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爱臣篇》的翻译
翻译:所喜爱的臣太亲近,必然会危及自身;为人臣者过分尊贵,必然会改变君主的地位;主妇和妾没有分别,必然会危及正妻之子;君主兄弟之间互不服气,必然会危及社稷。我听说,有千乘兵车的诸侯君主如果没有防备,必然有百乘兵车的大臣在身旁,会夺走他的民众而颠覆他的国家;有万乘兵车的君主如果没有防备,必然有千乘兵车的大家族在身旁,会夺走他的威势而颠覆他的国家。
所以奸臣繁殖滋长,君主的道路就会衰亡。所以诸侯们发展壮大,就是天子的危害;群臣太富裕了,就是君主的失败。将相大臣控制了君主而兴隆自己的家族,这是君主被排除在外了。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比自身更宝贵的了,没有什么比位置更尊贵的了,没有什么比威势更为重要的了,没有什么比势力更隆重的了。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能从外面求得,不能请求于人,要有众议才能得到。所以说:人民的君主不能使用财富得到,就会被排除在外。这是领导人民的人必需要认识到的。
《韩非子·爱臣第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韩非子的作品之一。本文的主旨是阐述过分宠爱臣下所造成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君的”蓄臣”之道:”尽之以法,质之以备。”他的这种思想对于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防止臣子作乱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非子•爱臣》上,君臣之间度的把握尤其关键!
在了解过《韩非子•主道》后,接着读这篇和《主道》篇联系紧密的《爱臣》篇,爱臣,顾名思义就是君主喜爱和重用的臣子,韩非通过分析君主权势衰微和官员势力崛起的变化,论述了君主和臣子的关系,以及驾驭臣子的方法和原则。
【读经典】
简单翻译下:君主喜爱的臣子和君主过于亲密,必然会损害君主的性命;大臣过于尊贵,必然会改换君主的地位。
简单翻译下:君主的妻与妾等级混乱,一定会危及嫡子的安危;君主的兄弟之间不能互相服气,一定会使国家覆灭。
简单翻译下:听说拥有兵车千辆国家的君主,如果不戒备,就会有拥有兵车百辆的大臣在他身边,抢夺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拥有兵车万辆的国家的君主,如果不戒备,就会有拥有兵车千辆的大夫在他身边,抢走他的权力和地位颠覆他的国家。
【谈心得】
韩非很重视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君臣之间的距离与量度,他认为“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就是说君王喜欢的大臣过于亲近,必定会危及君王的安危。实际上这也是自然规律在社会科学上的体现,万事都讲究一个“度”,适度则和,过度则危!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要讲究“度”,这和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是一个道理,双方彼此熟悉,但不过度逾越,就能保持平静美好的关系,超过了那个度,难免会有冲突发生。
君臣之间是有明确礼法规定的,君臣之间职责、地位、等级的差别是天然存在的,绝不可逾越,君主一旦逾越了这条红线,太过于亲近宠臣就会招来危险,这个危险未必是臣子主动要危害君主,更多的使君主逾越得法度,自然降责于君主!
而对于臣子,韩非认为“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把臣子地位太高,越过了那个君臣地位、职责的度,臣子难免产生取代君主的想法,这是人性使然,也是自然规律,所以韩非把人臣地位不能过高,设为不能超越的红线!
同时对于皇室内部,韩非子认为“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古代封建时期君主只能有一个人,皇子却有很多个,因此后宫妻妾的等级,嫡子与庶子的等级非常重要,这同样是君主对待母子距离要把握的“度”。
而君主兄弟之间的关系同样重要,韩非认为“兄弟不服,必危社稷”,君主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幼年时期基本上平起平坐,最后只有一个人成了君主,其他兄弟要给曾经的亲兄弟磕头称臣,这个身份转变,分寸把握尤其重要!
君主不光要理清这些君臣、母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和距离,还要做好日常戒备,韩非阐述了“无备则倾”的道理,韩非所处的时代,真正的中央集权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资源包括土地人口、武装力量都是靠分封所得。
所以君王和分封的诸侯臣子之间的距离,体现在实力上就是“百乘之臣”与“千乘之家”的差别,日常的戒备必不可少,这也是君王与爱臣之间距离和度的核心问题!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什么意思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
——韩非子
《韩非子》
宠臣过于亲近,必然会危及君主;大臣地位太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权位
这句话是历史所反复证实过的
法家的思想,就是要赏罚分明,君主要牢牢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让宠臣拥有过多的权力,否则自己会死的很惨
韩非·爱臣
【学究】
韩非子《爱臣》篇开始讲述法律的重要性。对于当时社会,君主的安全是百姓的福报,如果一旦君主处于危机或者被他人替代,国家就会处于混乱,百姓就会流离失所。韩非很明白,君主是国家的中心,如何维护君主的地位不受他人的危害,那就要做好防备,防备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制定合理的制度。
文中韩非列举前代很多君主因为管理不当导致君权旁落的现象,以此来提醒秦王不能太过信任周边的臣子,这也是一种间接的隔离秦王和臣子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已经开始建设国家法律,尤其有李斯这样的法家代表存在,秦国的法律制度已经逐渐完善。韩非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论点呢?因为韩非感受自己的建议并没有引起秦王的重视,以此推断,秦王过于看重周边的臣子,实际上韩非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当然韩非不能直接说出秦王被其周围的重臣左右了,就拿过去的案列来提醒秦王。
事实上,作为一个要管理跨越千里幅度的国家,单靠儒学这一套理论是难以实施的,周朝正是因为太多看重儒家的理论,导致周天下支离破碎。韩非是一个明白人,要实现中华大统,必定要应用法家的理论,也就提出帝王之术,以此作为自己的管理理论引起秦王的注意。而这些的确也为秦王一统天下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学者本质上依然有自我的一面,总以为自己远比他人来得高明,这一点在韩非身上,依然清晰可见。也正是这一点,注定韩非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政治棋子,用则存在,用后必定被弃。这是谋臣的宿命。
【原文】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候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
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候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婬。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军不得私贷于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
【通译】
宠臣过于亲近,必定危及君身;臣子地位太高,必定取代君位;妻妾不分等级,必定危及嫡子;君主兄弟不服,必定危害国家。我听说千乘小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拥有百乘兵车的臣子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大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千乘之国的大夫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权势,颠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势力扩张,君主权势就会消亡。因此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太富是君主的失败。将相控制君主使私家兴盛,这是君主应排斥的。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身更高贵、比君位更尊崇、比君威更强大、比君权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借助于外界,不求助于别人,处理恰当就都得到了。所以说:君主不能使用他的财富,最终将会被排斥在外,这是统治者要牢记的。
过去商纣的灭亡,周朝的衰微,都因诸侯的强大;晋国被三分,齐国被篡权,都因群臣太富有。燕、宋臣子杀掉国君的原因,都属这一类。所以在上对照商、周,中间对照燕、宋,没有一个不是用的这种方法。因此高明的君主蓄养他的臣下,完全依照法律办事,立足于防备,所以不赦免死囚,不宽有罪犯,赦免死囚。宽宥罪犯,这叫做威势散失。国家将危,君权旁落。因此大臣的俸禄即使很多,也不能凭借城市建立自己的威势;党羽即使很多,也不能拥有私人武装。所以臣子在国内不准有私人朝会,在军中不准有私人外交,个人的财物不能私自借给私家。这是明君用来禁止奸邪的办法。因此大臣出外不准有许多人马随从,不准在车上携带任何兵器;如果不是传递紧急文件,车上带有一件兵器的,判处死刑,决不赦免。这是明君用来防备意外的办法。
《爱臣第四》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韩非
原文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候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
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候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军不得私贷于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
译文
宠臣过于亲近,必定危及君身;臣子地位太高,必定取代君位;妻妾不分等级,必定危及嫡子;君主兄弟不服,必定危害国家。我听说千乘小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拥有百乘兵车的臣子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大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千乘之国的大夫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权势,颠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势力扩张,君主权势就会消亡。因此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太富是君主的失败。将相控制君主使私家兴盛,这是君主应排斥的。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身更高贵、比君位更尊崇、比君威更强大、比君权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借助于外界,不求助于别人,处理恰当就都得到了。所以说:君主不能使用他的财富,最终将会被排斥在外,这是统治者要牢记的。
过去商纣的灭亡,周朝的衰微,都因诸侯的强大;晋国被三分,齐国被篡权,都因群臣太富有。燕、宋臣子杀掉国君的原因,都属这一类。所以在上对照商、周,中间对照燕、宋,没有一个不是用的这种方法。因此高明的君主蓄养他的臣下,完全依照法律办事,立足于防备,所以不赦免死囚,不宽有罪犯,赦免死囚。宽宥罪犯,这叫做威势散失。国家将危,君权旁落。因此大臣的俸禄即使很多,也不能凭借城市建立自己的威势;党羽即使很多,也不能拥有私人武装。所以臣子在国内不准有私人朝会,在军中不准有私人外交,个人的财物不能私自借给私家。这是明君用来禁止奸邪的办法。因此大臣出外不准有许多人马随从,不准在车上携带任何兵器;如果不是传递紧急文件,车上带有一件兵器的,判处死刑,决不赦免。这是明君用来防备意外的办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