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不同元素硬质合金性能有何变化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不外是与钢中的铁和碳两个基本元素发生作用
合金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由此而影响钢的组织和想变过程改变过程
改变钢的性能等等,下面仅简述几方面最基本的作用。
1
强化铁素体
大多数合金元素都能溶于铁素体
形成合金铁素体由于合金元素与铁的晶格和原子半径的差异
引起铁素体的晶格畸变产生固溶强化
,使铁素体的强度硬度提高但塑性和韧性有下降的趋势
如
Si
Mn能显著提高铁素体的强度但是Si超过1%
Mn超过1.5%都会降低铁素体的韧性只有Ni比
较特殊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5%】能显著强化铁素体的同时又能提高韧性。
2
形成合金碳化物
在钢中能形成合金碳化物的元素有
铁
锰
钴
钨
锌
等按与碳的亲和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排列
与碳的亲和力越强形成的碳化物越稳定
根据合金元素与碳的亲和力的强弱和元素在钢中含量的多少
,钢中的合金碳化物有合金渗碳体和特殊碳化物两种类型。
金相组织都有哪些形态类型?
金相组织指金属组织中化学性质、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能相同的组成,其中包括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及纯物质。
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科学。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影响。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浇注情况等。所谓内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1、奥氏体
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2、铁素体
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α-fe中的固溶体。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
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
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
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6、下贝氏体
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7、粒状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8、无碳化物贝氏体
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出现在低碳钢中,在硅、铝含量高的钢中也容易形成。
9、马氏体
马氏体-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
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针叶中有一条缝线将马氏体分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或块状,针与针呈120°角排列,高碳马氏体的针叶晶界清楚,细针状马氏体呈布纹状,称为隐晶马氏体。
二次马氏体-secondary-martensite–工件回火冷却过程中残留的奥氏体发生转变形成的马氏体。
10、回火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11、回火屈氏体
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12、回火索氏体
回火索氏体-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形成。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13、莱氏体
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呈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14、粒状珠光体
粒状珠光体-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它是经球化退火或马氏体在650℃~a1温度范围内回火形成。其特征是碳化物成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上。
15、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如果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宜,先共析相有可能呈针状(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称为魏氏组织。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铁素体的形态有片状、羽毛状或三角形,粗大铁素体呈平行或三角形分布。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界,同时向晶内生长。过共析钢中魏氏组织渗碳体的形态有针状或杆状,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粒的内部。
你好,可以帮我解释一下“合金”,“铁素体”,“再结晶”,“淬透性”等名词吗?
合金 héjīn
由一种金属元素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铁素体 tiěsùt
ǐ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即α-Fe和以它为基础的固溶体,以符号F表示。
合金元素在钢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对钢的性能有哪些影响?
1)合金铁素体
合金元素融入铁素体后,必然引起晶格畸变,产生固溶强化,使铁素体的强度,硬度提高,但塑性,韧性有所降低。
2)合金碳化物
①合金铁素体
合金渗碳体较渗碳体略微稳定,硬度也较高,是一般低合金中碳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
②特殊碳化物
特殊碳化物比合金渗碳体具有更高的熔点,硬度与耐磨性,并且更为稳定,不易分解。
附加说明: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即使含量较少,但只要有足够的碳,就倾向形成特殊碳化物;而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只有当其质量分数较高(>5%)时,才倾向于形成特殊碳化物。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