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朱泥大红袍?
朱泥壶堪称紫砂之最,被诸多紫砂爱好者所津津乐道。朱泥小品更备受台湾紫砂爱好者钟爱,成为紫砂收藏和把玩之佳品。但是很多爱好者看朱泥紫砂壶如同雾里看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朱泥紫砂,它神秘面纱的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价位呢?带着诸多疑问,笔者走访了宜兴著名的炼泥专家吴红娟老师及青年工艺美术师许婕,一探其庐山真面目。 吴红娟介绍,朱泥壶是紫砂壶之精品,泥料属红泥系,兴盛于中国清朝初期与 中期,是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朱泥,《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称“石黄泥”。作为紫砂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泥种,以它红而不娇、细腻之感令许多爱壶者痴迷忘怀。朱泥含铁量极高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又称”未触风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坚如顽石,但遇水则自行溃散。 根据产地的不同和炼泥方式的不同以及烧至过程的不同,成品却又呈现出不同的外观特性。比如颜色,朱泥并非都是红色,而是红、紫、黑、黄、等皆有,有如各种花朵的颜色。其烧成后色泽呈现红中略带黄、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紫,各种效果,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有很大的关系。至于优劣问题就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来判断了。养成的效果主要是看“出浆”的速度以及“润”度。 关于朱泥的分类,行业内说法诸多,总的来说朱泥一般分三种:赵庄朱泥、赵庄黄金朱泥、小煤窑朱泥等。其命名更是多样化,所谓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黄朱泥、红芯朱泥、这些名称的来源是唐宫名砂泥源坊根据不同的提炼过程并配合烧制后达到的效果命名。 在选择朱泥紫砂壶时候,我们如何来辨别它是否是一把原矿的朱泥紫砂壶呢?首先观其色,由于朱泥的泥性软嫩,应该呈现出色泽红艳,娇妍多姿,柔美可爱的视觉效果。如果看起来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购买的时候就要反复考证了。其次听其声,以指弹扣,声音清脆,共振性佳。很多爱好者流传着这样一个口诀:“无朱不皱”。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如何来判断邹的效果呢?由于朱泥泥性软嫩,从成型到烧成,收缩率在18%至30%,又因朱泥壶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所以朱泥会出现纵向的皱纹,皱纹的大小与朱泥的产地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过于夸张的皱纹多数是工艺师在制做过程中为了达到效果加工出来的,不是在泥里面加入了其它成份就是用某种物理方法,这些特殊的效果基本都是皱纹过大,那么我们可以肯定这不是一把真正的朱泥紫砂壶。 现在的朱泥紫砂壶价格从200元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到底朱泥壶的市场最合理价格是什么,我们怎么判断价格的合理性呢? 我们从吴红娟老师这里了解到关于朱泥的存世数据。赵庄黄金朱泥原矿3吨左右,小煤窑朱泥原矿30吨左右,赵庄朱泥原矿15吨左右,可见朱泥原矿矿料之珍贵。 青年工艺美术师许婕是专门制作朱泥壶的行家,对于朱泥制作的手法非常的娴熟,从她那里我们了解到,不是任何一个工艺美术师都能制作出朱泥壶,原因就在于朱泥在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所以朱泥壶的制作较其它泥种的紫砂壶制作难度大,成品率低。因烧成不易、一般工手是不愿去作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泥本身的价格昂贵,过低的成品率使得很多不熟悉朱泥的工艺美术师望而却步。 制作朱泥壶的工艺难度大,泥料珍贵,这些决定了朱泥壶的价格高低,一般一把普通工艺美术师的壶也要销售到1500元以上,这样的价格还紧紧是泥料本身成本加了少许的工艺价格,如果低于这个价格,连泥料都买不到,怎么可以买到朱泥紫砂壶呢?所以购买朱泥紫砂壶需要先了解朱泥紫砂的特点,深入了解后慎重选择,切勿盲目购买。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壶的艺术美在於它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诸艺术,共融於一体。 更多信息请登陆博宝宝珍商城自行查阅。
大红袍紫砂壶怎样鉴别
很多的人在泡大红袍的时候都会用到大红袍紫砂壶,那么你知道大红袍紫砂壶是如何鉴别的呢?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大红袍紫砂壶鉴别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红袍紫砂壶鉴别方法
从颜色上分辨:大红袍可归于朱泥紫砂,朱泥壶的泥料颜色是黄色的,烧出来却是红色。而大红袍的泥料颜色天然就是红色,烧出来的红要比朱泥壶更加妖艳。朱泥壶有“泥中贵族”之称,则大红袍更是朱泥中的极品,非常难得。
从特征上分辨:大红袍紫砂壶的洁净度较高,泥的断面有结实沉重感,将壶盖与壶体口拿出触碰时,可听到铿镪之金属声,用手指弹扣,能听到声音清脆,音有共振。
从材质上分辨:大红袍泥胚含有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颜色变化极大,呈现红中带紫。平时养壶易现“包浆”之美,红润艳丽。
从产地上分辨:大红袍紫砂壶产地比较著名的地方是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此地泥红艳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很受鸿运当头之意,是其它产地无以伦比的。
从泥性上分辨:大红袍的产地因含砂量低、泥性娇,成型工艺难度也高,其张力较低,收缩比例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不易掌握。烧成后质感绵密、紧实细致,具有泥中极品之称。
从制作上分辨:大红袍壶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变型、窑温度低时则偏黄,高时变形起泡,成品率低。古代多用于增添红泥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大红袍的泡法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有不同的冲泡大红袍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条件和器具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最常用大红袍的泡法,通常有大红袍的壶泡法和大红袍杯泡法两种,人多时宜用壶泡大红袍,人少宜杯泡大红袍。
浸泡大红袍的时间,依照泡饮者的习惯和爱好以及大红袍茶龄的长短,适当调节大红袍茶量、水量然后确定大红袍的浸泡时间找到适宜品饮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大红袍的投茶量:以容器(壶或盖杯)大小而定,一般为容器量的三分之二处,喜欢清淡的可以减少至容器的一半。
冲泡大红袍的水量:以投放大红袍茶的量为准,一般一克茶叶20-25毫升水。
冲泡大红袍水温:大红袍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一定要用初沸98摄氏度以上的水冲泡,特别是第一泡,若第一泡水温低了,不但会影响大红袍的茶汤浓度和香气,还会导致大红袍被泡死,后面泡不了几泡就没味道了,按照正常的喝茶速度建议每三泡加热一次水。
大红袍的浸泡时间:第一次以15秒钟,第二次30秒钟,第三次1分钟较适宜,优质的大红袍可以冲泡八以上,余韵尚显,而且越泡越甘甜清澈。大红袍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6泡的汤色基本一致。
大红袍冲泡手法:注水的时候应注意悬壶高冲,水要略高于容器面、然后刮去冲泡大红袍用的壶或者杯杯表面泡沫、净盖后盖好分杯应低斟,可减少大红袍茶香飘逸。
大红袍的作用
1、兴奋作用: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哈哈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作用: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6、减肥作用: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7、防龋齿作用: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大红袍紫砂壶有何特点?如何鉴别?
鉴别从颜色、声音、产地、泥性四方面:
1、从颜色上鉴别
大红袍属于红泥科目,一般的红泥原料为黄色,烧制后呈红色。大红袍却极为独特,它的天然泥料就为红色,烧制后,红色越发鲜艳夺目,这是普通红泥紫砂壶无法媲美的。
2、从声音上鉴别
大红袍泥料扎实,所以烧制而成的紫砂壶十分厚重敦实,拿起壶盖与壶体碰撞,能听见铿锵之金属声,用手轻弹可听见清脆的响声。
3、从产地上鉴别
大红袍产自宜兴,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可以说这是丁蜀特有的泥料。此泥料为矿石时,就呈红色,烧制后,更为夺目,且气质高雅,热水冲泡后会呈现红中带紫的色泽。
4、从泥性上鉴别
大红袍十分娇贵,张力较低,但其收缩的比例可以达到其他紫砂泥料的三倍,不可控因素较多,所以制作工艺难度大,不易成型;烧制后的,大红袍紫砂壶,手感十分绵密,由于泥质较紧,会有紧致的感觉。
扩展资料
藏壶
一、要想把紫砂壶的好坏弄清楚就必须进行分类,不分类就没有识别标准。紫砂壶可以分为实用器、工艺品、艺术作品三类。
1、实用器以喝茶为主,不需要独创性和全手工,只要使的顺手、大小合适即可。
2、工艺品最初是为了出口换汇,要求美观,注重质量。艺术作品要有独创性,壶型和装饰的选择要和主题协调一致。
二、传统意义上判断优质紫砂壶的标准是泥、型、工、款,要选好泥,用好工,做好型,刻好章。但光有泥、型、工、款还不够,还需要具体的衡量标准。
大师做的壶匠心独具,技艺精湛,喝茶用却不一定顺手。老的茶壶虽然值得收藏,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意义,而非艺术价值。
三、从紫砂壶的历史上看,古人做的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思想。
1、普遍认为明代泡茶风气的兴起导致紫砂壶的兴起,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家具的兴起。
2、有了黄花梨、紫檀家具,上面摆的东西当然要与之相适应,紫砂壶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的紫砂壶重视是否好看,而非好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红袍茶壶
百度百科-紫砂壶鉴定
紫砂壶徒大红袍,朱泥,红泥,小红泥的区分
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是接近底层表面的一种黏土岩,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开采时须用硬器掘之。古文献说它是“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土乃变朱泥砂色”(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这种矿石就是红泥矿。其矿物组成为伊利石、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白云母。
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泥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紧密关联,使用越久越现沉稳气息。
红而不艳,红得柔美,是红泥色泽特点。色泽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
窑温不足,红泥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窑温稍高,则收缩大,变形、塌陷、铁质熔点较易产生。窑温烧足,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
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泥,其区别是原矿层的不同风化程度、炼制拼制的差异。
红拼泥是红泥拼调了其他泥料,并不是在壶的外面涂上红色。
红泥烧成
什么是“朱泥”?
原矿呈金黄色或浅黄绿色的红泥,明代称“石黄泥”,清代称“朱泥”。其含氧化铁量较其他紫砂泥高,在14%~18%间。原矿深埋于宜兴丁山镇赵庄山嫩泥矿层的底部,外观呈咖啡黑色,炼制目数80~180(一般红泥目数为60目),成泥后称朱泥。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的鲜红色,氤氲中紫光游移。台湾曾热传它被用作航天太空舱中的隔热材料,称为“太空梭泥”。
朱泥因含砂量低、泥性娇,成形工艺难度亦高。由生坯至烧成,收缩率高达25%~37%。支撑度差,一般成品率仅为5成。故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和作为化妆土,作为紫泥坯件表层的装饰用。市面上不少所谓的朱泥壶,实际上是红泥加添混料烧制而成的,表面无明显颗粒。
橘皮朱泥
小煤窑朱泥
说到朱泥“小煤窑朱泥”必须提一下。原矿小煤窑朱泥产于黄龙山麓红庙小煤矿1000米夹层处,是处于煤块和砂岩之间的夹脂泥块。泥层厚度仅在5公分到20公分之间。且不呈片层,只为点状分布。这就很大程度增加了开采成本和开采难度。从50年代开始便有零星朱泥矿出产,不过产量不大。原本小煤窑朱泥开采出来,极少单独制壶,由于小煤窑朱泥粘性很强,很多都是直接加到普紫泥或者清水泥里面,增加泥料的粘合性。我们今天很少能看到小煤窑朱泥的老壶,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了。
由于政府加强紫砂资源的保护,97年初小煤窑朱泥矿被封闭,采矿原址上进行了覆盖修整,再在上面种树,现在小煤窑的树都已经成林了。真正的原矿朱泥的价值不是市场上商品朱泥可相提并论! 真正朱泥矿料为嫩黄色,烧成后作品为橙红偏黄。现今随着朱泥矿料越来越希缺,假冒的化工料朱泥充斥市场。通常都用普通低档紫砂矿料添加铁红粉使之变红;添加玻璃水使之光亮且发铿锵之声。在丁蜀农村随处可见添加铁红粉的血色污水横流。但是小煤窑朱泥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了呢?当然不是,有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家族手里还是屯有一定的囤货的,只不过很少拿出来用,物以稀为贵嘛!
小煤窑朱泥的烧结温度较低,窑温约1080度,但收缩比高达30%左右,非常容易扭曲、变形、破裂。在制壶中对于工艺师的技艺要求很高。朱泥壶不要偏面的求精致,要在泥料纯正的基础上谈做工。
小煤窑朱泥是紫砂朱泥中的珍贵品种,因收缩比高和含浆量高的原因,高目数的矿土烧结之后会呈现皱纹,粗看壶的表面是平整的,但细看侧面却有许多微细紧密自然收缩的流淌纹理。
朱泥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1,洁净度高——泥的断面接近瓷质,将壶盖从壶口提出,可闻铿锵之金属声,以指弹扣,声脆,音有共振。
2,泥色如橘——泥料未烧制前为橘黄色,烧成后红色中透着橘黄,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离。泡养包浆后红色沉稳。
3,含砂量低——和本山绿泥一样,烧制后几乎看不到颗粒。
4,收缩率高——成型较难,收缩率高达30%以上,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生坯烧成率仅为5成。从古至今多制小品。
5,含铁量高——烧成温度稍高,即可析出铁质,出现火疵点。
那小煤窑朱泥有特点呢?
1.烧成后颜色温润橙红,热水冲淋立现娇嫩鲜红特色,神秘迷人。如荷花池间玉立、若冬梅雪中含苞,卓尔不群,风韵令爱壶人神醉。泡养日久,温润而富深度、层次变化,美不胜收。
1. 泡茶水色好,泡养速度立竿见影。一般两三泡茶后就能感觉到水色的明显变化,最终养成玉一般的质感.
2. 烧制难度高,小品成品率高时也仅在60%,中大品紫砂艺人极少制作。本人曾在以朱泥作品闻名的崔龙君老师处亲见一窑3把朱新洪老师精美刻绘的260CC石瓢全部烧裂,令人扼腕痛惜。
3. 资源性特质,封矿已十余年,矿料存世稀少。加之具有的特殊的褶皱及纹理感,一把品相完整的原矿壶品具有像和田美玉一样良好的收藏及观玩价值。
小煤窑朱泥
说到这,有些新手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的问,那“朱泥”与“红泥”区别在哪?
在原矿颜色上,朱泥鲜黄色,有油脂感;红泥土黄色,较干涩。
在烧成颜色上,朱泥鲜红,表面偶有波纹皱;红泥暗红,表面绝无波纹皱。
在敲击声音上,朱泥烧结度高,发声尖啸有金属感;红泥烧结度低,发声沉稳有陶土感。
在制作难易上,朱泥可塑性强,易成型但难烧成,收缩率大,成品率低;红泥可塑性弱,难成型,但易烧成,收缩率小,成品率高。
“十朱九皱”的说法正确吗?
尽管朱泥壶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但不能用“无朱不皱”去概括,传世的众多朱泥的作品都是不起皱的。精心选泥,掌握泥性,炼制得当,朱泥壶可不起皱。
有些紫砂壶表起皱,成因是“冲浆”。原矿料制粉通常为60目,冲浆用粉通常在200目以上(肉眼无法分辨200目以上的杂质)。在高温下,泥浆会流动填补砂砾之间的空隙,形成皱纹或者凹砂现象。如果原矿泥料纯度高,砂砾间无断层,自然就不会有皱纹和凸砂现象了。
什么是“小红泥”?
“小红泥”是不加其他泥料的嫩泥,含大量氧化铁,经过窑烧会变成朱红色,泥质细、砂粒微密度大、结晶高。窑温约为1080℃,收缩比约在15%~25%之间。
小红泥烧成
“红泥壶”用料为什么要拼制?
常见的红泥壶,用料多是70%红泥,20%红金底板(一种天然泥矿,可补充因加入紫泥后的失色)拼制而成。在1180℃左右烧成后,呈色与纯红泥无大差别,但收缩率大大降低,透气性增强,泡养后隐含的紫泥颗粒晶莹圆润。
拼制红泥,与加入色料拼制的嫩泥料有很大区别。地摊廉价所谓“朱泥壶”,甚至是用制作日用陶的白泥添加大量的铁红粉、玻璃水制成,收缩比仅为10%左右,已不是真正的紫砂壶了。
“嫩泥红泥”和“红泥如何区别”?
前者的原矿是普通的嫩泥料,后者的原矿是红泥。
前者的收缩比是14%左右,后者的收缩比在25%以上。
前者烧成温度是1100℃左右,后者的烧成温度是1180℃左右。
前者是红中略带一点光洁明亮的橙色,后者是红中略泛温润透明的橘光。
前者成型较易,大小壶型都可制作,后者成型较难,大壶少见,小壶较多。
前者含砂量低,壶表面颗粒不明显;后者含砂量高,壶表面有较明显颗粒。
什么是“大红袍”泥?
加入石黄(石黄非石黄泥,是有壳、幔、核的蛋状结构天然矿物,可溶于水。其内核形色如蛋黄,外壳色黑褐、硬如铁。顾老称其为“烟瘪只”。石黄含铁量很高,陶制产品装饰花鸟的红色)的红泥,即所谓的“大红袍”泥,可塑性大增,延展性加强,泥片弯曲时不易断裂,烧成温度约为1040℃,收缩比约为30%~40%。质感和润感都会增强。抗日战争前,宜兴县长钟竟成,就用特制“大红袍”泥聘余国良老师制作一批茶壶送人,壶铃“钟竟成赠”方章。
现在所谓的“大红袍”泥,是在练泥过程中,把适量的天然铁红粉加入到含氧化铁成分较高的夹层嫩泥中,成型后经过窑烧,壶体泥质细,砂砾小、密度大、结晶高,色泽大红。泡养后艳红热烈。
大红袍烧成
为什么有些红泥壶的颜色会是紫色?
在红泥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氧化锰,烧成后便会呈现不同的紫色,精巧细腻,视觉其妙。
红泥壶本身密度高,因此最适合泡轻发酵的铁观音等高香茶,逼香快,扬香高。红泥壶内的水不宜收干不是泥料的问题,与泥性有关。相比其他泥料,密度高,残水不易吸收。红泥含铁量高,烧成中会有铁质析出,形成熔点,结晶效果特殊,色泽独特,带有“油性”。纯正的红泥壶,价格是紫泥价格的50倍有余,甚至还在上涨中,是按两计价出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矿源有限,少于其他大部分泥料;采掘难度大,矿在嫩泥矿的底层,多零星状分布,需矿工手工“抠”出。所以一把真正的红泥壶价格相比于其他泥料制成的紫砂壶是要高的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