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尺蠖要怎么预防比较有效?
茶尺蠖俗名拱拱虫、拱背虫、吊丝虫。是中国茶树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此虫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很易暴发成灾。长江流域以南各产茶省,尤以江、浙、皖、湘等省发生严重。
属鳞翅目,尺蠖蛾科,是茶园尺螃类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种类之一。茶尺蠖,幼虫体表较光滑,腹部只有第6腹节和臀节上具足,爬行时体躯一屈一伸,俗称拱背虫、量尺虫、造桥虫等。喜栖在叶片边缘,咬食嫩叶边缘呈网状半透膜斑;后期幼虫常将叶片咬食成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
茶尺蠖天敌主要有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
危害
幼虫咬食叶片成弧形缺刻发生严重时,将茶树新梢吃成光秃,仅留秃枝,致树势衰弱,而寒力差,易受冻害。大发生时常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状如火烧,对茶叶生产影响极大。
防治方法
深耕灭蛹:秋冬季深耕施基肥进行灭蛹,树冠下表土中的蛹,减少虫源。
放鸡啄虫:以满足鸡的食物需求,驱来幼虫。
人工捕杀: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习性人工捕杀。
药剂防治:该虫1、2代发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为害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视7、8月防治。发生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90%晶体敌百虫、50%二溴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腈、98%巴丹可湿粉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10%二氯苯醚菊酯、35%赛丹乳油2000~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辛*甲,氰乳油2000~3000倍液。该虫喜在清晨和傍晚取食,安排在4~9时及15~20时喷洒效果好。
生物防治
对1、2、5、6代茶尺蠖,提倡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生物防治。此外,还可以选用抗虫品种如茴香茶抗茶尺蠖。
茶尺蠖的防治方法
茶尺蠖是茶树上最重要的食叶类害虫。以幼虫取食茶树嫩叶为主,发生严重时可将成片茶园食尽,严重影响茶树的树势和茶叶的产量。
影响茶尺蠖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是天敌,目前已发现的天敌有寄生蜂、蜘蛛、真菌、病毒及鸟类等。其中以绒茧蜂、病毒和真菌尤为重要。
茶尺蠖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种:一是清园灭蛹。结合伏耕和冬耕施肥,将根际附近落叶和表土中虫蛹埋入土中,可减少田间虫口的存量。二是灯光诱杀。在茶尺蠖成虫期可在田间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以减少下一代幼虫发生量。三是保护和利用天敌。应逐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以保护田间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四是药剂防治。可喷施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每亩用量为10亿~50亿个多角体,全年以第一、第五、第六代致病率最高,施药时期掌握在一、二龄幼虫期。也可使用Bt制剂或植物源农药0.6%清源保水剂,使用剂量为800~1000倍液。
茶尺蠖有什么形态特征?
茶尺蠖成虫体长11mm,灰白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头、胸背面厚被鳞片和绒毛,翅面疏被茶褐色鳞片。前翅具黑褐色鳞片组成的内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外缘线各1条,弯曲成波状纹,外缘线色稍深,沿外缘有黑色小点7个;后翅有2条横纹,外缘有5个小黑点。卵椭圆形,初产时为绿色后变黄绿,再转为灰褐色,孵化前为黑色,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上覆白色絮状物。初孵幼虫黑色,胸、腹部各节均具白纵线及环列白色小点。二龄幼虫体黑褐色,白点白线消失,腹部第一节背面具2个不明显的黑点,第二节背面生2个较明显的深褐色斑纹。三龄幼虫茶褐色,腹部第一节背面的黑点明显,第二节背面有1个黑纹呈八字形,第八节背面亦有不明显的倒八字形黑纹。四至五龄幼虫呈灰褐色至深褐色,自腹部第五节起背面出现黑色斑纹及重菱形纹。蛹长椭圆形,赭褐色,臀棘近圆锥形,雄蛹臀棘末端具一分叉的短刺。
茶尺蠖雄虫
茶尺蠖雌虫
茶尺蠖雌雄蛹(上雄下雌)
茶尺蠖预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5757.html