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哪些
土壤改良的方法有:使用土壤调节剂、间作绿肥、活用蚯蚓、科学施用化肥、增用有机肥。
1.使用土壤调节剂
土壤调节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平衡土壤的酸碱度等,选择时要了解土壤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对于不同性质的土壤要选择不同的土壤调节剂,同时也要严格按照说明来确定用量,否则会出现其它的副作用。
2.间作绿肥
这种方法在果园较常用,在果树之间种植苜蓿、苕子、绿豆、草木樨等作物,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容易栽培,肥效高,还可以用作饲料,是一种低成本的优质肥源。
3.活用蚯蚓
蚯蚓可以改善土壤的肥性,日常栽培中,可以在土壤中放一些蚯蚓,让土壤变得疏松,同时还能起到保水的作用。
4.科学施用化肥
科学施用化肥主要是测土施肥,也就是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施肥。土壤缺哪种元素就施哪种肥,缺多少就补施多少,切忌为了高产而过量施用化肥。
5.增用有机肥
有机肥的养分全面且有机质含量丰富,能有效解决土壤盐渍、板结等土壤问题。据研究,果园或农场的丰产,与泥土里有机质含量高有密切关系。
土壤改良
灾毁土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比例及综合肥力都较低,复垦后土壤改良是土地平整工程中的重点,灾毁土地中土石混杂和低洼田土壤是最常见且特殊的两种,因此主要介绍这两种土壤的改良技术。
(一)土石混杂土壤改良技术
泥石流、滑坡和洪水损毁土地的土壤中石砾、砂粒和粉粒较多,黏粒很少。由于含砂石多,土壤松散,结构很差,虽然易于耕作,但是灌溉后土壤容易紧实,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砂粒大多较粗,大孔隙多,加上土壤松散,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差,因含水量少,热容量较小,所以昼夜温差变化大,土温变化快,不利于作物生长;灾毁土地的植物覆盖较差,当地面坡度较大时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细粒被不断冲走,剩下粗砂和砾石,底土紧实,土层变薄,作物根系难以深扎。
土石混杂土壤改良主要有以下技术:
(1)客土掺泥,调节土壤质地。灾毁土地复垦时在土石混杂土壤中直接掺入黏性肥泥,增加土壤黏粒含量,再通过翻耙等使泥、砂混合,达到泥、砂比例适中,使土壤微团聚体增加,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肥泥可采用塘泥、河泥、湖泥、沟泥和生活污泥等,掺入量根据灾毁土地土壤的具体性质而定,一般肥泥量按每亩2000千克左右进行,黏性熟土掺入量则按每亩2500千克左右进行。
(2)合理施肥。主要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料养分丰富,肥效稳定,能不断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其含有的有机质还能使砂粒团聚。有机肥可采用发酵熟化的人类、生物粪便和作物秸秆,也可以种植绿肥,每亩播5千克左右,与磷肥和灶灰拌合均匀后进行播撒。
(3)因土种植,培养地力。根据土壤的性质选择种植的作物,一般选耐旱、耐瘠作物,如花生、芝麻、绿豆、蚕豆、红薯等。
(4)加强田间管理。土石混杂土壤应随耕、随耙、随种,适当增加播种量,合理密种、间种和套种,增加地面作物覆盖率,防治干旱。
(二)低洼田土壤改良
灾毁土地中的低洼田主要分布于河道两岸、堰塞湖及大面积塌陷积水区等,土壤遭到洪水或积水的浸泡、淹渍,形成渍、烂、陷、冷的沼泽化土壤的低洼田。雨季地表水汇集及洪水泛滥,农田渍水难排,土壤表层被淤积,耕作层变浅,土粒水分饱和,土壤含水率过高,透气性差,好氧性生物活动力弱。
低洼田土壤改良主要有以下技术:
(1)开沟挖渠,加强田间灌排设施。改良低洼田的关键就是“疏”,首先要疏通河道,修建堤坝,分区蓄洪;然后根据灾毁土地地形地势、土壤特征及渍水类型、范围和数量等,因地制宜地修建主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五级排灌设施,沟渠的宽度、深度、材质和规划间距要根据灾毁土地具体情况而设置。总之,通过渠系要达到相互贯通,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消除串灌串排。
(2)开耕晒土,促进土壤风化。在做好田间排水后,对田块晾晒后进行深翻耕,晒透泥土,疏松土块,改善土壤的水、气、肥、热条件,促进土壤风化和熟化。
(3)施用热性肥料。低洼田的土性冷,速效养分缺乏,可增施含磷、钾的肥料,如腐熟的牲畜和人粪、堆肥、草木灰、秸秆还田及速效磷、速效钾等。同时,在种植时也可化肥蘸根移植,如每亩采用10 千克左右的过磷酸钙、尿素和氯化钾各0.7千克左右与75千克左右的泥浆搅拌均匀后蘸根。
(4)改良耕作制度。低洼田最好采用水旱轮作,以浅化泥层,改善土壤结构,如实行小麦(油菜)—水稻轮作制或在期间套种玉米、豆类或红薯,变成“两旱一水”制。
(5)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于常年有积水地区,可按照低洼田的地势、渍水层度、排水时间等,实行种养结合。如种植莲藕、茭白、芦苇等水生植物,也可以将低洼田改成池塘,既可蓄水又可养殖水生动物。
四种土壤改良方法
改良土壤的四种方法为增加有机肥投入量、使用土壤调理剂、补充微生物菌剂和合理使用化肥,其中增加有机肥时能使土壤更为肥沃,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和生存环境,而使用土壤调理剂能缓解土壤酸化的现象,疏松土壤。
土壤有哪四种改良方法
1、增加有机肥
土壤肥力的标准是有机质的含量,如果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就会导致有益微生物群出现失衡现象,从而影响到植株生长,改良土壤时,可以往土壤中施加有机肥料,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为微生物提供养分。
2、土壤调理剂
改良土壤时,可以往土壤中施加土壤调理剂,能够使土壤更为松软透气,缓解土壤酸化问题,并且土壤调理剂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使其更为保水保肥,而土壤调理剂的原料为天然矿石、贝壳、工业副产品以及动物毛发等。
3、微生物菌
改良土壤时,可以在土壤中加入大量的微生物菌,微生物菌能够活化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成分,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并且微生物菌中含有天然的植物激素和氨基酸,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4、合理使用化肥
想要改良土壤,就要合理的使用化肥,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求情况和土壤特征进行施肥,不能为了产量,而施肥过多,以免使得土壤出现板结现象,养殖植株时,最好测定土壤,再往其中施加合理的肥料。
如何改良土壤
不同性质的贫瘠土壤改良方法不同。
(1)瘠薄黏重土壤的改良
这类土壤一般黏性较大,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强,易积水,潜在养分含量高,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肥劲长,昼夜温差小,不易耕作,宜耕期短,耕作质量差,土壤结构差。
改良方法:一是重施有机肥料。施入的有机肥料易于形成腐殖质,从而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及耕性。一般每年每亩地施有机肥15~20吨,3~4年即可行成良好的菜田。二是压沙降低黏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亩地施入河沙土20~30吨,连续两年,配合施有机肥料,可使黏重土壤得到改良。
(2)低洼盐碱土壤的改良
低洼盐碱土壤一般易于积水,盐分含量高,其pH在8以上,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改良方法:一是增施有机肥料,促进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改良盐碱土的最基本方法是切断表土与底土的毛细管的联系。有机肥料转化成的腐殖质,可促使表土形成团粒结构,起到压盐的作用。所以,深耕结合大量施入有机肥料是有效措施。二是农业生物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种植耐碱作物与绿肥。三是化学改良措施,主要是使用土壤改良剂。四是大水洗盐压碱,挖排碱渠系。五是种稻改碱,水旱轮作。
(3)沙质土壤的改良
沙性重的土壤一般表现为过分疏松,漏水漏肥,有机质缺乏,蒸发量大,保温性能低,肥劲短,后期易脱肥。
改良方法:一是大量施用有机肥料。这是改良沙质土壤的最有效方法,即把各种厩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时翻入土中。由于有机质的缓冲作用,可以适当多施可溶性化学肥料,尤其是铵态氮肥和磷肥能够保存在土中不流失。二是大量施用河泥、塘泥,这也是改良沙土的好方法。如每年每亩施河泥4~10吨,结合耕作,增施有机肥,使肥土相融。例如,在日光温室新建过程中,由于富含有机质的表层土大多被取走,故新建温室首要的问题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具有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和提高养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和缓冲性能的作用。几年后土壤肥力必然能大幅度提高,过度疏松、漏水,漏肥的情况将有所改善。三是在两季作物间隔的空余季节,种植豆类蔬菜,间作、轮作,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和氮素肥料。四是对沙层较薄的土壤可以深秋压沙,使底层的黏土与沙土掺和,以降低其沙性。
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良土壤?
增加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机质在全部土壤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它对土壤肥力、耕作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有机物质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形成团粒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调节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肥力,影响作物健康生长。大多数作物都倾向于中性土壤,即 pH在6.5-7.5之间。
土壤中部分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吸收受偏酸或偏碱影响。调节盐分:不断向土壤中大量投入肥料,土壤全盐含量必然会有所增加,如果土壤中全盐含量达到一定范围后,土壤就会出现盐渍化的倾向,同时由于全盐含量的升高,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将影响蔬菜根系的生长。4补充微量元素:由于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因吸收和其它养分的拮抗等原因,常表现为蔬菜缺乏。这些中微量元素的缺乏一方面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量其他元素的过量使用有关。所以,用黄腐酸钾黑金晶及时补充缺元素,合理使用其它大量元素,避免土壤离子之间相互拮抗,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
近几年来土壤酸化是土壤问题的一个方面,当土壤酸碱度低于7时,土壤呈酸性,会造成土壤板结,对作物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都非常不利。酸性问题会影响作物的根系发育,也会加重土壤的板结,让根系伸展困难,发根弱,缓苗困难,容易形成老苗、僵苗,造成吸收功能下降,长势弱,产量下降。生长于酸性土壤中的作物,植株容易生长不良,长得较矮,而且土壤中容易滋生真菌和细菌,引起根肿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害。盐碱化:土壤盐渍化,最明显的变化是土壤颜色的改变。土地将呈现绿色、白色、红色。土变绿,长绿苔藓;土壤变白,俗称“返白碱”,由于过量施肥,使钙、钠、镁等阳离子在土壤里大量积聚,与氯离子、硫酸根等发生化合反应;土壤变红,是地面出现“紫球藻”或金属离子过量产生的化合物,说明土壤中的盐分很高。严重盐渍化地区,地表含盐严重,会形成大片盐碱地,对植物生长不利,或仅能长出少数能适应盐碱地生长的红柳和盐蒿,若继续恶化,将造成盐漠化。
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哪些?
土壤改良的方法:
1、土地深耕
有些种植户耕地深度只有10厘米!这样耕地是不对的,长期这样耕地会导致土壤耕作层变浅、耕地逐渐板结严重,土地保墒性、透气性差,降低农作物产量!
正确的耕地深度应该是20-30厘米!这样的土地深耕才能让土壤通风透气,才可以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构造,才可以起到不错的抑制效果。
2、合理选肥
种植户合理的选肥很重要!常用化肥的致盐能力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氯化铵氯化钾硝酸铵硫酸钾尿素三元复合肥二元复合肥。由此可见,含氯化肥的致盐力较强,其次是硝酸盐、硫酸盐肥料,大棚土壤施用时要特别注意!
3、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经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会转化形成腐殖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土壤碱性。另外,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有机酸,这样就能酸碱中和,起到缓解盐渍化的目的。
种植户需要注意一点,使用有机肥时,如果是使用粪肥,一定要用彻底腐熟的粪肥!不然会引起种子不发芽、烧苗、烧根,土壤盐渍化还越来越严重!
4、增施微生物菌肥
微生物菌肥中的有益菌可以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打破土壤板结,调节和改善土壤的保水、保肥、透气性能,让土壤更适合作物生长。
不过种植户需要注意它不能和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含硫化肥(如硫酸钾、稻草灰)、过酸或过碱的肥料等混用,或者直接将菌肥撒地表,不能在高温干旱,零下温度条件下施肥,不能把菌肥和未腐熟的农家肥混用,这些情况都很容易杀死菌肥中的生物菌。
5、多用腐殖酸类肥料
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主要成分,而腐殖质主要是依靠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得来的。因此,向土壤直接补充足量的腐殖酸可以大大提高团粒结构形成的数量,从而改善土壤板结问题。
种植户要注意施用时的温度,一般温度在18度以上,但不能高于38度,因为腐植酸类肥料在天冷的情况下见效慢,而温度过高,就会降低干物质的积累,效果就会不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