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螟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是什么?
大螟寄主范围广,有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甘蔗、棉花、芦苇、巴茅等。该虫在水稻上危害特点与危害症状基本与二化螟相同。
大螟在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省、直辖市一年发生3~4代;江西、湖北、湖南等省4代;福建省4~6代;台湾省5~7代。以幼虫在稻桩及玉米、高粱、菱白等残株和芦苇、三棱草根际越冬。
在长江下游地区,越冬成虫4月中下旬始见,5月上中旬盛发。第一代成虫7月上中旬盛发。卵主要产在杂交稻、中稻、早栽单晚和双晚秧田中。7月中下旬卵盛孵。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危害,造成枯鞘和枯心。第二代成虫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盛发。卵主要产在杂交稻、迟中稻、单晚和双晚稻田中,卵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盛孵。幼虫在9月上中旬危害,造成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第三代成虫9月底至10月上旬盛发,对双季晚稻会造成一定危害。
成虫趋光性较三化螟和二化螟弱。喜选择植株高大、秆粗壮、叶色浓绿、叶鞘抱合不紧的水稻产卵,特喜好杂交稻,产于稗草上的卵量也很大。卵多产于叶鞘内侧,以近田埂2米内最多。雌蛾羽化后2~4天可产卵,每只雌蛾产卵量200~300粒。
初孵幼虫先群集叶鞘取食,3~5天后造成枯鞘。发育至二、三龄开始分散蛀茎,很快会造成枯心。以后幼虫不断转株危害,平均一卵块孵出的幼虫,能造成40~80根水稻枯心。水稻孕穗以后幼虫危害则造成枯孕穗、白穗或虫伤株。平均一块卵孵出的幼虫,能造成10~20根白穗、枯孕穗和数十根虫伤株。幼虫多数六龄、少数七龄。老熟后移至下部叶鞘内或稻丛间化蛹,少数化蛹于枯孕穗或稻茎中。
大螟的发生危害程度与耕作制度关系密切。凡旱作地区,大面积高粱、玉米、粟类作物中混栽部分水稻的,大螟危害重。山区由于多种旱作物而且杂草多,滨湖地区茭白、芦苇多,大螟发生皆较重。
如何防治大螟?
(1)农业防治:①及时清除田埂杂草,或在防治前先用药喷洒田埂,能有效压低虫量。②田边栽稗诱卵,在卵块盛孵后5天内、幼虫分散前拔除销毁。结合拔除田边其他杂草。
(2)药剂防治:参照防治二化螟的药剂和用量进行。
(3)人工防治:发现田间出现枯心苗、白穗、枯孕穗等,及时人工拔除。
茭白大螟发生规律是怎样的?如何防治?
茭白大螟又叫紫螟、稻蛀茎夜蛾。大螟和二化螟一样均以幼虫蛀食心叶和茭白,造成枯心苗和废品茭白。该虫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茭墩残株上越冬,3月底越冬代开始化蛹,4月下旬出现成虫,5月中旬达羽化高峰。卵扁椭圆形,有10~20余粒排列成行,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灰黑色,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拔节后大部分产在叶鞘上。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钻蛀茎秆,前期造成枯心,孕茭时钻蛀嫩茎,降低产量与品质。
防治技术是冬季进行清园,消灭越冬幼虫;化蛹期间,结合搁田、浅灌水,使化蛹部位降低,到化蛹高峰时灌深水杀蛹。药剂防治同二化螟。
大螟的生活习性
大螟成虫羽化多在下午7~8时,白天栖息在杂草丛中或稻丛基部,晚上8~9时活动,扑灯盛期在午夜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半。成虫第一代具较强的趋光性,高温期第二、三代趋光性弱,第四代又转强。第一代雌蛾性外激素有较强的诱集作用,第二、三代诱集力差,因此,灯诱或性诱在高温季节往往反映不出成虫的消长情况。
成虫喜在较开阔的空间活动产卵,有明显的趋边性。圆秆到孕穗期的稻田,产卵多集中于沿田埂和中心沟旁的边行;水稻穗期卵块向田中心分散,但边行卵量仍明显多于田中心。雌蛾产卵选择性强,第一代成虫喜产卵于玉米基部第二叶叶鞘内侧;第二代成虫喜产卵于田边稗草上,秆高、茎粗、叶鞘紧密适中的田边稻株上,也有少量卵块分布。第三代孕穗期和刚齐穗的稻苗上卵块最多,卵主要产在水稻叶鞘内侧,多数产在距叶枕3厘米以内。
初孵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2~3龄期开始分散转移。幼虫老熟后移至下部叶鞘内或稻丛间化蛹,少数化蛹在枯孕穗或稻茎中;麦田枯心、白穗中的大螟在麦茎中或转移到稻桩中化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