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小麦赤霉病用哪些方法防治?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小麦赤霉病用哪些方法防治?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红头病。小麦赤霉病最容易在抽穗扬花期发生,到灌浆期才会出现严重后果,等病症出现的时候却很难很难控制住病害,所以小麦赤霉病应以预防为主。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受赤霉病危害,这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赤霉病病原菌侵入小麦穗轴后,造成被害部位以上枯白穗,故而也将其危害的小麦麦穗称为”半截穗”,因此也是小麦半截穗也是小麦赤霉病识别的重要特征之一,湿度较大时,病变组织表面可见红色或粉红色霉层。
选择抗病的品种,小麦赤霉病病发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耐肥、迟熟的品种容易感染,所以在种植的时候要选择耐病较强的品种来种植。在选择小麦品种的时候,应该询问当地农资店基本他们都知道相关品种,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品种在当地种植。使用农药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物有很多,有多菌灵、速保利、克百菌、苏锐克等都对于小麦赤霉病有较强的防治作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重点应该放在小麦扬花期,在扬花期期间购买农药按照相关药物使用标准进行喷洒,可以有效预防赤霉病。
合理灌溉,合理用肥,小麦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排水不畅导致,所以要进行合理的排水工作。结合当地墒情进行合理灌溉,当然如果土壤的水份过多,也要进行排水工作。合理利用好氮肥的比例,让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更高。种植小麦过程中对于常见疾病,既要能防,又要会治。多和当地农资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沟通,了解相关的防治工作,不然只是对小麦进行粗放式的经营,小麦很难有很高的产量的。
什么是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赤霉病可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对小麦影响最为普遍和严重。表现为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危害是什么?
我国小麦主产区分布广泛,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农民耕作管理方式不同,因此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发生也不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喜欢”温暖潮湿环境的疾病,发生在我国小麦种植区;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尤其是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区受损最为严重。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面粉产量降低,面粉色泽差,受感染小麦的营养价值降低,口感也大大降低。发病初期,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水浸淡褐色斑点,病情蔓延后可达全穗。天气潮湿时,病穗颖节或小穗基部会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黏液霉,若穗轴受感染,可能出现白色穗。
茎腐病可发生在小麦幼苗至成熟期,茎基受损后会发生褐变。后来麦苗基部变软腐烂,导致全株死亡。茎腐病通常发生在小麦地上部。发病初期叶鞘内可见水浸绿斑,病情蔓延后在发病部位上方变黄,影响抽穗和穗部质量。小麦赤霉病幼苗腐烂通常是由携带细菌的种子引起的。从萌发到苗期,芽先变成褐色,然后根和冠腐烂,使小麦难以出苗或出苗后逐渐死亡。当田间湿度较高时,病区也能长出粉红色的霉层。从表中可以看出,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双及相关化合物证书占注册证书总数的91.6%。
控制结痂,需要掌握控制器。如果抽穗期持续下雨,有可能扩散,喷洒时间宜早不宜迟。第一次喷施应在10%小麦抽穗至开花初期进行,间隔5-7天,第二次喷施应进行。喷洒时,要注重麦穗的均匀喷洒。如果喷洒后下雨,需要在雨后补喷。它是由种子感染或土壤中的疾病残留引起的。首先,幼苗的芽鞘和根鞘变成褐色,根冠腐烂。病情较轻的幼苗偏黄偏瘦。
出现在小麦花期之后,最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渍水的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形成黄色小穗。湿度高时,在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的霉层。籽粒干燥,伴有白到粉的霉变。小穗发病后蔓延至穗轴,发病部位呈褐色,使发病部位上方的小穗形成枯萎的白色穗状花序。可发生于幼苗出土至成熟期,小麦植株基部受损后变褐腐烂,导致全株死亡。茎有两个节段,最初在叶鞘上出现涝渍失绿,然后蔓延为淡褐色到红褐色的不规则腐烂,多发生在穗下底点或伸入茎内。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患部位发黄,有时无法打头或取出发黄的耳朵。气候潮湿时,患病部位可见粉红色的霉层,患病植株容易被风吹断。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