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额负蝗是什么?
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又称尖头蚱蜢、锥头蝗,属直翅目尖蝗科。分布于上海、南昌、连云港、天津、北京、杭州、西安、厦门、长沙、太原、郑州、大连、汕头等地。为害鸡冠花、凤仙花、菊花、一串红、海棠、唐菖蒲、万寿菊、百日草、扶桑、蔷薇、六月雪、茉莉、金盏菊、美人蕉、樱花、爪叶菊、荷花、竹和泡桐等。
为害状
为害叶片,轻者造成叶片孔洞,重者吃光,只留下主枝。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毫米,瘦长,绿色或褐色。头部锥形。前翅绿色,后翅基部为红色。后足发达,善跳跃。卵乳白色,椭圆形。初孵若虫浅绿色,形态似成虫,只有翅芽。
发生特点
我国北方1年1代,江浙1年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6月卵孵化。初孵若虫在叶片上群居取食,先啃叶肉,留下表皮呈网状。随着虫体增长,食量加大,将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以至吃光叶片。10月成虫成熟与产卵。卵产在向阳面较硬的土层中。卵集中成块状,卵块外有黄褐色分泌物封固。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发生不重时,在秋季清晨负蝗活动力弱时,人工捕杀。
(2)药剂防治。大发生时,喷施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24%万灵液剂1500倍液。
花卉负蝗害要怎样防治?
花卉中的负蝗又称蚱蜢,分布广,食性杂,主要危害一串红、菊花、鸡冠花、凤仙花、唐菖蒲、美人蕉、金盏菊、百日草、松果菊等一、二年生及宿根草花。
负蝗的成虫体瘦长,长30毫米左右。淡绿色,头部尖,向前突出,后足为跳跃足,前翅为绿色,后翅基部为红色。卵呈椭圆形、乳白色。若虫淡绿色,似成虫,具翅芽。
负蝗1年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过冬,翌年5~6月份卵孵化。初孵若虫群集于叶部为害,将叶片咬成缺刻、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雌雄成虫常以背负状态在背上交尾,故称负蝗。
短额负蝗要怎样防治?
短额负蝗的防治措施:(1)园艺管理:秋末、初春,翻铲田埂、地边的土层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冻死或晒干。
(2)药剂防治:抓住若虫低龄期群集为害、食量小、移动能力差的有利时机及时打药,可用20%菊马乳油2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3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
负蝗要危害哪些花卉?
负蝗又称蚱蜢,分布广,食性杂,主要危害一串红、菊花、鸡冠花、凤仙花、唐菖蒲、美人蕉、金盏菊、百日草、松果菊等一、二年生及宿根草花。
负蝗的成虫体瘦长,长30毫米左右。淡绿色,头部尖,向前突出,后足为跳跃足,前翅为绿色,后翅基部为红色。卵呈椭圆形、乳白色。若虫淡绿色,似成虫,具翅芽。
负蝗1年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过冬,翌年5~6月份卵孵化。初孵若虫群集于叶部为害,将叶片咬成缺刻、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雌雄成虫常以背负状态在背上交尾,故称负蝗。
防治措施:
负蝗活动性弱,可采用人工捕捉法防治;使用敌杀死,功夫菊酯、辛硫磷、灭扫利等喷药防治。
这是什么虫
俗名 蚱蜢 也叫蚂蚱 蝗虫类
具体点说蝗虫里的《负蝗》
负蝗,Atractomorpha sp.,为直翅目锥头蝗科负蝗属的一类昆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以及台湾。除为害水稻、小麦、玉米、烟草、棉花、芝麻、麻类外,还为害甘薯、甘蔗、白菜、甘蓝、萝卜、豆类、茄子、马铃薯等各种蔬菜、农作物及园林花卉植物。以成虫、若虫食叶,影响植株生长、降低蔬菜商品价值。
中文学名
负蝗
短额负蝗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短额负蝗的发生规律:短额负蝗1年发生1代,以卵块于沟边、田埂等处的土中越冬。来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孵化期,7月可见大量羽化出的成虫。初孵若虫群集为害,二龄后分散为害。成虫交尾时,雄虫在雌虫背上随雌虫爬行数天而不散,故而得名“负蝗”。植被茂密、湿度大,有利于此虫的发生为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9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