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鉴定的方法
首先你要确定待鉴定的菌种一定是纯种 。如果菌种不纯,所观察到的现象则是混合现象,这样自然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因此在鉴定之前,首先要将菌种纯化。 纯化方法,一般有2种:平板划线单菌落分离法和单细胞分离法。前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适用范围广。
菌种鉴定的方法一般有常规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1)常规鉴定: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菌毛染色、糖类分解实验、吲哚实验、淀粉水解实验、V-P实验、甲基红实验、柠檬酸盐利用实验、硝酸盐还原实验、接触酶实验等
(2)分子生物学方法:细菌16SrDNA菌种鉴定:提取DNA,特定引物PCR扩增,PCR产物纯化测序,进化树分析;真菌18S rDNA/ITS菌种鉴定流程也是一样的。
怎样鉴定菌种的质量?
检查原种、栽培种菌种质量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查阅制种记录,核对是否名符其实,避免张冠李戴。
(2)计算菌种成品率
只有染杂率低于有关要求的菌种才能作为菌种繁殖播种。
(3)调查菌种培养时间
在适当培养条件下,除竹荪菌种生长较慢(需要培养40天左右)外,绝大多数食用菌菌种培养25天左右即可完全吃料。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超过45天仍未完全吃料,表示菌种已经老化,不宜用于生产。
(4)再生试验
为了避免购买或使用长势弱、退化菌种或老化菌种,选购或使用前应进行再生试验,检查菌种是否壮。具体作法是:在菌种中部取黄豆或蚕豆大小的一块菌种,移植到培养皿中,培养皿内先铺一张滤纸或数层卫生纸,加少许冷开水使纸湿润,在室温(25℃)条件下培养3~5天。若菌种块正常萌动,长出旺盛、整齐的菌丝,表示菌种壮,质量好。如果培养5~7天仍原样不动,说明菌种长势弱,再生能力差,不宜利用。
另外,培养或贮运过程中,容器破损或已被老鼠、害虫光顾的菌种,也不能利用。
如何鉴定菌种?
在杏鲍菇、白灵菇生产中,只有具备优良的菌种,通过科学的培育管理,才能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因此菌种的优劣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菌种生产厂家信誉的大事。在现实生产中,也常发现有的菌种厂以赢利为目的,粗制滥造。加之有些菇农对菌种质量缺乏识别能力,致使在生产中减产、绝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严格菌种质量,加强对菌种的鉴定和识别是当前食用菌发展中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主要的技术环节和要求。
菌种质量的鉴定,严格地讲,应从形态、生理、栽培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测和评价。但要完成各种指标,除了需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需具备一定的仪器设备及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一般生产者是很难完成的。这里仅将几种常用、简便、易行的方法予以介绍,供生产者参考。
(1)直接观察。
对引进的母种,首先要用肉眼观察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棉塞有无松动,试管有无破损,棉塞中有无杂菌和病虫害侵染,菌丝色泽是否正常、有无老化等现象。购进或自制的原种,瓶内菌丝应粗壮整齐、分枝浓密、色浓白呈绒毛状,说明生长旺盛。如瓶底出现黄水、菌丝萎缩与瓶壁脱离,或出现原基扭结,说明菌种老化应淘汰。(2)菌种纯度检查。
杏鲍菇菌丝是纯白色的,白灵菇菌丝较杏鲍菇菌丝稍浅些。如在菌种管或菌种瓶中出现其他颜色的菌丝或孢子(绿色、黄色、黑色等),则说明菌种不纯,被杂菌污染不能使用。如果在接菌时发现菌种有异味也说明菌种被杂菌污染,不能使用。(3)吃料能力鉴定。
将母种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种培养基中,或将原种接入栽培袋中观察菌丝生长情况。经1周的培养,如果菌种块能很快萌发并迅速向四周的培养料中生长伸展,说明菌种的吃料能力强。反之,菌种块萌发后生长缓慢,迟迟不向四周和料层深处伸展,则表明菌种对培养料的适应能力差。(4)观察菌丝长势。
可先将供测的菌种接入其适宜的试管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如果菌丝生长整齐浓密、健壮有力,则表明为优良菌种。若菌丝生长缓慢或长速太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容易衰老,则表明菌种质劣。(5)栽培试验观察。
这是菌种质量鉴定最可靠的方法。通过一定的栽培试验,凡具备优质高产、抗杂能力强和遗传性稳定的菌株,才是优良和可推广应用的品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9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