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
1、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时能导致绝产。全蚀病的典型症状是在穗期田间出现白穗,在新发病区或发病较轻的地区,白穗成簇,或成点片分布;在严重发病地块白穗成片出现。那么,拔出一棵仔细观察一下,原来整棵植株已经枯死,因而麦穗变成了白色。全蚀病导致小麦在成熟前枯死,因此籽粒不饱满,有的甚至没有形成籽粒。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小麦地上部的早期枯死。原来小麦全蚀病菌侵染的是小麦的根部,早在苗期、拔节期,小麦的种子根、地下茎和次生根已被病菌危害而变成黑色。到了灌浆成熟期,根部变色部位向上延伸到茎基部,在土壤比较潮湿时,病株基部呈黑膏药状。感病植株的地下部因病菌的生长繁殖使组织被破坏而死亡,同时地上部因失去营养和水分的供应也随之死亡,形成白穗。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麦基部叶鞘内侧的这些黑点是小麦全蚀病菌的菌丝体,这是全蚀病菌的子囊壳,它们是导致小麦发病的祸根。小麦收获后,麦茬留在了田间,寄生在根部的全蚀病菌也一同留在了土壤中,并随小麦残体一起度过夏天。当秋天小麦出苗后,土壤中病残体上的菌丝体就侵入幼苗的根、地下茎及次生根,并在其内度过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温湿度适宜时便又继续生长繁殖为害小麦。这样多年连续种植小麦的田块,土壤中的全蚀病病菌会越积越多,小麦受害也越来越严重。
实践证明:轮作是防治小麦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
轮作就是在同一田块上,按照一定的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小麦全蚀病病菌在土壤中的生存离不开小麦残体,轮作种植其它作物后,小麦残体在土壤中会慢慢腐烂,病菌也随之死亡。全蚀病严重发生的地区一年不种小麦,就能明显减轻病情。防治小麦全蚀病,较好的轮作方式有:小麦与水稻轮作;小麦-夏玉米-棉花三种作物轮换种植;小麦-夏玉米-花生倒茬;小麦-夏大豆-棉花轮作;小麦-夏玉米-马铃薯-夏玉米倒茬;小麦-夏玉米-秋菜倒茬;小麦-夏玉米-大蒜-夏玉米轮换种植。具体采取哪种轮作方式,应根据当地作物布局进行选择。
土壤是小麦全蚀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此外混有病残体的粪肥、带有病菌的麦种也会导致全蚀病的发生。因此,种植倒茬作物期间,应施用小麦残留物充分腐烂的粪肥,轮作倒茬后不使用从小麦全蚀病区调入的种子。全蚀病是导致小麦穗期出现白穗的病因之一,但是当田间小麦根腐病和小麦纹枯病发生严重时,也会出现白穗。
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怎么
小麦纹枯病,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氮肥过大是该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可以用噻呋酰胺,丙环唑,已唑醇,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加磷酸二氢钾加有机硅喷雾,间隔7天连续喷施一次。
小麦根腐病,可以用生根剂加氨基酸叶面肥加芸苔素内酯加甲霜.恶霉灵加五氯.福美双或者四霉素或者咯菌腈或者枯草芽孢杆菌喷雾防治,间隔5天连续喷施一次。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 节。 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 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返青期,抽穗期,灌浆期,喷施丙环唑加生根剂加磷酸二氢钾可以减轻小麦全蚀病危害。
怎样防治玉米全蚀病?
玉米全蚀病主要攻击玉米植株的根部,使根部腐烂坏死,变色,严重的话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全蚀病的病菌在土里至少可以存活3年。防止全蚀病可以选用耐病抗病的品种,施用防治全蚀病的有机肥,将患有全蚀病的土地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玉米全蚀病的防治
选择耕种抗病和耐病性强的玉米品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立秋过后,尽早深翻整地,将带有全蚀病的病跟茬消除,
对于出现全蚀病的玉米地,将玉米与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按每公顷45斤的量施用3%的粉锈宁颗粒剂;
用玉米种衣剂17号,按照1:50的比例拌种;
施用玉米专用肥;
用0.01%-0.02%的速保利颗粒剂,每公顷施90斤;
用20%的乙酸铜600-800倍的液体浇灌玉米根茎,或者喷雾;
玉米全蚀病的诱因
温度过高和湿度过高的地块容易诱发全蚀病,缺钾,土地有机物含量少的土地也容易发生全蚀病。
玉米全蚀病的具体症状
玉米全蚀病的主要危害在根部,在幼苗期玉米苗根部出现褐色的病斑,外表层腐烂坏死,但是由于根部不断长出次根,地表的部分表现并不明显,主要是生长比正常植株缓慢。玉米成熟后,患有全蚀病的植株根部变成黑褐色,根须非常少,严重的话根会变成黑色。而地表部分,玉米杆的叶子早早地就出现发黄的迹象,严重会出现倒伏。影响玉米的产量。
全蚀病的传播
全蚀病是由一种土壤寄居菌引起的,冬天的时候通过埋在土壤中的玉米根茎过冬,喜欢温度高湿度大的土壤,因此,每年七八月份的时候温度最高,雨量也比较大,这种病菌数量迅速增多。患病的玉米植株病情也迅速扩展。如果土壤施用的有机肥较多,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情。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