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施氮肥
1、根据各种氮肥特性加以区别对待。碳酸氢铵和氨水易挥发跑氨,宜作基肥深施;硝态氮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强,肥效快,是旱田的良好追肥;一般水田作追肥可用铵态氮肥或尿素。有些肥料对种子有毒害,如尿素、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等,不宜做种肥;硫酸铵等尽管可作种肥,但用量不宜过多,并且肥料与种子间最好有土壤隔离。
2、要将氮肥深施。氮肥深施可以减少肥料的直接挥发,随水流失、硝化脱氮等方面的损失。深层施肥还有利于根系发育,使根系深扎,扩大营养面积。
3、合理配施其他肥料。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对夺取作物高产、稳产,降低成本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增肥地力。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可提高氮磷两种养分的利用效果,在有效钾含量不足的土壤上,氮肥与钾肥配合使用,也能提高氮肥的效果,可使用拉姆拉特种肥料。
4、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和土壤的供氮能力,确定氮肥的合理用量,并且合理掌握底肥、追肥比例及施用时期,这要因具体作物而定,并与灌溉、耕作等农艺措施相结合。(
合理施用氮肥的目的在于减少氮素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氮肥增产效益。要做到合理施用,必须根据下列因素来考虑氮肥的分配和施用:
(1)土壤条件一般石灰性土或碱性土,可以施酸性或生理酸性的氮肥,如硫铵、氯化铵,这些肥料除了它们能中和土壤碱性外,在碱性条件下铵态氮比较容易被作物吸收;而在酸性土,可选施碱性或生理碱性氮肥,如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铵钙或石灰氮等,它们一方面可降低土壤酸性,另一方而在酸性条件下作物容易吸收硝态氮。在盐碱土中不宜施用含氯的氯化铵,以免增加盐分,影响作物生长。肥沃的土壤, 施氮最家少,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施肥次数可少些;相反地,施氮量适当增加,分次施用。
(2)作物营养特性各种作物对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需要较多氮肥,香蕉、甘蔗、叶菜类蔬菜等需氮肥更多,而豆科作物有根瘤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因而对氮肥需要较少。不同作物对氮肥品种的反应也不同,如水稻施用铵态氮肥,尤以氯化铵、碳铵和尿素效果好,而硫铵虽然也是铵态氮肥,但在水田中常还原生成硫化氢,妨碍水稻根的呼吸。马铃薯也是施用铵态氮肥好,尤其是硫铵,因硫对马铃薯生长有利。忌氯作物如烟草、淀粉类作物、葡萄等应少施或不施氮化铵。烟草施硝铵较好,它能改善烟叶品质。多数蔬菜施硝态氮肥效果好,如萝卜施用硝态氮会抑制其生长。甜菜施用硝酸钠效果好,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了。作物不同生育期施氮肥的效果也不一样。在作物施肥的关键时 期如营养临界期或最大效率期进行施肥,增产作用显著。如玉米在抽穗开花前后需要养分最多,重施氮肥都能获得显著增产。所以考虑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要求,掌握适宜的施肥时期和施肥最,是经济有效 施用氮肥的关键。
(3)氮肥本身的性质凡是铵态肥特别是碳铵、氨水都要深施盖土,防止挥发,由于它们都是速效肥, 在土壤中又不易流失,故可作基肥和追肥,适宜水田、旱地施硝态氮肥在土中移动性大,肥效快,适宜作旱地追肥,等等。总之,要根据氮肥的特性来考虑它的施用方法。
(4)氮肥与其他肥料配合在缺乏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土壤上,单施氮肥效果很差,增施氮肥还有可能减产。因为在缺磷、钾的怙况下,蛋白质和许多重要含氮化合物很难形成,严重地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各地试验已经证明,氮肥与适最磷钾肥配合,增产效果显著。
请结合土壤中氮素转化的特性,试述采取那些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中氮肥的损失从而?
施到边补物的命35%~60%。每年施到土中的龙义全娜物吸收利用,约有一半左右的氮素未被利用。据研究,施到土壤中的氮肥主要是通过3条途径损失的,即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淋溶和径流等。
为了提高氮肥的效果,目前采用两种办法:①氮肥深施,即将碳酸氢铵、氯化铵、尿素等施人土表,而后翻耕,或者开沟施入覆土,不使肥料露在土表,以防挥发或流失,这在水稻田更为重要。 因为水田耕层与田面淹水层交接的地方,有一层不到1厘米的土层,因含较多的氧,土呈黄褐色,称为氧化层;在氧化层下面,有一个较厚的土层,因缺少氧气,土呈青灰色,称为还原层。
由于氧化层中含氧较多,硝化细菌非常活跃当铵态
土壤中氮的转化
土壤氮素形态较多,各种形态的氮素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同形态的氮素互相转化,对于有效氮的供应强度和容量有重要意义。
1.有机态氮的转化
土壤中的有机态氮是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必须要经过各种矿化过程,变为易溶的形态,才能发挥作物营养的功能。它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就成为决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是包括许多过程在内的复杂过程。
① 水解过程 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各种氨基酸。
② 氨化过程 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
由此可见,氨化作用可在多种多样条件下进行。无论水田、旱田,只要微生物活动旺盛,氨化作用都可以旺盛进行。
氨化作用产生的铵可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是农作物的优良氮素营养。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铵,可被土壤胶体吸收保存。但在旱地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态氮可进一步为微生物转化。
③ 硝化过程
指氨或铵盐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硝酸态氮化合物的过程。它是由两组微生物分两步完成的。第一步铵转化成亚硝酸盐,紧接着亚硝酸盐又转化成硝酸盐,消化过程是一个氧化过程,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所以水稻田在淹水期间主要为氨态氮,硝态氮很少,旱地土壤一般硝化作用速率快于氨化作用,土壤中主要为硝态氮。
硝态氮也是为植物吸收利用的优良氮源,所以可以利用土壤硝化作用强度来了解旱地土壤的供氮性能。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项措施:
1、合理分配:氮肥应用在增产效果好的土壤上。根据试验结果证明,一般在地下水质好、基础产量较低的贫瘠低产型土壤上利用率较高,增产效果较显著。
2、深施覆土:深施结合覆土可以增加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减少挥发,对铵态氮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施肥深度应结合作物品种特性与施肥量灵活掌握。化肥用量少、作物根系分布较浅的,以中层浅施(深6—12厘米)较好;化肥用量大、作物根系发达、入土深、分部广的应以底层深施(深12—15厘米)为宜。
3、因作物施用氮肥:作物习性不同,对氮肥的要求也不同。水稻、玉米(1603,-16.00,-0.99%)等禾谷类作物,需氮肥较多,应适当多施。而豆类作物,一般只需在根瘤菌未起作用之前的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即可。同种类的作物也有耐肥性的差异,耐肥品种稍大于不耐肥品种。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对氮的需要量也有差别。不同的作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反应也不完全一样。水稻、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施用铵态氮和硝态氮同样有效。而洋芋则喜欢铵态氮。烟草喜欢硝态氮,大多数蔬菜也喜欢硝态氮。
4、因土施肥:施用氮肥必须允分考虑土壤的供肥保肥特性。土层深厚,保肥力强的地块以基肥为主,一次追肥;保肥力差的风沙土、漏沙土,应坚持少吃多餐的原则,采取分次施肥。
5、氮磷钾及微肥配方施用: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要求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协调供应,要因地制宜,合理配方施肥。
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措施有哪些?
调节原理土壤有机质
腐殖质质量分数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在一定的有机质质量分数范围内,土壤肥力随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而提高,作物产量也随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但土壤有机质不是愈多愈好,当超过一定范围时,这种相关性就不明显。而过高的有机质质量分数既不经济,也对提高土壤肥力没有好处,如某些低湿水稻土的有机质质量分数很高,是由于土壤过湿而使其分解缓慢所致,它是土壤需要改良的标志。
要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措施有:一方面要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另一方面则需要了解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的因素,以便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过程,使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消耗达到动态平衡。
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
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来达到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的目的。调节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控制有机质的转化
土壤水气热状况影响到有机质转化的方向与速度。在生产中常通过灌排、耕作等措施,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从而达到促进或调节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效果。
2.合理的耕作和轮作
合理耕作轮作,既能调节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种类、数量及其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分布,又能调节有机质转化的水、气、热条件。在保持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质和量上往往是影响全局的有力措施。我国人民在常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良好粮肥轮作、水旱轮作制等,都是用地养地的良好的农业耕作措施,既利于发挥地力,又提高了有机质质量分数,培肥了土壤。
3.调节碳氮比率和土壤酸碱度
根据有机质的成分,调节其碳氮比来调节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在施用碳氮比大的有机肥时,可同时适当加入一些含氮量高的腐熟的有机肥和化学氮肥,经缩小碳氮比,加速有机质的转化。土壤微生物一般适宜在中性至微碱性范围生活,通过改良土壤的酸碱性,以增强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
怎样改善土壤氮磷钾含量
在田间试验中,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一般采取既“长期”,又“定位”的方法,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和气候的重复性等特性,并且该方法信息量丰富,准确可靠,解释能力强,能为农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它具有常规的工作生产实践,根据不同土壤肥力特点以及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一、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全氮及有效氧 氮是植物需要量较大的营养元素,但是多数土壤的含氮量较低。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不断施用氮肥,就成为提高土壤肥力、保证作物高产的重要基本措施之一。
长期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可以提高土全氮及有效氮含量。这是因为施氮肥可增加根茬、系和根分泌物的含量,即增加了归还土壤的有机氮量。有机肥单施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及有效氮,但其作用不如化学氮肥来得快。在有机肥中,厩肥的作用优于绿肥和秸秆,在某些土壤上,即使施用厩肥,土壤有机氮含量也会缓慢下降。如果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于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能快速提高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又能久保存土壤氮素。
2、氮的存在形态 土壤中氮的形态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无机态氮主要为铵态氮和硝态氮,其在土壤中的含量较少,一般只占全氮的1%~2%左右,土壤中的氮主要以有机太存在。
长期施氮肥或氮磷钾化肥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但对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影响较小。施用有机肥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氮的数量,其中富里酸氮、氮基糖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增加较多。土壤微生物量氮也是土壤有机态氮组成之一,其数量虽少,但却控制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养分的循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的供给以及有机无机养分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长期施有机肥或化肥均能增加土壤生物量氮的数量,尤以有机肥的作用最为明显。
二、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1、全磷及有效磷 磷在植物大量营养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与其他大量营养元素相比,土壤磷的含 量相对较低。长期施用含量,并且磷肥的残效期较长,重施一次磷肥,其后效至少可持续10年以上。长期施用磷肥,导致土壤变酸,能提高石灰性土壤的有效磷水平,但在中性或酸性土壤上连续施用氮肥将加速土壤磷素的耗竭。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也可提高土壤ph值,使难溶性磷酸铁、铝化合物溶解度增大,另一方面石灰也可促进土壤有机磷的矿化。长期施用有机肥,尤其是厩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但其效果不如有机无机肥配施。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机肥本身含有一定数量的磷,且以有机磷为主,这部分磷容易被分解释放;另一方面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而有机质可减少无机磷的固定,并促进无机磷的溶解。
2、磷的存在形态 在各种矿质肥料中,作物对磷肥的吸收利用率比较低。可溶性磷化合物施入土壤后,这种形态经转化,大部分很快变成不溶性磷。土壤中磷的形态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两大类,在大多数土壤中,磷以无机形态为主。土壤中的无机磷化合物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磷酸钙、镁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石灰性或中性土壤中;另一类是磷酸铁、铝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酸性土壤中;第三类是闭蓄态磷。
长期施用磷肥或有机肥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但磷肥主要是增加无机磷含量,而有机肥则以增加有机磷为主。在增加的有机磷中,主要是活性和中度活性有机磷。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磷的原因在于,有机肥本身不但含有较多的活性有机磷,而且有机肥中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能吸收固定无机磷,从而促进无机磷向有机磷的转化。施磷肥增加土壤有机磷的原因在于,磷肥能促进植物难以利用的中稳性和高稳性有机磷转化。在酸性土壤中,长期施磷肥或有机肥主要增加土壤中的铁、铝含量。
三、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土壤钾库极大,即使长期施用钾肥,对土壤全钾的影响也很难测出,但钾肥能显著提高土壤代换离子的含量,。根据田间试验,土壤中施用石灰能提高粘壤土钾素的释放速率。单施无机肥,尤其是氮、磷肥,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有机肥单施或与无机肥配施均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利用稻草还田可以缓解土壤中钾素流失,对维持土壤钾素平衡是十分有效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长期施用氮磷钾化和有机肥对土壤中氮磷钾养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长生产实践中,我们应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类型平衡科学配方施肥,大力实施“测、配、产供、施”一体化的农化服务,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提高化肥和有机肥吸收利用率,保持地力久用不衰,这样既能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又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述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主要是淋溶和固定两种途径.
提高肥效途径:
1.深施.施于土表以下几厘米深处,能减少氮素损失.将氮肥制成几毫米或1厘米左右大小的粒肥进行深施,其效果更佳.
2.选用缓释肥.
3.使用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
4.根据不同土壤质地及不同作物和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施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