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蚧是什么类型害虫
白蜡蚧属半翅目蜡蚧科白蜡蚧属的一种昆虫,俗称白蜡虫,是城市“五小害虫”之首介壳虫的一种,主要危害女贞、小叶女贞、白蜡等植物,造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甚至枝条枯死,几乎成为小叶女贞上一种毁灭性害虫。必须抓住关键期进行综合防控,减少对园林植物的危害损伤。
白蜡蚧怎样彻底消灭?
白蜡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多重防治来彻底消灭。具体如下:
1、加强植物检疫,白蜡蚧在枝条上固定生活,可以随苗木传播至它处,所以在引进苗木时,应加强检疫。
2、早春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3、经常检查,由于白蜡蚧易传播,如发现有白蜡蚧危害,立即剪除虫枝烧毁。结合冬季修剪,去除枯死枝及虫口密集的枝条,可有防治效果。
4、白蜡蚧越冬受精雌虫已膨大成球形,极易识别。这个时期,对被虫为害的枝条进行检查,发现虫体后,用竹片或木棍等工具将其刮除或摘除,并集中销毁。
5、药剂防治,若虫孵化盛期,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狂杀蚧1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2000~2500倍,或25%高渗苯氧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防治。
6、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在危害严重的区块,挖深20厘米的沟施入,然后浇足透水,用量每1平方米施50克左右;或者使用地害平颗粒撒施苗木根部。
7、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花翅跳小蜂,食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黑缘红瓢虫、捕食螨等。
白蜡虫的生物学特性
白蜡虫每年一代,3、4月份雌成虫产卵,卵量约7000粒(雌雄性比例约1∶3)。
4-5月份卵孵化为幼虫,雌幼虫分散栖附在叶片上面,雄幼虫群栖在叶片下面,经过20天后,蜕皮变成2龄幼虫,离开叶面栖附在枝条上,雌虫分散雄虫群栖。
2龄雄幼虫时期可分泌蜡质。8月份化蛹,9月上旬蛹羽化为雄成虫,寻找雌成虫交配,5-10天后即死亡,在8月份2龄雌幼虫变为成虫,交配后,虫体逐渐长大。
越冬后,到翌年3-4月份产卵,不久死亡。卵壳内的卵粒即为白蜡虫的种虫。
以上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白蜡虫
蓝莓树上长了白蜡虫怎么治?
白蜡虫防治方法:
一、人工防治
对虫口密度不大的枝条,可结合冬春修剪整形,彻底剪除虫枝,然后集中烧毁,防止蔓延。对白蜡虫危害较重但尚未枯死的树木,采取平茬覆土的方法,既更新了树体,又清除了虫枝,可有效地虫害。
二、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白蜡虫要根据其生物学特性,抓住防治的两个最佳时期,即雌成虫膨大期(即随着树液的流动和芽的萌动,越冬雌成虫虫体开始膨大,母壳逐渐变软,臀裂口也增大,此时药剂容易渗入母壳和裂口)及初孵若虫期。用40% 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喷洒越冬雌成虫和初孵若虫,效果可达98% 以上;5%吡虫啉乳油1000倍喷雾雌成虫,效果为60%,但喷洒初孵若虫,防效可达90% 以上。另外,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3.2%虫杀净乳油1000倍喷雾,防治初孵若虫,效果均很好。
白蜡虫亦称水蜡蚧,隶属同翅目、蜡蚧科、白蜡蚧属。原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现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也有分布。2000年在辽宁开始发现,现在辽宁各市(县)都有分布,可以说,只要有水蜡苗栽植的地方就有白蜡虫的分布。
白蜡虫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资源昆虫。白蜡虫寄生在寄主植物上,雄虫泌蜡,雌虫繁殖后代,雄虫分泌的蜡称为白蜡。白蜡用途很广,特别是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工业等领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茶树白蜡蚧如何防治 茶树白蜡蚧的防治方法
白蜡蚧(EriceruspelaChavnnes)俗称白蜡虫,属同翅目,蜡蚧科,白蜡蚧属。一年发生一代,
雌成虫半球形,常分散单个生活,雄幼虫则密集成群固着在奇主枝条上生活,其所分泌的白色蜡质覆盖物极为丰富,可围绕整个树枝。白蜡蚧是植物常见的虫害之一,它通常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造成植物的大面积死亡,是危害植物生长生存的天敌,被称为植物的牛皮癣,是一种顽固的虫害。
白蜡蚧防治方法
抓住白蜡蚧防治的有利时期进行防治。7月末8月初是幼虫活动期,幼虫都聚集在叶片上,用苦烟参碱1000倍液对枝叶进行喷洒,特别是叶子的正反两面要进行反复喷洒,即先向前进方向喷洒,再返回进行逆向喷洒,使叶子正反面,枝条的周茎都能均匀的喷洒到药液,这种方法喷洒后90%以上的白蜡蚧若虫都会杀死,可以有效地控制白蜡蚧的发展蔓延。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