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肥效的因素有哪些?
复合肥料溶解不是越快越好
复合肥料是氮肥、磷肥、钾肥和矿粉经造粒而成。氮肥和钾肥易溶于水,磷肥和矿粉不溶或溶解慢。
如果复合肥中磷含量高,就溶解慢;硝态氮、氯化铵或硫铵含量高,就溶解快;矿粉质量好和用量少,也溶解快,但肥料强度偏低,粉末多。可见,肥料溶解快慢是生产中配方配料的需要,不表明产品的优劣和真假。
怎样用好不同溶解度的肥料
1、复合肥溶解较慢,肥效长,宜做基肥
大量试验表明,不论是二元还是三元复合肥均以基施为好。这是因为复合肥中含有氮、磷、钾等养分,作物前期尤其对氮、磷、钾极为敏感,要求氮、磷、钾肥要作基肥早施。
复合肥不宜用于苗期肥和中后期肥,以防贪青徒长。复合肥溶解较慢,对播种时用复合肥做底肥的作物,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在追肥时及时补充速效水溶肥,以满足作物营养需要。
复合肥浓度差异较大,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浓度:目前,多数复合肥是按照某一区域土壤类型平均养分状况和农作物需肥比例配置而成。市场上有高、中、低浓度系列复合肥,一般低浓度总养分在25%-30%之间,中浓度在30%-40%之间,高浓度在40%以上。
要因地域、土壤、作物不同,选择使用经济、高效的复合肥。一般高浓度复合肥用在经济类作物上,品质优,残渣少,利用率高。复合肥浓度较高,要避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复合肥养分含量高,若与种子或幼苗根系直接接触,会影响出苗甚至烧苗、烂根。播种时,种子要与穴施、条施复合肥相距5-10厘米。
复合肥配比原料不同,应注意养分成分的使用范围:不同品牌、不同浓度复合肥所使用原料不同,生产上要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选择使用。
含硝酸根的复合肥,不要在叶菜类和水田里使用;含铵离子的复合肥,不宜在盐碱地上施用;含氯化钾或氯离子的复合肥不要在忌氯作物或盐碱地上使用;含硫酸钾的复合肥,不宜在水田和酸性土壤中施用。
否则,将降低肥效,甚至毒害作物。复合肥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大量元素,氮表施易挥发损失或随雨水流失,磷、钾易被土壤固定,特别是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施于地表不易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也不利于根系深扎,遇干旱情况肥料无法溶解,肥效更差,所以复合肥应深施覆土。
2、水溶肥溶解较快,肥效适中,宜做追肥
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中加施的肥料。追肥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供应作物某个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要,或者补充基肥的不足。追肥施用的特点是比较灵活,要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元素缺乏症,对症追肥。生产上通常是基肥、种肥和追肥相结合,一般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通常追肥都是溶解度较快的速效水溶肥,如调理土壤的水溶肥;生根促花芽的水溶肥;膨果促根的产品等,能够调理土壤,改善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是经济作物调土、生根、着色、增甜做追肥的最佳肥料。
当土壤湿度太高时,就不应采用把水溶肥直接施入土壤的追肥方式,此时可采用叶面喷施套餐营养。叶面追肥可结合喷药进行。此法肥料用量少,见效快,又可避免肥料被土壤固定,在缺素明显和作物生长后期根系衰老的情况下使用,更能显示其优势。
3、土壤质地不同,选择肥料的溶解度不同
砂性土:地瘦产量低,易漏水漏肥,适用溶解快的肥料,但每次用量少,次数要多,即“少吃多餐”。粘性土:地肥产量高,保水保肥好,适用溶解相对较慢的肥料,但每次用量可多,次数可少,即“多吃少餐”。
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肥效的发挥
在植物生长周期内,植物根部无时无刻都在吸收着水分养分,所以施肥后,植物可以立即吸收养分,当然吸收数量和程度跟环境有很大关系,也与肥料的水溶解程度有关系。
比如,氮和钾易被吸收利用、晶体状的就比粉状更加容易吸入植物体内,还有一些难被吸收利用的磷、钙、硼离子需要转化为某种形式才能被吸收利用。
农民朋友又说:不对呀,很多老师说的磷肥在土壤里面是不移动的。是这样的,由于以前的肥料品种为颗粒状作为基础的,所以速效磷移动范围比较小。但现在很多的肥料水溶解度非常高,技术已经革新了。
所以,如果你采用的是水溶解度比较高的肥料,在施肥的当天,环境适合就可以进入植物体内。所以说施用的养分能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与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温度、肥料类型、肥料溶解度等因素都有关。
土壤养分迁移以截获,质流,扩散三种形式进行,氮主要以质流为主,磷和钾以扩散为主。
从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来看,浓度高时根系接触的养分数量多,截获多;浓度梯度大,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水分多,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的养分多,这是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快慢的部分因素。
还有以下因素影响肥料吸收
1、某种营养元素过剩影响肥效的发挥:植物缺乏某种元素会产生生理障碍,影响正常生长,但如果某个元素过剩,也会影响另外的元素吸收,同样会使植物生长受阻。
2、酸碱度影响肥效的发挥:PH值范围在5.5-6.5时肥效发挥最好,如铁、铜、锰、锌等养分在PH值6以下时有效性最高。
3、不同生长期影响肥效发挥:营养生长期以氮磷为主,可施用氮磷及微量元素均衡的肥料;花芽分化期及开花期以有机营养、磷钾微量营养为主。
4、植物的不同生理特点影响肥效发挥:如块根块茎类、连续开花结果类、茎叶类它们需肥是有很大差别的。
5、不同介质影响肥效的发挥:土壤栽培和无土栽培,肥料配方是有区别的。
6、不同水质、水温影响肥效的发挥:硬水区施用酸性肥料或软化水质,软水区定期补充钙镁肥。冬季建议施肥的水温最好不低于18。
7、施肥时间影响肥效的发挥:施肥最佳时间是早上十点左右和下午四点左右,避免在中午阳光强射下施肥,避免在阴雨雪天施肥。
8、肥料种类影响肥效的发挥: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长期使用不同类型的肥料,复合肥与水溶肥配合施用,根施和叶面喷施配合使用,针对性的施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肥效。
9、肥料含量比例失调影响肥效的发挥:科学施肥就是要使各元素之前相互促进吸收,避免发生拮抗。
怎样才能合理施用磷肥
磷肥分解转化较慢,一般用作基肥,经过一段时间的分解转化,作物在生长期间就能容易地吸收到磷素的有效成份。
玉米田若在生长期间出现缺磷现象,也可用作追肥,但磷肥需经腐熟处理才有好的效果,或者施用磷酸胺等速效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
麦田磷肥肥效低,如何提高麦田磷肥肥效?
如何正确使用、合理使用磷肥?
磷素养分与氮、钾一样,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养分。正确施用磷肥,可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磷肥的利用率受土壤条件、作物种类、使用方法等影响很大,据有关试验测算,磷肥施用后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素仅为10%~30%,其中粉状磷肥为10%~15%、颗粒状磷肥为30%~40%。
那么,怎样施用才能提高磷肥利用率呢?
一、磷肥要与有机肥料混合搭配施用。
因为磷肥易被土壤固定而造成移动性降低而不易被作物吸收,磷肥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后可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增加磷的活动性而利于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同时有机肥料的使用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微生物活动旺盛了,又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的释放,从而增加农作物的吸收利用量。
二、要作为基肥集中深施。
实验实践证实,过磷酸钙集中深施比撒施效果好,即把磷肥施在农作物根基部位,便于根系吸收利用。生产中一般采用条施,如结合春播浅耕溜施、穴施、沟施均可,这样施入土壤能使肥效集中,便于作物吸收。在作基肥时要上下分层施用,以满足作物苗期和中后期对磷肥的需求。
三、要根据农作物对磷的需要合理施用磷肥。
不同的农作物对磷肥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很不相同。块限、块茎作物、豆类、瓜类,果类等作物对磷的需求量较多,种植这些作物时就要注意多施磷。对于水旱轮作的,磷肥要首先施于旱作。在旱茬轮作时,磷肥要重点施用于秋播作物上,如对于小麦、玉米轮作的,要将磷肥主要施用于小麦作基肥,而玉米则利用其后效即可。对于豆、粮作物轮作时,磷肥要重施于豆科作物,促进固氮、实现以磷促氮。
四、要根据土壤供磷能力确定磷肥用量。
根据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高低确定磷肥施用量,一般有效磷含量在8rng/kg以上的土壤施磷效果较差,所以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的地块就要少施磷肥,而含磷量低的土壤施用磷肥后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效果就会比较明显。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是决定磷肥肥效的主要因素,总的原则是缺磷地块多施磷肥,富磷地块少施、隔年施或不施磷肥。
五、要与其他元素肥料配合施用,避免磷肥单施。
磷肥单施的增产效果不如氮肥单施效果显著,所以氮肥可以单施,而磷肥最好和其他元素肥料配方施用。因为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是全面的,根据农作物的需肥规律,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搭配氮肥、磷肥、钾肥和其他微肥共同使用是科学用肥的方式,所以,无论施用水溶性磷肥还是难溶性磷肥,只有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各元素肥料,才能发挥其增产的作用。
以上介绍,仅供参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