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虫?有危害吗?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个是谷螟的幼虫,对人没有危害。谷螟是一种常见的小型蛾类,它的幼虫是一种粮食蛀虫。谷螟幼虫的特征比较明显,很容易辨认,其幼虫体长10~13mm,体呈圆筒形,中间稍膨大。头部赤褐色,上颚有齿3个,中间一个最大;头部每边有单眼6个。胸腹部淡黄白色。
谷螟幼虫蛀食干果、干菜成孔洞、缺刻。
印度谷螟有哪些危害?
印度谷螟的危害:印度谷螟在承德地区为害较重。幼虫可以取食干果、奶粉、糖果、生药材、昆虫标本等,其中以禾谷类、豆类、油籽及谷粉被害最重。
幼虫咬食胚部及表皮,并吐丝连缀粮粒,成小团或长茧,并藏在里面食害或吐丝结网封闭粮面。日久被缀粮食变成块状,并排出许多带臭味的粪便,造成污染,并且造成贮粮质量和数量上的严重损失。
谷螟幼虫能爬多高
谷螟幼虫是白色肉虫,在家里常见,可以爬到2.8米的房顶,有时候在屋顶墙角处结茧。
印度谷螟是什么?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 ctella(Hubner)]又称印度谷蛾、封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除西藏外,各省(市、区)均有发生。为害粮食、豆类、油料、各种干果、干蔬菜、各种植物种子、糖果、药材、烟叶和土特产品等,食性杂,是极重要的初期性仓虫之一。
为害状
幼虫为害粮食胚部和表皮,吐丝缀粮粒成巢,幼虫匿居其中为害,并能排泄出大量带臭味的红色粪便污染粮食(彩版十三,72),使粮食变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9毫米。翅展13~18毫米,密被灰褐及褐色鳞片。两复眼间有1向前方突出的黑褐色鳞片锥体。前翅狭长,基部2/5淡黄白色,其余为红褐色;后翅灰白色,三角形。卵长0.3毫米,椭圆形,一面略凹入,一端甚尖。表面粗糙,有许多粒状突起,乳白色。幼虫体长10~13毫米。头部赤褐色,胴部白色、淡黄白色或黄绿色,幼龄淡红色。蛹长5.7~7.2毫米,宽1.6~2.1毫米,细长腹部通常弯向背面。
发生特点
1年发生4~6代。以老熟幼虫在梁柱、包装品、板壁等缝隙中或室内阴暗避风的壁角内越冬。翌年春化蛹。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产卵。卵产于粮堆表面或包装缝隙中。卵单产或集成。10~13粒的块。每雌产卵39~275粒。幼虫孵化后即钻入粮堆内为害。最初多在粮堆表面及上半部,而后伸入内部及下部。先蛀食粮粒的胚芽,然后再剥食外皮。喜在粮堆表面吐丝成网或缀粮粒成块,潜伏其中。
这是什么虫子?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种虫子是谷螟。谷螟是一种小型蛾子,它的幼虫一般会蛀食家中的面粉或者是谷物。谷螟的特征比较明显,很容易辨认,其体长6—9mm, 翅展13—18mm。前翅较狭长,前、后缘近于平行,外缘略斜向后方;前翅基部25淡E色或灰黄,其余为锈红褐色,散生不规则的黑褐、黄色及黑色斑纹。
谷螟主要为害贮藏的谷物、豆类、油籽、点心、干果等。
印度谷螟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印度谷螟的发生规律:印度谷螟一年发生4~6代,在承德,幼虫在包装物、屋柱及板壁等缝隙中越冬,少数在粮食中越冬。越冬幼虫喜吐丝结网,群集在一处,此虫发生期极不规则,在同一时期可发现卵、幼虫、蛹、成虫。成虫在粮堆或油料种子的表面产卵,散产或集产,产卵多在夜间。每雌蛾一生平均产卵152.3粒。初孵幼虫先蛀食粮粒胚部,再剥食外皮。最喜食玉米。
幼虫常在粮面吐丝结网封住粮面,或吐丝连缀粮粒成小团,潜伏其中食害。幼虫老熟后即离开粮堆,爬向墙壁、梁柱、天花板、包装物等缝隙或者背风角落吐丝结茧越冬或化蛹,少数则在粮堆中吐丝连缀粮粒所成的小团中化蛹。
印度谷螟在承德地区6~7月幼虫大发生,其生长适温为24~30摄氏度,幼虫暴露在48.8摄氏度,经6小时即死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