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辣子虫的天敌是什么?
主要天敌是刺蛾紫姬蜂、爪哇刺蛾姬蜂、刺蛾广肩小蜂、上海青峰、健壮刺蛾寄蝇。
洋辣子:
褐边绿刺蛾俗称洋辣子,是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刺蛾科昆虫。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等地。
特征:
成虫 体长15~16mm,翅展约36mm。触角棕色,雄栉齿状,雌丝状。头和胸部绿色,复眼黑色,雌虫触角褐色,丝状,雄虫触角基部2/3为短羽毛状。胸部中央有1条暗褐色背线。前翅大部分绿色,基部暗褐色,外缘部灰黄色,其上散布暗紫色鳞片,内缘线和翅脉暗紫色,外缘线暗褐色。腹部和后翅灰黄色。
生活习性:
喜阴、对强光、热、水有本能的抗拒性,通常为群居。幼虫取食苹果、梨、枣、杏、桃、樱桃、柿子等植物叶子。
蛰后处理:
蛰后用胶带粘受伤部位,可以把刺入皮肤的细毛给清理掉,这是最直接的方法。
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浓肥皂水涂患处。可以重复一次。一般十分钟左右就会减轻。
中药喉症丸研碎,水调敷于患处。
有发烧,关节肿痛等全身症状,应到医院治疗。
被蜇后可用棒棍挑破其身体,会发现一绿(或青)和黑的经脉。将其中绿(或者青)的一条取出捣碎,敷 在被蛰除立马有奇效。千万别动黑色那条,这是他毒液所在处。
褐边绿刺蛾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褐边绿刺蛾的发生规律:河北北部一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浅土层或主干基部上下贴树皮处结茧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化蛹,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开始出现幼虫,8月份为害最重,8月下旬至9月下旬幼虫陆续老熟,并入土结茧越冬。
为害特点:幼虫啃食叶肉,吃成缺刻或孔洞,6龄以后将叶全部吃光,低龄幼虫有群集习性,4龄以后逐渐分散为害。
褐边绿刺蛾的形态有哪些特征?
褐边绿刺蛾的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15~16毫米,体绿色,复眼红色。触角丝状。前翅绿色,基部有褐色条纹,外缘黄白色至棕黄色,边缘有褐色条纹,内侧有暗褐色波状条带和短线纹;翅反面灰绿色。身体腹面为黄色。
(2)卵:椭圆形,扁平,长径1.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黄绿色至淡黄色。
(3)幼虫:体长25毫米,体为黄绿色至绿色。头红褐色,前胸背板黑色。中胸到第八腹节各有4个毛瘤,毛瘤上生有黄色刺毛一丛,第一腹节背面的一对毛瘤上各有3~6根红色刺毛,腹末的4个毛瘤上生有蓝黑色刺毛。
(4)蛹:体长13毫米,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至淡黄色,后变黄褐色。茧长15毫米,椭圆形,暗褐色。
褐边绿刺蛾是什么?
Latoia consocia(Walker)
别名
青刺蛾、绿刺蛾。
形态(图3-23)
图3-23 褐边绿刺蛾
1.成虫 2.幼虫 3.茧
成虫体长16mm,翅展36mm。头和胸背绿色,胸背有暗褐色纵线1条。前翅绿色,翅基部暗褐色,外缘有1条浅黄色宽带,其上散布深紫色鳞片。腹部和后翅灰黄色。触角褐色,雌性为丝状,雄性为栉齿状。卵扁椭圆形,长2mm左右,刚产下时乳白色,以后变暗黄色,成鱼鳞状排列。幼虫体长25mm左右,黄绿色。前胸背板有1对黑斑,中胸至腹末各节均有4个毛瘤,瘤上生1丛刚毛。腹部末端的4个毛瘤上有黑色刚毛丛。蛹长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坚硬棕色,椭圆形。
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在辽宁、山东苹果产区1年发生1代,在河南和江西1年发生2代。以前蛹在茧里越冬。越冬场所较分散,大多在树下落叶内、树干基部周围土里,少数在树干、主侧枝的树皮上。1代区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出越冬代成虫,并产卵。卵经7天左右孵出幼虫。从6月下旬至9月为幼虫发生为害期,8月中、下旬开始结越冬茧,以前蛹进入越冬。2代区于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出现越冬代成虫,第一代幼虫6—7月发生;第二代幼虫于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发生,10月上旬陆续结越冬茧,以前蛹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夜间活动。成虫产卵于苹果叶背,卵粒排列成块状。幼龄幼虫群聚为害叶片,被害叶片成残缺不齐的缺刻、孔洞或仅留叶柄。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
参看黄刺蛾。
2.清除越冬茧
冬、春季彻底清除树上、树下越冬虫茧,减少虫源。
褐边绿刺蛾怎么防治?
褐边绿刺蛾学名Latoiaconsocia,属鳞翅目刺蛾科。别名绿刺蛾、青刺蛾、黄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等,俗称痒辣子。分布地域广泛,几乎遍及全国。褐边绿刺蛾寄主广泛,食性较杂。在笔者所在的河北省任丘地区除为害法国梧桐外,还为害海棠、白蜡、刺槐、山楂、杨、柳、榆、桑、紫荆、梧桐、苹果、梨、桃、杏、枣、柿等多种园林植物。
为害特点
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致使叶片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被害叶片成网状;幼虫长大后把叶食成缺刻,严重时一将叶片吃光,致使秋季二次发芽,影响树木生长和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6mm,翅展36~40mm,体绿色;复眼黑褐色。头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条棕色纵线,腹部灰黄色。下唇须棕色。前翅绿色,基部有1暗褐色大斑,外缘为灰黄色宽带,带上散有暗褐色小点和细横线,带内缘内侧有暗褐色波状细线。翅背面灰绿色。前翅的前缘与外缘及后翅前缘呈暗褐色,前后翅缘毛浅棕色。触角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近基部十几节为单栉齿状。
卵:扁椭圆形,淡黄绿色,长径1.3~1.5mm,短径0.8~0.9mm。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5~28mm,宽7.O~8.5mm,略呈长方形,初黄色,后稍大为黄绿至绿色。头小,黄褐色,缩于前胸下。前胸盾上有1对黑斑,背中线黄绿至浅蓝色,亚背线部位有10对刺突,气门下方有8对刺突,刺突黄绿色,生有毒毛,毒毛顶端近棕褐色,气门上线及气门线呈蓝、黄色相间的纵带。胸足浅黄绿色,无腹足,每腹节的中部有1个扁圆形的吸盘,腹部共有7个吸盘。腹末有4个毛瘤丛生蓝黑刺毛,呈球状。其毒毛有刺,伤人痛痒难忍,所以俗称痒辣子。
蛹:卵圆形,长15~17mm,宽7~9mm初为乳白色至淡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
茧:椭圆形坚硬,长14.5~16.5mm,宽7.5~9.5mm,颜色多与寄丰树皮色相同,一般从灰褐色至暗褐色。
发生规律
褐边绿刺蛾在河北省任丘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或地下的茧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到7月中旬为成虫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多产于叶背主脉附近,每雌成虫产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幼虫于6月下旬到9月下旬发生,8月为害最重。幼虫共8龄,少数9龄,初孵幼虫在原处取食卵壳,l天后蜕皮,并将蜕下的皮吃掉,以后幼虫开始啮食寄主叶肉,稍大后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6龄后则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叶脉。低龄幼虫有群集习性,4龄后逐渐分散为害。8月下旬到9月下旬陆续老熟,多入土或在树枝干上做一石灰质的茧越冬。
防治方法:
(1)秋冬季人工挖虫茧烧毁。
(2)幼虫群集为害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4)幼虫3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齐0500~7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5)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用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或2.5%敌杀死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6)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蠾蝽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