防病害不及时等,都会造成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如氮肥过多,炭疽病发生重等。
因此,我们在栽培大姜时,应该从栽培,耕作和管理技术入手,以防病为核心,把栽培和防病结合起来,制定整套高产的耕作,栽培和管理措施,农业的,物理的,化学的配合应用,促进大姜的正常生长发育,选育抗病高产品种,配合施药控制病害,从根本上解决大姜生产与防治病害的问题。
大姜每年到七月份姜叶都黄是哪里出现问题?
请你详细的观察一下姜叶、茎、叶梢的情况,参考以下资料。
生姜叶部病害有4种:姜叶枯病、姜斑点病、姜炭疽病、姜眼斑病。
一、病害种类及诊断。
⑴姜叶枯病。叶片受害后,首先在病部产生黄褐色枯斑,然后逐渐向整个叶面扩展,严重时叶片变褐、枯萎。病部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座。
⑵姜斑点病。染病叶片首先出现黄白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约2-5毫米。潮湿时病斑上长出许多分散的黑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器。干燥时病部开裂或穿孔,若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部分或全部干枯。
⑶姜炭疽病。染病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湿润状的退绿病斑,后期互相联结成不规则形大斑,严重时可使叶片干枯。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略粗糙的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该病亦可危害茎和叶梢,在茎和叶梢上形成短条形病斑,亦长有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可使叶片下垂,但仍保持绿色。
⑷姜眼斑病。首先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小点,后扩为梭形,形似眼睛,故称眼斑病。病斑呈灰白色,边缘褐色较浅,病斑大小为5-10毫米×3-4毫米,病部四周黄晕明显或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暗灰色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害发生条件。以上叶部病害均由真菌引起。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借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连作地、种植过密、通风不良,氮肥过量、植株徒长的发病重;地势低、土质黏瘦亦利于病害的发生。
三、防治技术。生姜叶部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⑴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避免偏施或过施氮肥。适量浇水,及时中耕培土,及时清除杂草,降低田间湿度。⑵重病地可实行轮作,最好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⑶秋冬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田间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 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化学药剂防治,可选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4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隔7-8天喷1次,连喷3-4次。注意以上农药应轮换使用。
姜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毒。
发病症状:发病的前一天晚上,还是鲜嫩的姜叶,第二天早晨就开始蔫萎,后姜叶逐渐变黄,慢慢地整株腐烂,该病如防治不及时,可造成大面积绝产且危害期可达10年以上,它的传播途径广、速度快。
防治方法:(1)在播种前将土地耕深耙细整平,用专业注射器按每30cm×30cm为一个注射点向地里注射氯化苦土壤消毒液,每个点注射3-5毫升,注射后进行地膜覆盖熏蒸,覆盖时间按地温确定:地温在20℃以上一般7-10天,15℃以上一般10-15天,10℃以下一般20天到一个月。(2)切勿将在发生姜瘟病地块中用过的锨、镢、犁等生产工具带入未受病的地块,同时也不要穿在发病地块中穿过的鞋进入未受病地块,以免将菌土带入姜地。(3)切勿浇灌被污染的水。大姜生长期间若发现姜瘟病应及早防治,方法是在发病区按每30厘米×30厘米的网度,用木棍插眼4-5厘米深左右,每个眼倒入10毫升氯化苦土壤消毒液后用无菌土将发病区封闭,最后覆盖上塑料薄膜进行熏蒸。第二年,播种前一般每亩地用50斤氯化苦土壤消毒液按方法(1)进行土壤消毒。
3、大姜线虫病(癞皮病):症状是,发病前期大姜的叶片小(如花生小叶病一样),生长缓慢,引起减产,收获后可发现姜块底部有明显的小白水泡,大姜储存后易腐烂。据分析,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姜地大量使用未沤制好的鸡、猪粪中寄生虫所致。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根治方法,根据我市的经验,使用丙线磷类药物(如克线丹、癞线丹、特丁线瘤净等)可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治方法:一是注意使用鸡、猪粪一定要沤制腐熟后再施;二是注意在栽植使用种肥、追喂、起垄三个关键时期,分别每亩施用丙线磷类药物4-5斤。
生姜茎秆出现腐烂是什么原因
生姜作为一种高价值经济作物,前期的生长不良、出苗不齐、苗势弱和早期的根腐病、立枯病及中后期的茎基腐病、白绢病等几种主要土传病害严重影响了姜的产量及品质。造成生姜茎秆腐烂的原因有:
生姜茎基腐病,俗称烂脖子病,主要由疫霉菌、腐霉菌等真菌和少量细菌复合侵染引起的病害,在25℃水培条件下,菌丝生长快,高温高湿有利于茎基腐病的发生。
生姜茎基腐病在发病初期茎基部茎秆(地表处)出现黄褐色病斑,继而软腐,后期地上部茎叶黄化萎凋后枯死;地下部块茎染病呈软腐状,失去食用价值;根部受害腐烂,引起植株下部叶片尖端及叶缘褪绿变黄,后蔓延至整个叶片,并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致整株黄化倒伏,根茎腐烂,散发出臭味。
病因及症状
1、施肥不合理,前期氮肥用量过大,生长过嫩,抗病能力差;土壤黏重、偏酸;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易发病
2、低洼地块或排水不良导致土壤过湿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昼夜温差大或大雨后骤然放晴易发病。
3、种姜带菌或多年连作地块中的病残体引发病害发生。
4、植株根部或茎基部受线虫或蛆危害,病菌从伤口侵染发病。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