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丁是怎么扎人
八角丁使用体表的毒毛扎人的。
桑褐刺蛾是鳞翅目刺蛾科桑褐刺蛾属的一种昆虫。分布在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幼虫取食叶肉,仅残留表皮和叶脉。体表有毒毛,粘于身上有疼痛感,且奇痒难忍。别名活辣子,七辣子,八角(ge)儿丁,八家子。
治理措施
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
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此外可喷白僵菌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9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9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八角丁
八角丁咬了怎么办
被八角丁触碰的瞬间可以使用肥皂水进行冲洗,也可以用风油精、花露水解毒,或者用碳酸氢钠溶液湿敷,如果比较严重点的话可以使用地塞米松外敷,然后用外激素药膏看看有没有红肿,也可以使用热毛巾消肿。
还可以将八角丁碾碎之后再敷在被叮咬的地方就可以消肿,也可以抹一点白糖,白糖最好加一点点水,再抹上泥土,这样子可以减少疼痛。
八角丁的特点
八角丁是绿刺蛾的幼虫,别称豁拉婆、火辣子、八过辣等,分布于四川、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常见于枣树、椿树、李树、柳树及某些低矮灌木丛上。
八角丁的毛发毒性很强,被蛰后毒毛螫入人的皮肤往往立即分解释放出的毒素,皮肤刺痛灼热感并起疙瘩,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关节炎等全身反应。通常一个星期之后慢慢就消退,不过肿过的地方会留下浅黑色疤痕,疤痕完全好需要一个多月左右或者更长的时间。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八角丁
八角丁的天敌是什么
八角丁的天敌是鸟类。八角丁属鳞翅目刺蛾科,是绿刺蛾幼虫。常见于枣树、椿树、李子树、柳树及某些低矮灌木丛。幼虫取食叶肉,仅残留表皮和叶脉。体表有毒毛,粘于身上有疼痛感,且奇痒难忍,需要浸泡于温水、肥皂水或者盐水中。
八角丁:成虫体长15-18mm,翅展31-39mm,全体土褐色至灰褐色、浅绿色、花色。前翅前缘近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具1暗褐色弧形横线,两线内侧衬影状带,外横线较垂直,外衬铜斑不清晰,仅在臀角呈梯形。雌蛾体色、斑纹较雄蛾浅。卵扁椭圆形,黄色,半透明。幼虫体长35mm,黄色,背线天蓝色,各节在背线前后各具1对黑点,亚背线各节具1对突起,其中后胸及1、5、8、9腹节突起最大。茧灰褐色,椭圆形。成虫五、七、九月常见。有趋光性。每雌产卵300多粒,密集叶背。卵期7-10天。幼虫期30多天,入土结茧。一般蛹期7-20多天,末代茧越冬。
八角丁就是陆参吗?
八角丁,不是陆参。
八角丁,正式名称:桑褐剌蛾。
桑褐刺蛾是鳞翅目刺蛾科桑褐刺蛾属的一种昆虫。分布在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幼虫取食叶肉,仅残留表皮和叶脉。体表有毒毛,粘于身上有疼痛感,且奇痒难忍。别名活辣子,七辣子,八角儿丁,八家子。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至18mm,翅展31至39mm,全体土褐色至灰褐色、浅绿色、花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具1暗褐色弧形横线,两线内侧衬影状带,外横线较垂直,外衬铜斑不清晰,仅在臀角呈梯形。雌蛾体色、斑纹较雄蛾浅。
卵
扁椭圆形,黄色,半透明。
幼虫
体长35mm,黄色,背线天蓝色,各节在背线前后各具1对黑点,亚背线各节具1对突起,其中后胸及1腹节、5腹节、8腹节、9腹节突起最大。
茧
灰褐色,椭圆形。
生活习性
成虫五、七、九月常见;有趋光性;每雌产卵300多粒,密集叶背。卵期7至10天。幼虫期30多天,入土结茧;一般蛹期7至20多天,末代茧越冬。
发生规律编辑
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根际附近松土层中结茧越冬;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卵散生或叠生在叶背边缘附近。9月下旬幼虫老熟,常爬行或坠落至根际附近地面上,在土表结茧越冬。
治理措施
(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
(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谢花期喷洒青虫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7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